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32314阅读:7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通信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力自动化领域,存在不同功用、不同类型的多种设备,设备之间存在通信需求,并且随着电力数据网的建设,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常规的远动系统将被融合计算机、保护、控制、网络、通信等技术于一体的网络化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所代替,各种采集信息也将接入统一的监控系统。

然而,信息的采集所用规约种类繁多,要进行数据的集成。各种远程通信规约没有统一标准,阻碍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规约转换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进步,一个完整的嵌入式平台完全具有形成规约转换装置的处理器模块、通信模块、存储器模块,并且嵌入式平台提供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的MCU,种类丰富的通信接口。基于嵌入式平台的规约转换装置能够处理多种通信协议、多种规约类型的数据的处理。

一个功能完整的规约转换模块包括数据接收单元、数据转换单元和数据发送单元,数据接收单元与数据发送单元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接收/发送私有规约的数据,数据转换单元将数据做私有规约的转换处理。

数据接收单元可能接收到不同规约的数据,经过转换,变为另一规约类型的数据,再经由数据发送单元发送出去。在私有规约的种类较多时,规约转换模块就需要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以支持不同规约类型数据的增加。

现有的规约转换器,大多是做一对一的规约转换,功能单一,处理能力有限,扩展性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和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振动数据采集存在非连续性,导致重要信息丢失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根据变电站的地址标识,判断所述数据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将所述数据转发到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

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处理过程为:

首先,接收所述数据,并将所述数据转发;

再次,对接收的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转换,包括判断数据是否合法、解析数据、响应数据;

最后,发送数据处理和数据转换后的数据。

所述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对于每一个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

建立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与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

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之前设有数据缓冲区,用于容纳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所述对于每一个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源码转换与统一源码转换的转换规则、统一源码形成统一通讯规约的形成规则、变电站地址标识与变电站所用的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统一源码在统一通讯规约下,统一源码与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的翻译规则。

一种智能规约转换装置包括:

入口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选择模块,用于根据变电站的地址标识,判断所述数据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将所述数据转发到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发送模块;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数据,并将所述数据转发至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转换,包括判断数据是否合法、解析数据、响应数据;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数据处理模块处理之后的数据。

还包括配置模块,用于在入口模块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之前,对于每一个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建立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与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

还包括数据缓冲区,所述数据缓冲区设于所述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之前,用于容纳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还包括规约存储库,用于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源码转换与统一源码转换的转换规则、统一源码形成统一通讯规约的形成规则、变电站地址标识与变电站所用的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统一源码在统一通讯规约下,统一源码与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的翻译规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通过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选择通讯规约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进行转换,可实现变电站不同规约类型的数据转换;

本发明设置配置模块,根据规约存储库内的规约规则可以即时配置相应规约收发处理通道,所谓即时为需要用到时进行相关配置,不需要用时则清除内存,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内存资源,提高处理效率;

本发明设置规约存储库,存储有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等,使得规约收发处理通道有规则地、快速进行规约转化,需要增加新的规约时,仅需要在对应的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等进行添加,即可以实现新的规约转化,可扩展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规约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210、入口模块,220、选择模块,230、数据接收模块,240、数据处理模块,250、数据发送模块,260、配置模块,270、数据缓冲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一种智能规约转换方法的流程图,包括:

步骤101、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步骤102、基于变电站地址标识与变电站所用的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根据变电站的地址标识(例如:起始地址统一等),判断数据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将数据转发到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

其中,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包括数据接收模块230、数据处理模块240、数据发送模块250;

步骤103、数据接收模块230接收数据,并将数据转发至数据处理模块240进行处理;

步骤104、数据处理模块240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转换;

其中,数据处理包括判断数据是否合法、解析数据、响应数据;

步骤105、数据发送模块250发送数据处理模块240处理之后的数据。

其中,步骤101之前,还可以包括:

步骤101-1、对于每一个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

步骤101-2、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与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

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之前设有数据缓冲区270,用于容纳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步骤101-1之前,还可以包括:

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源码转换与统一源码转换的转换规则、统一源码形成统一通讯规约的形成规则、变电站地址标识与变电站所用的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统一源码在统一通讯规约下,统一源码与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的翻译规则。

步骤104具体包括: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执行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将识别的变电站规约转换为统一通讯规约,首先,根据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进行接收数据的(原)源码解析,获得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在统一通讯规约下,根据源码转换与统一源码转换的转换规则、统一源码与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的翻译规则由源码得到统一源码,并输出统一源码。统一通讯规约根据统一源码形成统一通讯规约的形成规则得到。

该方法通过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选择通讯规约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进行转换,可实现不同规约类型的数据转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规约转换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

入口模块210,用于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选择模块220,用于根据变电站的地址标识,判断数据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将数据转发到对应的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内,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包括数据接收模块230、数据处理模块240、数据发送模块250;

数据接收模块230,用于接收数据,并将数据转发至数据处理模块240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模块240,用于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转换,包括判断数据是否合法、解析数据、响应数据;

数据发送模块250,用于发送数据处理模块240处理之后的数据。

其中,还包括配置模块260,用于在入口模块210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之前,对于每一个需要使用的通信协议,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并建立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与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

还包括数据缓冲区270,数据缓冲区270设于规约收发处理通道之前,选择模块220之后,用于容纳接收来自变电站的数据。

还包括规约存储库280,用于储存规约转换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源码解析规则、规约转换规则所对应的程序语法规则、源码转换与统一源码转换的转换规则、统一源码形成统一通讯规约的形成规则、变电站地址标识与变电站所用的通讯规约的对应关系;统一源码在统一通讯规约下,统一源码与模拟量数据信息、参数及参数值的翻译规则。规约存储库280分别连接选择模块220和配置模块260。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