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和基站管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60740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和基站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公用移动通信基站是无线电台站的一种形式,是指在一定的无线电覆盖区中,通过移动通信交换中心,与移动电话终端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无线电收发信电台。传统的无线基站系统具有以下特点:每个基站连接若干固定数量的扇区天线,并覆盖小片区域,每个基站只能处理本小区收发信号,基站与其覆盖的区域有严格的绑定关系;基站之间的资源不能共享,当一个基站的业务量或者信令流量持续增长时可能会导致基站处理负荷过重而发生故障;基站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不高,网络上有些基站业务负荷过轻,有些业务负荷过重,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调配;传统基站系统只能通过Scaleup的方式扩展能力,能力的可扩展性受限,如受成本、关键芯片等限制;传统的基站并不区分虚拟基站与物理基站,基站业务与基站设备的严格绑定的。当前的基站虚拟化方案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将计算节点的资源虚拟化,如,将一个计算节点虚拟成一个或者多个计算资源,从而部署一个或者多个虚拟基站。这种方式主要用于解决当一个计算节点的能力充裕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计算能力的场景。如图1所示,为目前的虚拟基站的层次结构。在该方案主要是在一个计算节点上(比如多核处理器)安装一层管理程序(Hypervisor),其完成计算节点虚拟化;在该层之上安装多个客户操作系统(GuestOS),基站软件安装在GuestOS之上,不同的基站可以共享节点(Node)的计算能力。该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一个Node的计算能力不足时系统能力将成为瓶颈,系统的计算能力不能弹性扩放,系统性能、容量受一个Node的能力制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和基站管理方法。可实现基站系统中的多节点资源的共享。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其包括:节点,用于提供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将所述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交换设备,用于进行所述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用于获得所述节点的逻辑资源的信息,根据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形成资源池,基于所述交换设备的数据交换将所述资源池中对应的逻辑资源调度给云虚拟基站使用;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用于根据所述资源池,管理所述云虚拟基站的资源;云虚拟基站,用于根据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管理和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的调度获得所述逻辑资源,并基于所述逻辑资源提供基站服务。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节点管理设备,包括:注册单元,用于在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管理的节点启动后,获得所述节点的注册,所述注册为所述节点启动后将自身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并将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注册到所述节点管理设备;资源管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注册单元获得的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形成资源池,所述资源池中记录有所述逻辑资源的功能描述和提供所述逻辑资源的地址信息。一种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包括:请求创建单元,用于在收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时,向节点管理设备申请逻辑资源中的管理控制资源,并在申请成功后向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以便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根据所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管理方法,用于如上所述的基站系统中,该方法包括:节点管理设备在节点启动后获得所述节点的注册,所述注册为所述节点启动后将自身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并将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注册到节点管理设备;所述节点管理设备根据注册的逻辑资源的信息形成资源池,所述资源池中记录有所述逻辑资源的功能描述和提供所述逻辑资源的地址信息。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管理方法,用于如上所述的基站系统中,该方法包括: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接收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向节点管理设备申请逻辑资源中的管理控制资源,并在申请成功后向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以便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根据所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多个节点物理资源虚拟成逻辑资源,并通过资源池将这些逻辑资源分配给多个云虚拟基站使用,使得基站系统可以实现对多个节点的资源能力的共享,同时在基站系统中设置了相应的管理设备进行资源的调度,提高了资源使用的效率和灵活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基础中的虚拟基站的分层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的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节点管理设备的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图4b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另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通讯设备的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资源虚拟和注册过程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云虚拟基站创建过程的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删除节点过程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删除云虚拟基站过程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云虚拟基站申请新资源过程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管理方法中的云虚拟基站释放资源过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基站系统,能够实现在海量节点(Node)之间共享计算能力和网络能力,系统整体的计算能力和网络能力可以根据业务量进行动态弹性扩放,很好的应对临时大业务量冲击的场景。如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用于基站管理的系统的一个具体组成示意图。该系统包括如下五大部分。一个或多个节点(Node)20,图2中示例为5个节点,分别为节点0、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4,用于提供基站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并将该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该逻辑资源包括管理控制资源、信令资源、基带资源和传输资源,则可以将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对应的虚拟为管理控制资源、信令资源、基带资源和传输资源。当然,根据具体业务的需要,也可增加或改变对逻辑资源的分类,此处不做赘述。Node可以是同构的也可以是异构的,比如一个PC机可能是一个Node,一个基站收发台(BaseTransceiverStation,BTS)可能是一个Node;本发明实施例中的Node可以是任何具有计算能力的设备,即,上述5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为计算机、基站收发台或其他具有计算能力的设备。