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3816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物联网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可以实时在线以高楼为基体的环视鸟瞰图像,大幅度提高物业监控的全面性。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包括高楼本体和设置在高楼本体外表面上的若干轨道,以及鸟瞰图像合成单元,若干所述轨道上运行设置有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将采集的图像传输至鸟瞰图像合成单元,形成以高楼为圆心的区域监视画面。

进一步的,所述高楼本体外表面环向四周以及竖向上设置若干轨道,分别为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所述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之间相互连通,构成网状轨道阵列,所述网状轨道阵列上设置至少一个摄像头组件,所述摄像头组件在网状轨道阵列轨道上位移。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分为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所述环向轨道绕高楼本体环绕至少一周设置,所述竖向轨道由楼顶至楼底竖直设置至少一列,所述环向轨道与竖向轨道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环向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竖向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每个所述环向轨道上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环向摄像头组件,每个所述竖向轨道上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竖向摄像头组件,所述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相互独立,所述每个环向摄像头组件或竖向轨道独立运行在对应的环向轨道或竖向轨道上。

进一步的,所述轨道为围绕高楼本体外表面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螺旋式轨道。

进一步的,所述螺旋式轨道的顶端和螺旋式轨道的底端之间通过过渡轨道连接;运行在螺旋式轨道上的摄像头组件由螺旋式轨道的顶端运行至底端后通过过渡轨道重新回到螺旋式轨道的顶端,或运行在螺旋式轨道上的摄像头组件由螺旋式轨道的底端运行至顶端后通过过渡轨道重新回到螺旋式轨道的底端。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可以实时在线以高楼为基体的环视鸟瞰图像,大幅度提高高楼物业监控的全面性及一定程度监拍高楼周围的道路交通的实时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的高楼环视图像采集鸟瞰合成监视系统,包括高楼本体1和设置在高楼本体外表面上的若干轨道3,以及鸟瞰图像合成单元,若干所述轨道上运行设置有摄像头组件2,所述摄像头组件2将采集的图像传输至鸟瞰图像合成单元,形成以高楼本体1为圆心的区域监视画面。

在上述技术表述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阐述:所述高楼本体1外表面环向四周以及竖向上设置若干轨道3,分别为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所述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之间相互连通,构成网状轨道阵列,所述网状轨道阵列上设置至少一个摄像头组件2,所述摄像头组件2在网状轨道阵列轨道3上位移。如果有可能和有条件的基础上,摄像头组件2的个数可以设计成多个,并按照鸟瞰图像合成单元的反馈指令进行巡逻式拍摄。

轨道设计实施例一:具体的网状轨道阵列的设计,分为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所述环向轨道绕高楼本体1环绕至少一周设置,所述竖向轨道由楼顶至楼底竖直设置至少一列,所述环向轨道与竖向轨道之间相互垂直设置,所述环向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所述竖向轨道之间相互平行;每个所述环向轨道上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环向摄像头组件2,每个所述竖向轨道上对应设置至少一个竖向摄像头组件2,所述环向轨道和竖向轨道相互独立,所述每个环向摄像头组件2或竖向轨道独立运行在对应的环向轨道或竖向轨道上。

轨道设计实施例二:所述轨道为围绕高楼本体1外表面由上至下螺旋设置的螺旋式轨道。所述螺旋式轨道的顶端和螺旋式轨道的底端之间通过过渡轨道连接;运行在螺旋式轨道上的摄像头组件2由螺旋式轨道的顶端运行至底端后通过过渡轨道重新回到螺旋式轨道的顶端,或运行在螺旋式轨道上的摄像头组件2由螺旋式轨道的底端运行至顶端后通过过渡轨道重新回到螺旋式轨道的底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