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3402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商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坊是一个专注于智能合约应用的数字货币和区块链平台,它的去中心化技术使交易摆脱了停机和审查的麻烦,解决了传统合约的纠纷等棘手问题,并且还能避免欺诈和第三方的干扰。以太坊近年来得到了技术社区和商业机构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

区块链是一种账本数据存储方式,是以多份拷贝形式存在于点对点网络上的只可追加的总账数据库。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已经纷纷在尝试应用区块链技术来构建或优化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进而改造现有业务。

而当前,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已然成为区块链领域影响力最大的解决方案之一。然而,以太坊在不同平台上所需要安装和使用的步骤是各不相同的,并且在使用以太坊技术的时候,开发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以太坊的机理,学习智能合约的编写,然后部署到以太坊网络中,这都需要开发人员具备很强的技术能力以及花费大量的时间。此外,当业务系统需要一些特殊的功能来保证业务规则的实现的时候,以太坊区块链技术可能并不能很好的支持,从而其适用场合仍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金融服务领域技术人员一直期望获得一种应用方便、实施简单的、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其能够降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难度,并扩展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广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包括:用户注册模块,供用户向系统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用户注册模块向各用户分别下发业务号以及业务密钥;身份验证模块,用于对需要金融服务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身份验证至少基于业务号与业务密钥来进行;业务模块,与用户进行业务交互,业务交互由至少一项业务服务来具体化,其中各项业务服务分别以唯一资源标识符来标识;以及服务调用模块,与业务模块耦合,用于为各项业务服务分别提供相应的调用接口,调用接口用于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服务。

优选地,针对每项业务服务,业务模块分别向服务调用模块发送基于第一格式的调用请求,服务调用模块在成功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相应服务后,向业务模块返回基于第二格式的应答报文。

优选地,第一格式与第二格式均为JSON格式。

优选地,业务模块还包括开发界面,以供开发人员对业务交互进行编辑和/或修改。

优选地,唯一资源标识符包括对应的业务服务的名称的字段。

优选地,同一服务调用模块耦合至多个互不相同的业务模块。

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在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各种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能够降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难度,从而给二次开发人员带来极大的便利,该系统还能够提高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广度,使得该金融服务应用系统能够适用于电子商务及金融服务领域中的各种广泛业务场景。此外,该系统稳定性良好,也便于维护与升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的模块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10,该系统具体包括用户注册模块101、身份验证模块102、业务模块103以及服务调用模块104。

其中,用户注册模块101供用户向系统10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用户注册模块101向各用户分别下发业务号以及业务密钥。业务号、业务密钥各自为唯一标识,供用户登入该系统使用。系统10还可以适时对各用户的业务号、业务密钥进行更新,来作为一种安全性考量。

具体地,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不同业务场景下,用户需要提供不同的身份信息来完成注册。例如,在需要实现电子凭证的场景下,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个人姓名、手机号;在实现积分交易的场景下,用户还需要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附加信息。

身份验证模块102对需要服务的用户进行身份验证,身份验证基于业务号与业务密钥来进行。

具体地,例如,身份验证的方式可采用与业务号对应的业务密钥加随机数、使用哈希算法进行签名的方式来进行,从而保证只有合法的用户才允许享受各种金融服务。在进行身份验证时,身份验证模块102还可以采集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来辅助验证,生物特征信息包括用户指纹、面部图像等。

进一步地改进的情况下,身份验证模块102不仅可对用户是否能够享受金融服务进行监控,还可以区分在不同业务场景下允许调用的不同类型的服务。

业务模块103作为金融服务应用系统10的核心模块,其一方面与用户进行业务交互,其中业务交互由一项或多项业务服务来具体化;另一方面,其指示服务调用模块104来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各种相应服务,以具体实现各项业务服务。在此基础上,业务模块103可以向经身份验证模块102完成验证的用户提供多项金融服务。

