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60071阅读:20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通讯技术领域,特别是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大多采用安卓(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均是采用高通公司的芯片组,在具体设计时通常使用二个芯片,其中一个负责用户界面及Android操作系统的运行,通常称之为AP,另外一个负责射频通信(语音通话、数据业务、网络连接)等底层功能,通常称之为Modem。

在Android 4.0以及以上版本,高通公司采用自己开发的QMI(Qualcomm Modem Interface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技术完全替代了先前的RPC技术。同时,高通公司也开发了相应的工具,用以生成QMI消息收发相关代码。

上述的QMI是高通公司自定义的一种数据接口,用于AP和Modem之间的数据通信,其中数据业务基本全都是通过QCRIL、QMI与Modem交互实现相应的功能。

尽管高通公司已有的QMI架构中囊括了非常丰富的AP和Modem之间的通信接口,但由于不同通讯运营商的需求的多样性,OEM手机厂商依然需要增加一些自己特有的接口。

高通公司的QMI功能代码都是由其内部的工具自动生成,因此其代码结构、可读性和易扩展性都不适合OEM手机厂商手动开发。并且高通公司生成QMI消息的工具并不对外开放,所以OEM手机厂商还是需要手动添加QMI消息。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如手动增加一条QMI消息的编码过程极为复杂,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便很难调试通过,通常添加一条简单结构的QMI消息,从编码、调试到功能可用平均需要1个月的开发周期,无形中增加了开发的难度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添加QMI消息困难、周期较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涉及安卓系统的应用层、安卓框架层、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及AP侧和Modem侧的第一与第二AP与Modem通讯层,该AP包括基于安卓系统的应用层、安卓框架层、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及第一AP与Modem通讯层,而Modem设有第二AP与Modem通讯层及数个功能处理模块,该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包括接口透传模块、接口转换模块及消息封装模块、其中接口透传模块设置在安卓框架层,用以将应用层的功能请求直接传递给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接口转换模块用以将来自安卓框架层的请求消息传递给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消息封装模块将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的socket消息体解析,封装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并将其发送到Modem,Modem的第二AP和Modem通讯层设有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解析模块,接收并解析来自AP的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根据自定义消息字的值来识别具体的功能需求,调用Modem的功能处理模块实现功能后将执行结果封装成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回送给AP。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接口透传模块还用以将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的实现结果返回给应用层。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接口转换模块还用以将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的执行结果返回给安卓框架层。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还包括一Modem执行结果解析模块,设置在AP的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中,用以解析Modem返回的执行结果,再回传给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

依据上述主要特征,该接口透传模块所接收的应用层的输入参数包含功能ID与数据区二部分,其中功能ID用以表示应用层的具体需求,而数据区为可选项,用以存储参数值。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通过设置接口透传模块、接口转换模块、消息封装模块及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解析模块,从应用层获取Modem信息时,只需要通过上述的模块即可实现,对现有的安卓框架层和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都不需要新增代码开发,而在AP和Modem通讯层仅做简单的增量修改即可实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开发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的组成框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的组成框架示意图,其中实施本发明的基于安卓系统的AP与Modem的通信系统涉及安卓系统的应用层、安卓框架层、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及高通AP和Modem通讯层。

安卓系统的应用层通常设有“彩信应用”、“通话应用”、“客户设置应用”、“工程师应用”等应用程序,这些均是标准的Android应用程序,这部分代码用java语言实现,主要处理用户界面显示等相关逻辑,上述的应用程序会调用本发明中实现的接口。

安卓框架层是安卓系统非常重要的部分,处理平台各种功能逻辑,为上面的应用层提供各种功能接口,这部分代码用java语言实现。本发明在安卓框架层增加一OMID(OEM Modem Info Deal,以下简称OMID)接口透传模块,以实现接口透传功能,将来自应用层的功能请求直接传递给下面的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再将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的实现结果返回给应用层(容后详述)。

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负责接收来自安卓框架层的java函数调用,然后将其转换成socket消息,这样由C语言实现的高通AP和Modem通讯层就可以接收并处理这些功能请求了。在这一层本发明增加了OMID接口转换模块,用以将来自安卓框架层的请求消息传递给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再将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的执行结果返回给安卓框架层。

AP的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负责Modem和AP的通讯,由C语言实现。本发明在这一层增加了OMID QMI(Qualcomm Modem Interface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封装模块及Modem执行结果解析模块,其中OMID QMI消息封装模块将来自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的socket消息体解析,封装QMI消息,并将其发送到Modem,Modem执行结果解析模块解析Modem返回的执行结果,再会送给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

Modem的第二AP和Modem通讯层负责Modem和AP的通讯,由C语言实现。本发明在Modem的第二AP和Modem通讯层增加了OMID QMI消息解析模块,用以接收并解析来自AP侧的QMI消息,根据自定义消息字的值来识别具体的功能需求,然后调用Modem的底层功能模块(如通话管理模块、网络搜索模块及参数模块等)实现功能,之后将执行结果封装成QMI(Qualcomm Modem Interface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回送给AP。

综上所述,本发明定义了符合OMID功能逻辑的函数接口,在具体实施时,输入参数包括二部分,分别为功能ID与数据区,其中功能ID用来表示应用层的具体需求,而数据区为可选项,例如应用程序想要修改Modem的参数时,可以在这里存储参数值。OMID接口透传模块负责直接传递应用程序的输入参数,例如功能ID及数据区。OMID接口转换模块利用平台原有架构,将来自Java语言函数调用转换成C语言。OMID QMI消息封装模块及Modem执行结果解析模块将应用层的功能ID和数据区封装到QMI消息里面发送给Modem。Modem的OMID QMI消息解析模块接收来自AP的QMI消息,解析出功能ID及数据区,执行具体的功能,比如发送彩信,查询网络信号等。

在具体实施时,如应用层的工程师应用欲新增一个接口用以获取网络信噪比,这时只需要新增一个功能ID,上述的安卓框架层及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均不需要做代码修改,在AP的第一AP和Modem通讯层增加这条新增功能ID的socket消息的解析和QMI消息组装代码,利用图1所示的系统,本发明就会将该请求消息传递到Modem,然后在Modem的第二AP和modem通讯层增加这条新增功能ID功能处理逻辑即可。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本发明,从应用层(工程师应用、彩信应用等)获取Modem的信息时,只需要统一走本发明提供的消息通道。在安卓框架层和Java语言和C语言的转换层都不需要新增代码开发,而在AP和Modem通讯层仅做简单的增量修改即可实现功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增加设计一OMID通道,即由接口透传模块、接口转换模块、消息封装模块及高通射频模块通讯接口消息解析模块等组成,该通道与原有的运行方式并行。手机平台原有设计通过原有的通道运行,新增的功能则通过新增的OMID通道运行。无论是原有通道还是本发明实现的OMID通道均可运行在安卓平台原始架构上,因此如需要从AP访问modem的接口时,开发周期可以大大缩短,没有该发明,添加一个新接口需要1个月的开发调试周期,而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则只需要三天开发周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研究开发的效率。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与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的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和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CD-ROM或本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他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所有这些改变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