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38448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数据同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即时通讯应用(例如微信、QQ等)等聊天工具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很多用户都有双微信(或双QQ)的应用需求,可以同时登录两个微信,双微信(或双QQ)应用更加丰富、便利,现在市场上也纷纷出现了双微信的手机终端。而目前的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技术,如当微信和QQ绑定时,微信朋友圈的动态可以同步发布到QQ空间,这一技术的实现原理是:通过微信服务器和QQ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互从而取得同步。同样的技术应用于双微信之间实现数据(动态或者说说)同步发布至朋友圈,也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但是这一技术的前提是要实现数据同步就必须要将即时通信应用的两个账户绑定,并通过服务器做出对应的操作处理才能实现两个账号的数据同步发送,否则就难以实现。这就难以满足用户操作便捷性的需求,而操作便捷性是即时通讯应用非常重要的特性,这种技术的短板就会降低用户体验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能够在不绑定两个即时通讯应用账户的情况下,在同一终端实现两个即时通讯应用账户的数据同步发布,满足用户对于即时通讯应用的便捷性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度。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包括: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向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还可以包括: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自动触发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处于等待用户输入数据的状态。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中,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具体包括:

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的不同序号对应的子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多个所述子区域,所述子区域通过序号标识。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之后,还包括: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之后,还包括:删除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和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装置,包括:登录单元,用于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输入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单元,用于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提示单元,用于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写入单元,用于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二方面提供的装置中,还可以包括:

触发单元,用于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自动触发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处于等待用户输入数据的状态。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二方面提供的装置中,所述写入单元具体用于:

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的不同序号对应的子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多个所述子区域,所述子区域通过序号标识。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二方面提供的装置中,还可以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所述方法在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之后,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

在一种可选方案中,在第二方面提供的装置中,还可以包括:

删除单元,用于所述方法在发送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所述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之后,删除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和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所述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向所述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将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所述待发送的数据时,将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所述待发送数据写入所述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然后,发送第一数据缓存区的待发送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待发送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并在发送成功后,删除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同一终端的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内部数据交互和数据同步发布,无需绑定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账号,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便捷性,具有用户体验度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即时通信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及装置,能够在不绑定两个即时通讯应用账户的情况下,在同一终端实现两个即时通讯应用账户的内部数据交互和数据同步发布,满足用户对于即时通讯应用的便捷性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度。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户,该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该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

上述步骤S101中的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是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或图片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的社交应用,可以是微信、QQ或者其他社交应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是同一种即时通讯应用为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可以都是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发表图片、文字、视频信息,同时也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也可以是不同的即时通讯应用。

上述步骤S101中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户,当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相同时,例如都是微信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双微信的登录:第一种是可以通过终端的双系统功能实现:首先在默认系统中安装好微信软件,同时切换进入终端的第二个系统,在第二个系统中下载微信软件进行安装,安装完成之后,可以分别在两个系统中同时登录不同的微信账号;第二种是可以通过微信分身技术在同一个终端登录两个不同的微信。

S102,向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将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

上述步骤S102中的待发送的数据可以是图片、文字或者视频,可以包括其他信息,如所在位置信息,公开权限信息,例如:,文字内容为“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配图为一幅风景图片,显示所在位置为“南山公园”,公开权限(即谁可以看)为“公开”。

上述步骤S102中的第一数据缓存区是用于存储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待发送的数据。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方案中,可以将第一数据缓存区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区域,不同的子区域通过序号进行标识,每次将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子区域中,避免某一段的数据空间一直被多次重复利用,而另一部分的数据区域一直被闲置,提高数据缓存区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将第一数据缓存区划分为N个子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1次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缓存区序号为1的子区域,那么第2次就将数据存储在序号为2的子区域,依次类推直至N个子区域全部被使用过,第N+1次就重新循环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序号为1的子区域。

S103,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步骤S103中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即当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检测同一终端存在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时,编辑完成待发送数据完成后会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例如:同一手机终端登录微信A和微信B,登录微信A和微信B,当微信A编辑完成一条动态说说的等待待发送数据时,会提示用户“是否将该动态同步发布至微信B的朋友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使用便捷的图标或者其它方式进行提示,此处不做限定。

S104,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

可选的,上述步骤S104中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终端会自动触发第二即时通讯应用进行准备发送数据的相关操作,以便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处于等待用户输入数据的状态。

可选的,上述步骤S104中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是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不同序号对应的子区域中,其中,该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多个子区域,子区域通过序号标识。例如: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M个不同的子区域,M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1次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序号为1的子区域,第2次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序号为2的子区域,依次类推,直至M个子区域全部被使用过,第M+1次就重新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序号为1的子区域。通过该种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数据缓存区的前段区域一直被重复利用,而其它区域一直被闲置,对缓存区的内存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的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向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数据并存储在第一数据缓存区中,设立提示同步功能,在第一即时通讯应用提示用户是否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数据,当用户选择同步时,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第二数据缓存区,能够实现同一个终端的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内部数据交互,进而实现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可以看出,本发明技术方案无需对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账号进行绑定,仅仅需要在一个即时通讯应用进行操作就可以实现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具有操作便捷性的优点。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201,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户,该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该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

