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和云端服务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5261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和云端服务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云端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和云端服务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智能终端均具有保存密钥的功能,例如保存微信用户名及密钥、支付宝用户名及密钥、微博用户名及密钥等等,用户可以很久不需要输入密钥。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对密钥和用户名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一旦手机被盗或丢失,很多账户就找不回了,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尤其对于一些绑定了银行卡信息的账户,或者保存了隐私信息的账户,如果不能及时找回,会给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和云端服务器,能够备份用户的密钥信息,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用户。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应用于云端服务器,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其中,所述密钥信息包括账户名和密码;

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进一步的,所述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之后,还包括:

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删除。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之后,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临时密钥;

验证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中用户输入的临时密钥是否正确,若是,则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

进一步的,所述密钥信息还包括账户名和密码所属的账户平台;

相应的,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

若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根据所述账户平台查询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并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包括:

存储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其中,所述密钥信息包括账户名和密码;

指令响应模块,用于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进一步的,所述指令响应模块还用于:

在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之后,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删除。

进一步的,所述的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还包括:临时密钥模块,用于

在所述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之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临时密钥;

验证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中用户输入的临时密钥是否正确,若是,则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

进一步的,所述密钥信息还包括账户名和密码所属的账户平台;

相应的,所述指令响应模块还用于:

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若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根据所述账户平台查询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并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云端服务器通过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备份用户的密钥信息;当第一终端丢失或被盗,而用户忘记了一些密钥信息时,可通过第二终端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索取密钥的指令;云端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能够在用户需要时将备份的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减小遗忘密码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应用于云端服务器,实现密钥信息的备份,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用户。所述管理方法由一种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来执行,包括如下步骤:

S11,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

其中,所述密钥信息包括账户名和密码。

第一终端首次登录每个账户平台时,记录下密钥信息,并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同时,第一终端预先设置一个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存储在云端服务器,用于将来用户索取密钥信息时,接收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密钥信息。

S12,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第二终端为任意能发出指令的终端。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包括但不限于邮箱、即时通讯工具和个人网盘。

另外,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删除。

索取远程控制指令和删除远程控制指令为预先设定的、有固定格式的字符串。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指令的复杂程度。

本实施例中,云端服务器在用户首次登录每个账户平台时,存储密钥信息,在用户需要时,根据索取远程控制指令将密钥信息发送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实现了密钥信息的备份和备忘。同时,根据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来删除已保存的密钥信息,保障密钥信息的安全。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安全验证,并实现了单个密钥信息的索取。本实施例所述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

其中,所述密钥信息包括账户名、密码,还包括账户名和密码所属的账户平台。账户平台即账户名和密码所属的商家、网站、应用软件或系统等。

多数用户为方便记忆,在不同的账户平台使用同一个账户名,如手机号、微博账户等;或者同一个用户在同一个账户平台有多个账户名,云端服务器存储密钥信息时,包括了账户平台、账户名和密码,数据更清晰,方便用户查阅。

S22,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分为索取所有密钥信息的指令和索取单个米亚信息的指令两种。若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根据所述账户平台查询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并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若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中未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将所有的密钥信息发送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S23,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临时密钥。

云端服务器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的同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临时密钥。临时密钥可发送到第二终端上,或者其他预先设定的、非设定密钥索取地址的第三方。

临时密钥可以是验证码、随机账户名+密码等形式,目的是进行二次的安全验证,防止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的安全遭到威胁时,用户的密钥信息泄露。

S24,验证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中用户输入的临时密钥是否正确,若是,则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否则要求用户重新验证。

用户在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查看密钥信息之前,需要输入临时密钥进行验证,云端服务器验证通过后,才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否则,要求用户重新验证。

S25,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

S26,要求用户重新验证。

S27,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删除。

步骤S21后,若云端服务器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同样的,若所述删除远程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根据所述账户平台查询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将其删除。若所述删除远程控制指令中未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将所有的密钥信息删除。

另外,为避免误删除,可采用临时密钥验证的方法,云端服务器将临时密钥发送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用户通过第二终端将临时密钥发送给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验证通过后,删除密钥信息。

本实施例增加了安全验证,使密钥信息的索取过程更安全;同时,支持单个密钥信息的索取,万一信息泄露,避免了多个的账户受到威胁的情况。

实施例三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密钥信息的管理方法,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所述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模块100和指令响应模块200。

存储模块100用于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其中,所述密钥信息包括账户名和密码。

指令响应模块200用于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进一步的,所述指令响应模块200还用于:在接收第一终端上传的密钥信息和设定密钥索取地址,进行存储之后,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删除远程控制指令时,将所述密钥信息删除。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密钥信息还包括账户名和密码所属的账户平台;相应的,所述指令响应模块200还用于:接收到第二终端发送的索取远程控制指令时,若所述索取远程控制指令中包括所述账户平台,则根据所述账户平台查询对应的账户名和密码,并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

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所述的管理密钥信息的云端服务器还包括:临时密钥模块300。

临时密钥模块300用于在所述将所述密钥信息发送至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之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临时密钥;验证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中用户输入的临时密钥是否正确,若是,则允许所述设定密钥索取地址将所述密钥信息提供给用户。

本实施例所述的云端服务器,能够备份用户的密钥信息,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用户,并进行安全验证,保证信息安全。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