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网管系统监控EOC局端设备历史流量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99201发布日期:2018-12-25 20:01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网管系统监控EOC局端设备历史流量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广电数据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利用网管系统监控EOC局端设备历史流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正值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的关键时期,根据当前广电网络普遍使用的方案之一是EPON+EOC,如图1所示。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各方面的原因,广电网络运营商在网络管理方面一直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当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约束。这直接导致了广电网络运营商对广电所属的网络处于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尤其是在EOC这一级产品中,由于EOC产品数量众多且分布于各个角落,对其监管本身就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尤其是对EOC的流量监管。

但是,网管设备如何获取数量众多的EOC局端设备的流量状况是应该考虑的。一般在一个网管系统部署的区域内,可能存在着上万台EOC局端,如果网管系统定时去获取这些EOC局端的流量状况,这么多设备的管理报文势必会给网络带来巨大的冲击,并且还会影响用户正常的数据流。

流量监控就是要解决网络管理系统如何获取EOC局端流量状况的问题,其需要达到的目的是:网管系统既能获取到EOC局端设备的流量状况,又不能影响到用户正常的数据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网管系统监控EOC局端设备历史流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网管系统及各个EOC局端分别执行如下流程:

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为:

步骤一:预先确定其管辖区域内的各个EOC局端的流量监控时间点。

步骤二:在各个时间点分别启动对应EOC局端的流量监控功能,从对应EOC局端获取数据报文,进行解析,从中提取所有采样数据条目。

步骤三:将采集得到的采样数据条目相对于其对应EOC局端设备的生成时间进行转换,使其符合网管系统的时钟频率,处理后的采样数据条目录入网管系统的采样数据库。

EOC局端的工作流程为:

步骤一:预先确定采样数据存储允许消耗的最大内存空间,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采样文件。

步骤二:获取上联口的当前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并分别将其与上一次获取的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分别相减,得到的差值即为两次采样间隔时间内上联口通过的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总和、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总和,并分别存储在内存的上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下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中。

步骤三:周期性循环执行步骤二,直到达到规定次数。

步骤四:分别从上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下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取出当前各个数组元素,计算出上联口的平均上行速率、平均下行速率。

步骤五:将计算出的平均上行速率、平均下行速率以及计算时间存储到采样文件中。

步骤六:EOC局端收到网管系统请求获取采样数据的消息后,创建一个数据报文,并将EOC局端设备的采样数据和当前时间写入该数据报文,并发送给网管系统。

进一步的,网管系统对各个EOC局端的监控周期为一个小时,即每小时取一次采样数据。

进一步的,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的步骤二中,网管系统通过TCP连接获取EOC局端的数据报文。

进一步的,EOC局端将采样数据存储的内存空间划分为24个采样文件。

进一步的, EOC局端的工作流程的步骤一中,各个采样文件被排序,存储的时候按照排序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EOC局端的工作流程的步骤三中,循环执行步骤二12次。

进一步的,各个EOC局端被分为若干批,网管系统对各批的流量监控时间点不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对数量众多的EOC局端设备的流量状况的管理方法,该网管系统定时且分散的去取各个EOC局端的流量状况,避免了大量数据报文势必会给网络带来巨大冲击的问题,不会影响用户正常的数据流。通过本发明,对EOC局端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约束,实现了广电网络运营商对广电所属的网络更好的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广电基本组网模型示意图。

图2为采样文件存储格式示例。

图3为采样数据条目存储格式示例。

图4为传送给网管系统的数据报文内容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包括各个EOC局端的工作流程及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各个EOC局端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初始化,预先确定好采样数据存储允许消耗的最大内存空间。

优选的,将采样数据存储的内存空间划分为24个采样文件,各个采样文件被排序,存储的时候按照排序进行存储。每个采样文件最大存储30条采样数据(每个文件能存储1小时的采样数据)。如果24个采样文件都存储满,则会将第一个采样文件清空,以便存储新的采样数据,这样可以高效利用内存空间,避免内存空间的耗尽及新采样数据无法存储的问题。采样文件存储格式如图2所示。采样文件中采样数据条目的存储格式如图3所示。

