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80135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网络语音通讯常用的技术是VOIP通讯技术和使用固定IP网络进行语音通讯;网络语音通讯以低廉的成本和基于IP网络的特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予传统电话一个有力的冲击。但由于数据传输基于固定IP网络,无法像蜂窝网络一样提供移动特性,限制了使用的空间范围,网络语音通讯还处于固定位置通讯的模式,通讯节点没有移动能力,在特定环境下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其能够解决了网络语音通讯无法移动的问题,使通讯节点在移动过程中无需重启、重新配置;移动节点能根据位置进行无缝切换,同时保持通讯连接不中断,保证了语音通讯能力的连续性不受干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移动通讯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到中间节点;

S2、中间节点之间通过IP网络建立连接;

S3、某一个移动通讯节点向另一个移动通讯节点发起通讯请求时,数据连接首先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中间节点,再通过IP网络传至与对端移动通讯节点相连的中间节点,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对端移动通讯节点,建立通讯;

S4、当通讯中某一节点移动时,根据无线网络信号强度,选择对应的中间节点进行连接;通讯建立时的中间节点作为连接的家乡代理,移动到新连接的中间节点作为出口代理;通过隧道技术,改变数据的传输路径,从而保持了通讯的连续性;

S5、任何一个节点通过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该移动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步骤:

S6、若某个移动节点更换了位置,则需通过注册机制将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通知家乡代理,家乡代理通过隧道将发送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进而转发到移动节点。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了解决了网络语音通讯无法移动的问题,通过隧道技术,使通讯节点在移动过程中无需重启、重新配置;移动节点能根据位置进行无缝切换,同时保持通讯连接不中断,保证了语音通讯能力的连续性不受干扰。由于节点IP不需要任何改动,因而可以实现现有IP网络上的平滑升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通讯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移动通讯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连接到中间节点;

S2、中间节点之间通过IP网络建立连接;

S3、某一个移动通讯节点向另一个移动通讯节点发起通讯请求时,数据连接首先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中间节点,再通过IP网络传至与对端移动通讯节点相连的中间节点,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对端移动通讯节点,建立通讯;

S4、当通讯中某一节点移动时,根据无线网络信号强度,选择对应的中间节点进行连接;通讯建立时的中间节点作为连接的家乡代理,移动到新连接的中间节点作为出口代理;通过隧道技术,改变数 据的传输路径,从而保持了通讯的连续性;

S5、任何一个节点通过移动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该移动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S6、若某个移动节点更换了位置,则需通过注册机制将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通知家乡代理,家乡代理通过隧道将发送给移动节点的数据包转发到移动节点的转交地址,进而转发到移动节点。

本发明了解决了网络语音通讯无法移动的问题,通过隧道技术,使通讯节点在移动过程中无需重启、重新配置;移动节点能根据位置进行无缝切换,同时保持通讯连接不中断,保证了语音通讯能力的连续性不受干扰。由于节点IP不需要任何改动,因而可以实现现有IP网络上的平滑升级。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中间节点通过IP网络相连。移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至中间节点。在移动节点间的通讯路径为“移动节点A-中间节点A-中间节点B-移动节点B”。当移动节点B移动连接到中间节点C时,中间节点B作为发起通讯的家乡节点,与中间节点C作为正在连接的出口节点,通过隧道技术进行传输,实现语音通讯的移动和不间断传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 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