交换设备22,用于进行所述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交换设备(Switch)可以是任何具有数据交换能力的设备,系统中可以有多个Switch,多个Switch可以组网形成复杂的拓扑。节点管理设备(NodeMgr)24,用于获得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管理的节点的逻辑资源的信息,根据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将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管理的节点的逻辑资源形成资源池,基于所述交换设备的数据交换将所述资源池中对应的逻辑资源调度给云虚拟基站使用。节点管理设备可以部署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上,或单独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若节点管理设备部署在某一个节点上,则节点管理设备和各节点的信息交互可以通过上述交换设备实现;若节点管理设备部署在单独的服务器上,则节点管理设备也可以和交换设备连接,节点管理设备和各节点的信息交互可以通过上述交换设备实现,当然节点管理设备也可以分别与部分或全部的节点连接,实现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互。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cvBTSMgr)26,用于根据节点管理设备提供的资源池信息,管理控制所述云虚拟基站(CloudbasedvirtualBTS,cvBTS)的资源。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可部署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上,或与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部署在一起,或单独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相似的,若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部署在某一个节点上,则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和各节点的信息交互可以通过上述交换设备实现;若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部署在单独的服务器上,则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也可以和交换设备连接,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和各节点的信息交互可以通过上述交换设备实现,当然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也可以分别与部分或全部的节点连接,实现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互。一个或多个云虚拟基站(cvBTS)28,用于根据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管理和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的调度获得所述逻辑资源,并基于所述逻辑资源提供基站服务。图2中示例为3个,分别为cvBTS0、cvBTS1和cvBTS2。每个cvBTS的资源由该cvBTS所关联的圈内的节点提供,如本例中所示的,cvBTS0的资源由节点0和节点1所提供,cvBTS0由cvBTSMgr4进行管理,节点0和节点1则接受NodeMgr3的管理,其余解释类同。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各个设备数量不受图2中示例的局限,还可以有多种可能,在此不赘述。云虚拟基站可以跨Node部署,一个云虚拟基站使用的逻辑资源可以来自于一个或多个Node;一个Node的逻辑资源也可以分配给一个或多个云虚拟基站使用。一般来说,云虚拟基站部署在节点上,云虚拟基站的资源管理模块可以部署在提供管理控制资源的节点上,而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则可能来自各个节点,其中云虚拟基站的资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对该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进行管理控制。如图2所示,云虚拟基站cvBTS0使用了Node0、Node1的资源,cvBTS1使用了Node3、Node4的资源,cvBTS2使用Node1、Node2、Node3的资源。其中,节点管理设备24和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26还可以有如下组成。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节点管理设备24的一个组成示意图,其包括:注册单元240,用于在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管理的节点启动后,获得所述节点的注册,所述注册为所述节点启动后将自身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并将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注册到所述节点管理设备;资源管理单元242,用于根据所述注册单元获得的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形成资源池,所述资源池中记录有所述逻辑资源的功能描述和提供所述逻辑资源的地址信息。进一步的,所述资源管理单元242还可用于,当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收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时,向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提供管理控制资源信息,以便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根据相应的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当检测到节点退出时,删除所述资源池中退出的节点所提供的逻辑资源的信息,并通知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所述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不可用,或当接收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发出的资源释放请求时,删除所述资源池中退出的节点所提供的逻辑资源的信息;当接收到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资源申请请求时,向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返回相应的逻辑资源的信息。如图4a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26的组成示意图,其包括:请求创建单元260,用于在收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时,向节点管理设备申请逻辑资源中的管理控制资源,并在申请成功后向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以便所述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根据所述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或如图4b所示,还进一步包括:资源释放单元262,用于当有节点退出时,根据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的通知,记录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不可用,或当所述云虚拟基站检测到业务低于负荷门限时,接收所述云虚拟基站发出的释放资源申请,并根据所述释放资源申请通知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释放对应的逻辑资源;基站删除单元264,用于当收到删除云虚拟基站的请求时,通知创建所述云虚拟基站的节点删除所述云虚拟基站,并当收到所述创建该云虚拟基站的节点发出的释放所述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后,删除本地保存的所述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信息;资源申请单元266,用于当所述云虚拟基站检测到业务超负荷时,接收所述云虚拟基站发出的资源申请,并根据本地存储的资源调度策略向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申请逻辑资源,并在收到所述节点管理设备返回的申请到的逻辑资源信息后,通知所述云虚拟基站。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无线通讯设备的组成示意图,其包括三大部分。云虚拟基站平台50,用于将物理层的多个节点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资源层的逻辑资源,在资源调度层将所述资源层提供的逻辑资源调度给不同的云虚拟基站。即,云虚拟基站平台可分为三层:物理层、资源层、资源调度层。