上述步骤S101中的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是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路即时的传递文字或图片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的社交应用,可以是微信、QQ或者其他社交应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是同一种即时通讯应用为实际应用场景,例如: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可以都是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发表图片、文字、视频信息,同时也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也可以是不同的即时通讯应用。

S202,向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将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缓存区。

上述步骤S202中的待发送的数据可以是图片、文字或者视频,可以包括其他信息,如所在位置信息,公开权限信息,例如:文字内容为“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配图为一幅风景图片,显示所在位置为“南山公园”,公开权限(即谁可以看)为“公开”。

上述步骤S202中的第一数据缓存区是用于存储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待发送的数据。可选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方案中,可以将第一数据缓存区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区域,不同的子区域通过序号进行标识,每次将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子区域中,避免某一段的数据空间一直被多次重复利用,而其他的数据区域一直被闲置,提高数据缓存区的资源利用率。例如:将第一数据缓存区划分为N个子区域,N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1次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缓存区序号为1的子区域,那么第2次就将数据存储在序号为2的子区域,依次类推直至N个子区域全部被使用过,第N+1次就重新循环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序号为1的子区域。

S203,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步骤S203中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即当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检测同一终端存在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时,编辑完成待发送数据完成后会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例如:同一手机终端登录微信A和微信B,登录微信A和微信B,当微信A编辑完成一条动态说说的等待待发送数据时,会提示用户“是否将该动态同步发布至微信B的朋友圈”。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使用便捷的图标或者其它方式进行提示,此处不做限定。

S204,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

可选的,上述步骤S104中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终端会自动触发第二即时通讯应用进行准备发送数据的相关操作,以便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处于等待用户输入数据的状态。

可选的,上述步骤S104中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是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不同序号对应的子区域中,其中,该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多个子区域,子区域通过序号标识。例如: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M个不同的子区域,M为大于1的正整数,第1次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序号为1的子区域,第2次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序号为2的子区域,依次类推,直至M个子区域全部被使用过,第M+1次就重新将待发送数据存储在序号为1的子区域。通过该种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避免数据缓存区的前段区域一直被重复利用,而其它区域一直被闲置,对缓存区的内存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

S205,发送第一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第二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

可选的,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终端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之后,第一即时通讯应用会直接将该待发送数据直接发送至第一社交服务器;终端会同步对第二即时通讯应用进行相应的发送操作,以便于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将待发送数据发送至第二社交服务器。第一社交服务器和第二社交服务器可以是微信等社交服务器。

S206,删除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步骤S206中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可以是即用即擦除的,即当已成功将待发送数据成功发送之后,删除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在上述步骤S206中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也可以不是即用即擦除的,而是会在特定时间范围内保存之前已发送的数据,设置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的已存储子区域数目的阈值,该阈值大于1,当已存储的子区域数目超过该阈值时,才对该数据缓存区的已发送数据进行擦除,不需要每一次发送完都进行擦除,节省终端资源。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的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号,向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数据并存储在第一数据缓存区中,设立提示同步功能,在第一即时通讯应用提示用户是否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数据,当用户选择同步时,直接将第一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的第二数据缓存区;然后发送第一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第二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并删除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实现同一终端的两个即时通讯应用的内部数据交互之后,实现数据的同步更新,其具有操作便捷性、用户体验度高的优点。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装置300可以包括:

登录单元301,用于登录第一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一账号和第二即时通讯应用的第二账户,该第一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一数据缓存区,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对应第二数据缓存区。

输入单元302,用于向第一即时通讯应用输入待发送的数据。

存储单元303,用于将等待发送的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缓存区。

提示单元304,用于提示用户是否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数据。

写入单元305,用于当用户选择通过所述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

可选的,上述装置中写入单元305具体用于:

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的不同序号对应的子区域中,其中,第二数据缓存区包括多个子区域,子区域通过序号标识。

可选的,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触发单元306,用于当用户选择通过第二账号同步发布待发送的数据时,自动触发第二即时通讯应用处于等待用户输入数据的状态。

发送单元307,用于在将第一数据缓存区中的待发送数据写入第二数据缓存区中之后,发送第一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第二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

删除单元308,用于在发送第一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一社交服务器,发送第二数据缓存区中待发送的数据至第二社交服务器之后,删除第一数据缓存区和第二数据缓存区中的已发送的数据。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上述终端可以具体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如图4所示,该终端400包括:处理器401、存储器402、收发器403和总线404。收发器403用于与外部设备之间收发数据。设备400中的处理器4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401、存储器402和收发器403可通过总线系统或其他方式连接。设备400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的方法。关于本实施例涉及的术语的含义以及举例,可以参考图1对应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存储器402中存储程序代码。处理器401用于调用存储器402中存储的程序代码,用于执行如图1所示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处理器401可以是一个处理元件,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该处理元件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存储器403可以是一个存储装置,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元件的统称,且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或应用程序运行装置运行所需要参数、数据等。且存储器403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闪存(Flash)等。

总线40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4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该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装置,连接于总线404,以通过总线与处理器401等其它部分连接。该输入输出装置可以为操作人员提供一输入界面,以便操作人员通过该输入界面选择布控项,还可以是其它接口,可通过该接口外接其它设备。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的终端可以实施本发明结合图1和图2介绍的一种基于即时通讯应用的数据同步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通信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