步骤二:EOC局端设备的后台线程获取上联口的当前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并分别将其与上一次获取的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分别相减,得到的差值即为两次采样的间隔时间(一般为10秒)内上联口通过的上行报文统计字节数总和、下行报文统计字节数总和,并分别存储在内存的上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usFlowDataArray、下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dsFlowDataArray中,数组元素结构体如下:

typedef struct

{

UINT64 pktBytes; /*在timeInterval 时间间隔内的通过的报文字节数*/

time_t timeInterval;

}pm_sample_counter_info_t;

步骤三:周期性循环执行步骤二,直到达到规定次数(本实施例为12次)。本实施例设置的循环周期为10秒。

步骤四:分别从上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usFlowDataArray、下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dsFlowDataArray别取出当前各个数组元素(本实施例为12个),计算出上联口的平均上行速率、平均下行速率。

计算方法为:将上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usFlowDataArray和下行采样数据结构体数组dsFlowDataArray的counter字段和timeInterval字段分别进行累加得到报文字节统计总和pktByteTotal 和时间总和timeTotal。再根据公式rate = (pktByteTotal * 8) / (timeTotal * 1024) 即可分别算出局端上联口的平均上行速率、平均下行速率。假如分别为usRate、dsRate。

步骤五:将计算出的平均上行速率、平均下行速率以及计算时间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到采样文件中。

步骤六:EOC局端收到网管系统获取采样数据的消息后,创建一个数据报文(数据报文内容如图4所示),并将EOC局端设备的采样数据和当前时间写入数据报文(此时间主要用于确定每条采样数据在网管系统上的对应时间,因为局端设备和网管系统的时钟可能不同步),同时将本地内存中的24个文件中的所有采样数据写入新创建的数据报文并清除24个文件中的所有采样数据,随后将新创建的数据报文发送给网管系统。发送成功后,并删除新创建的问题。

网管系统的工作流程为:

步骤一:预先确定其管辖区域内的各个EOC局端的流量监控时间点。一般来说,网管系统周期性每小时从每个EOC局端获取所有采样数据条目。

步骤二:在各个时间点分别启动对应EOC局端的流量监控功能,通过TCP连接从该EOC局端获取数据报文,对其进行解析,从中提取所有采样数据条目。

优选的,各个EOC局端被分为若干批,网管系统对各批的流量监控时间点不同,避免了大量数据报文对网络的冲击。

本实施例中,网管系统对每批EOC局端的监控周期为一个小时,即每小时取一次采样数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防止设备端由于采样内存耗尽,但为了存储新的采样数据条目而不得不删除老的采样数据条目,进而导致网管在展现采样数据时出现不连续的问题。

步骤三:将采集得到的采样数据条目相对于其对应EOC局端设备的生成时间进行转换,使其符合网管系统的时钟频率,处理后的采样数据条目录入网管系统的采样数据库。

由于网管系统和局端设备的时钟不同步,采样数据条目相对于EOC局端设备的生成时间需要进行转换,使其符合网管系统的时钟频率。转换方法如下:

假定一条采样数据条目相对于EOC局端设备的生成时间为T1,相对于EOC局端设备,网管系统获取数据报文的时间为T2,此时间可从采样文件中获取。相对于网管系统,网管获取采样文件的时间为T3。则相对于网管系统,该采样数据条目的生成时间为T4 = T3 – (T2-T1)。

网管系统一般设置有显示屏,可以展示各个EOC局端某个指定时间段的历史流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对数量众多的EOC局端设备的流量状况的管理方法,该网管系统定时且分散的去取各个EOC局端的流量状况,避免了大量数据报文势必会给网络带来巨大冲击的问题,从而不会影响用户正常的数据流。通过本发明,对EOC局端形成了统一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约束,实现了广电网络运营商对广电所属的网络更好的监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