物理层:物理层资源为海量Node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每一个Node的计算资源可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通用计算资源(比如Node上CPU处理能力,内存容量,Cache容量等可以体现计算能力的资源),另一部分是专用计算资源(比如Node上DSP、FPGA、ASIC、SOC等专用芯片的计算资源);资源层:资源层资源为承载在Node上用来处理各种特定任务的资源,如管理控制资源、信令资源、传输资源、基带处理资源等。资源层资源是对物理层资源的进一步抽象,即将物理层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后向上提供服务。资源调度层:资源调度层将资源层提供的资源按照资源调度策略分配到各个cvBTS中。cvBTS使用的资源可以来自于多个Node,此处不对具体的资源调度算法做任何约束。与图2中的系统拓扑结构向对应的,在本实施例的分层架构中:云虚拟基站平台的物理层资源由多个节点提供,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为计算机、基站收发台或其他具有计算能力的设备;云虚拟基站平台的资源调度层功能由节点管理设备提供,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部署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上,或所述节点管理设备单独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云虚拟基站(图中示例为cvBTS0、cvBTS1、……、cvBTSn)52,所述云虚拟基站52基于云虚拟基站平台50调度的逻辑资源提供基站服务。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54,用于对多个所述云虚拟基站52进行管理。同理,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部署在所述多个节点中的任一个节点上,或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与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部署在一起,或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单独部署在独立的服务器上。图中未示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54与cvBTS和云虚拟基站平台之间的联系,具体联系可参考图2中的cvBTSMgr与cvBTS的关系,与云虚拟基站平台50的关系可参考图2中的cvBTSMgr与NodeMgr和Node的关系。本实施例主要是为了说明云虚拟基站实现系统中的分层结构。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云虚拟基站具有三方面的能力:云虚拟基站接口,云虚拟基站对外部业务网元体现的接口完全符合标准协议(比如:NBAP、S1),从外部业务网元来看,其无法识别该基站是云虚拟基站还是传统的基站。逻辑资源,云虚拟基站所使用的资源可以来自于云中任何的Node,云虚拟基站所使用的资源可以虚拟为4大类:管理控制资源、信令资源、传输资源和基带处理资源。当然,根据具体业务的需要,也可增加或改变对逻辑资源的分类,此处不做赘述。调度算法,云虚拟基站中用到的资源调度算法、L1/L2/L3处理算法等可以参考无线通讯领域中的各种资源调度算法、网络拓扑算法等等,此处不做赘述。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云虚拟基站与传统的虚拟基站的本质区别在于云虚拟基站使用的资源可以来自于云中任意的Node,云虚拟基站可以根据业务负荷情况动态申请、释放资源,从而做到资源的弹性扩放。而传统的虚拟基站只能使用一个Node中的资源,无法做到资源的弹性扩放。相应于上述系统架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站管理方法,用于如上所述的基站系统中,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资源虚拟和注册过程。本例中以两个节点为例进行说明。401、节点启动,并在启动后将自身的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虚拟为逻辑资源。本例中示意了两个节点Node0和NodeN的情况,当然,两个节点之间的启动顺序可能是同时进行,也可能有先有后。402、节点将所述逻辑资源的信息注册到节点管理设备。403、节点管理设备将注册的逻辑资源的信息形成资源池,所述资源池中记录有所述逻辑资源的功能描述和提供所述逻辑资源的地址信息。其中,逻辑资源包括管理控制资源、信令资源、基带资源和传输资源,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云虚拟基站创建过程:501、管理员(Actor)向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发送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502、当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收到该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后,向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申请管理控制资源。503、当节点管理设备接收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的管理控制资源申请后,根据所述申请向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提供管理控制资源信息。504、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在申请成功后(即成功接收到管理控制资源信息后)向该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505、该管理控制资源所在的节点根据该创建云虚拟基站的请求创建云虚拟基站,并返回响应。如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删除节点的过程:601、所述节点管理设备检测到有节点退出。602、节点管理设备释放所述资源池中该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603、通知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该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不可用。604、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根据该通知查找使用该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的云虚拟基站。605、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通知该云虚拟基站该退出的节点提供的资源不可用。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删除云虚拟基站的过程:701、管理员向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发送删除云虚拟基站的请求。702、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通知创建该云虚拟基站的节点删除该云虚拟基站。703、该创建该云虚拟基站的节点在本地释放该云虚拟基站的业务资源。704、该节点通知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释放该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705、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通知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释放资源池中该云虚拟基站的逻辑资源。如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云虚拟基站申请新资源的过程:801、云虚拟基站进行业务负荷检测,并检测到业务超负荷,如超过负荷门限。802、该云虚拟基站向所述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申请资源。803、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根据本地存储的资源调度策略生成资源申请请求。804、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向所述节点管理设备申请逻辑资源。805、接收节点管理设备返回的申请到的逻辑资源信息。806、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向该云虚拟基站返回资源申请响应。如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云虚拟基站释放资源的过程:901、云虚拟基站进行业务符合检测,并检测到业务低于资源释放门限。902、云虚拟基站向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申请释放资源;903、云虚拟基站管理设备根据该释放资源的申请通知所述节点管理设备释放对应的逻辑资源。综上所述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虚拟基站构建方案,能够实现在海量Node之间共享计算能力,系统整体的计算能力可以根据业务量进行动态弹性扩放和收缩,很好的应对临时大业务量冲击的场景,而在业务较少的时候减少系统功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AccessMemory,RAM)等。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