其中,各项业务服务可分别以唯一资源标识符(URI)来标识。而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该唯一资源标识符(URI)包括对应的业务服务的名称的字段,例如,该唯一资源标识符甚至可以与对应的业务服务的名称完全一致,也可以包括将业务服务的名称作为一个特定字段来包含。采用这种方式,二次开发人员只需了解各项业务服务的具体内容或功能,即可快速地确定对应的唯一资源标识符;反过来,二次开发人员看到任一个唯一资源标识符,即能够顾名思义地联想到其对应的业务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首次开发人员负责各项业务服务的开发,即,具体实现服务调用模块104对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的直接调用;而二次开发人员则负责各种业务交互的开发,即,将这些业务交互分别定义化为各项业务服务、按某种顺序的组合。对二次开发人员来说,其无法看到服务调用模块104如何实现各项业务服务,也无需掌握如何实现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的直接调用,换言之,对以太坊区块链技术不熟悉的开发人员能够基于这种先进技术架构来完成后期开发,从而明显提高开发效率。

服务调用模块104一方面与业务模块103耦合,另一方面接入以太坊区块链网络20。从而,服务调用模块104能够为各项业务服务分别提供相应的调用接口,并使用这些调用接口来直接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20所提供的服务。

作为一个示例,在业务模块103的实现中,具体地,在业务模块103与用户进行业务交互时,业务模块103根据二次开发人员的开发设定,将该业务交互具体化为,例如,三项业务服务。针对其中每一项业务服务,业务模块103先向服务调用模块104发送基于第一格式的调用请求,服务调用模块104在调用成功(直接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服务)后,向业务模块103返回基于第二格式的应答报文。在收到与上述三项业务服务分别对应的三个应答报文后,业务模块103也具体实现了本次业务交互。

进一步地,业务模块103还包括开发界面,以供二次开发人员对业务交互进行编辑和/或修改。

可以理解,不同的业务场景下将产生不同的业务交互。通过二次开发人员进行编辑和/或修改,业务交互将能够适用于各种广泛业务场景,从而明显提高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广度。

可以预见,二次开发人员对业务交互的编辑和/或修改,可能体现为对各项业务服务的再组合,包括组合不同项的业务服务、以及按不同的顺序来组合这些业务服务。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第一格式与第二格式均为JSON格式。

作为一个示例,调用请求报文统以POST方式提交,报文为JSON格式,其包括:

bizid—由服务提供方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业务号,每次请求报文都必须包含;

noncestr—由调用方(业务模块103)生成的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10位字符串,每次请求报文都必须包含;

signdata—由服务提供方分配给每个用户的业务密钥bizkey、随机数noncestr和请求参数data字符串相连接而成,其使用SHA256工具加密,每次请求报文都必须包含;

data—调用方(业务模块103)向服务调用模块104所实际请求的参数。

在每个调用请求报文中都必须包含bizid、noncestr和signdata,(其中,noncestr是一个随机数,signdata由bizkey、noncestr与data共同生成),以保证身份信息安全。

完整的请求报文示例如下:

相应地,应答报文也采用JSON格式,由四部分组成:

responseCode—应答码,不同的应答码代表不同的业务含义;

errorCode—错误码,不同的错误码也代表不同的业务含义;

errorMessage—应答提示信息;

response—应答数据,因具体调用接口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完整的应答报文示例如下:

进一步地,尽管在服务调用模块104调用以太坊区块链网络所提供的RESTful WebService的时候,可以有POST、GET、PUT、DELETE四种操作,但是基于快速高效简便的原则,在设计该套服务化工具的时候默认都以POST操作来实现调用,这也使得开发人员无需去区分不同的服务到底应该用哪种操作。

作为对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10可以基于云计算平台来架设,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登入,也利于系统的维护与升级。

根据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技术的金融服务应用系统10中,同一服务调用模块104可以耦合至多个互不相同的业务模块103,即,具备一对多的配对关系。从而,服务调用模块104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基于这种优选方案,在金融服务技术领域,多个金融机构可以分别配置多个互不相关的业务模块103,而这多个互不相关的业务模块103可以耦合到该多个金融机构共有的服务调用模块104。这不仅能够提高二次开发人员的开发效率,也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部署这种系统的成本。

上述说明仅针对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作出各种变形设计,而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及附随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