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框发光结构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096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中框发光结构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移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框发光结构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手机壳体大部分是采用塑料制作而成。塑料手机壳耐磨性差,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划痕甚至掉色等状况。为了解决上述塑料手机壳存在的上述问题,越来越多的金属中框手机壳得到广泛研究和发展,由于金属中框手机壳的耐磨性良好,外观精美,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目前的金属中框均为矩形的框架结构,外观工艺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而且没有额外功能,使得中框的应用受到了严重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框发光结构和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的中框同质化严重,且应用受限严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框发光结构,包括中框本体、冷光片、透光结构、和FPC板,所述中框本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透光结构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冷光片设置在所述透光结构的内侧,所述FPC板设置在所述中框本体内侧,并与所述冷光片电连接。

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中框发光结构。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的中框发光结构,在中框本体上开设有安装槽,然后在安装槽内设置有透光结构,通过冷光片与透光结构相配合进行发光,通过透光结构进行透光,使得中框本体可以发光,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外观表现力,可以实现中框本体的差异化结构,此外还能够通过对中框结构进行改进,并设置透明结构和冷光片的方式拓展中框的功能,使得中框的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移动终端越来越高的个性化要求。冷光片可以将高均匀度柔光引导到中框外表面区域,确保亮度和均匀度完全合格,而且不需要传统的LED灯,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中框发光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Q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冷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中框本体;2、冷光片;3、FPC板;4、双面胶;5、安装槽;6、透光结构;7、壳体结构;8、ITO层;9、第一导电层;10、发光层;11、电子传输层;12、第二导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框发光结构,可应用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该种移动终端具有中框。该中框例如为金属中框。该移动终端可以是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MP3/MP4、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等。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框发光结构包括中框本体1、冷光片2、透光结构6和FPC板3。该透光结构6可以采用玻璃、塑胶等透明材质,采用该材料除可实现光学效果外,还有利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天线信号增强。中框本体1上设置有安装槽5,透光结构6固定设置在安装槽5内,冷光片2设置在透光结构6的内侧;FPC板3设置在中框本体1内侧,并与冷光片2电连接。其中的FPC板3为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的简称,又称软性线路板、柔性印刷电路板,挠性线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可弯曲的特点,主要使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PDA、数码相机、LCM等产品,使其中的元件装置和导线连接一体化,实现了电子产品的轻量化、小型化、薄型化。本发明实施例的FPC板3主要实现控制器与冷光片2之间的柔性连接,一方面通过FPC板3更加便于实现冷光片2的设置安装,使得冷光片2的设置安装位置可以更加自由,能够实现较好的安装效果;另一方面FPC板3能够合理走线,节省走线空间,并使得控制器可以与冷光片2之间实现电连接。

冷光片简称EL(Electro Luminescent电激发光),冷光片是将发光材料(Phospher Partides)硫化锌粒子置于两个平板电极之间,上电极为透明导电膜(ITO膜),光从此面射出。下电极为背电极,其材料主要为银或碳,发光材料主要是硫化锌(ZnS)。当交流电压加在两个电极上时,在交流电场的驱动下,电子在发光层10内高速运转,激活发光粒子,使其被加速而获得足够能量。被电场激发的电子碰撞发光中心及荧光物质,引发电子能级的跳跃、变化、复合,从而发出高效率的冷光。EL冷光片的亮度随电极间的电压、频率的改变而变化,一般情况下随电压及频率的增加亮度也相应增加。EL冷光片是一种由电能转为光能的现象,因其在工作过程中很少不会产生热量,故一般称为冷光。

本发明实施例的中框发光结构,在中框本体1上开设有安装槽5,然后在安装槽5内设置有透光结构6,而冷光片2设置在透光结构6的内侧,冷光片2发出的光线通过透光结构6进行透光,从而使得中框本体1可以发光,进而使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中框本体1与现有常见的中框之间差异化明显,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外观表现力。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通过对中框结构进行改进,并设置透明结构和冷光片的方式拓展中框的功能,使得中框的设计可以更加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移动终端越来越高的个性化要求。冷光片2可以将高均匀度柔光引导到中框外表面区域,确保亮度和均匀度完全合格,而且不需要传统的LED灯,大大降低了设计难度。冷光片2是一种均匀性极高的面发光机体,其均匀性、色温效果、亮度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LED光源,其轻薄同时富有弹性,可任意弯曲变形,这也是传统的导光板或导光膜所不能比拟的。通常EL冷光片自身能发出的光色有白光,蓝光,绿光和蓝绿光,通过在粉底白光的冷光片基础上,在上面喷绘或印刷一层不同颜色的油墨可实现各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为了使发光的光色与客户要求的完全接近,可通过色坐标来进行油墨颜色选择,颜色的顺序可根据需要排列。通过这种方法,所有的光色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传统的导光板或导光膜所不能比拟的。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了低压低频EL(Electro Luminescent,电激发光)冷光片,低频EL和传统EL不同点是,低频EL为直流驱动,电压只有3v左右,他是通过改过电子传输层11材料,使电子在低压低频下也能快速运动碰撞后,将电能转化成光能施放出来,而传统EL是通过高压高频使电子运动碰撞后将电能转化成光能施放出来。本发明实施例的低压低频EL冷光片如图3所示,包括沿宽度方向从外往内依次设置的ITO层8、第一导电层9、发光层10、电子传输层11和第二导电层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ITO层8的厚度为0.09~0.14mm,优选为0.125mm。该ITO是一种N型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铟锡,ITO薄膜即铟锡氧化物半导体透明导电膜,通常有两个性能指标:电阻率和透光率。在化学上,ITO是Indium Tin Oxides的缩写。上述第一导电层9为Mg-Ag(镁-银)合金,厚度为0.2至0.3μm,其中Mg(镁)和Ag(银)质量比为2~4:6~8;更优选的,该Mg-Ag合金Mg和Ag的质量比为3:7。

上述发光层10为荧光染料化合物,例如Gaq(8-羟基喹啉镓)等,厚度为0.3至0.5μm,该发光层10通过薄膜电镀的方法贴合在第一导电层9上的表面,用于在电子的碰撞下发光。

上述电子传输层11的材料包括Alq(8-羟基喹啉铝)、Balq(双(2-甲基-8-羟基喹啉-氮1,氧8)-(1,1’-联苯-氧4)-铝)和DPVBi(4,4'-二(2,2-二苯乙烯基)-1,1'-联苯)的混合物,厚度为0.2至0.3μm,其中Alq、Balq和DPVBi的质量比为0.5~1.5:5~7:2~4;更优选的,Alq、Balq和DPVBi的质量比为1:6:3;该电子传输层11的特定组成的材料,使电子在低压低频下也能快速运动碰撞,将电能转化成光能释放出来,电子传输层11起传输电子的作用,有利于电子传输到发光层10。该电子传输层11通过薄膜电镀的方法贴合在发光层10的表面上。

上述第二导电层12的厚度为2×10-4~3×10-4mm。第二导电层12的材料可以为Mg-Ag合金(镁银合金),该Mg-Ag合金中Mg(镁)和Ag(银)的质量比为2~4:6~8;更优选的,该Mg-Ag合金Mg和Ag的质量比为3:7。第二导电层12通过薄膜电镀的方法贴合在电子传输层11的表面上。第二导电层12作为背电极,此外,第二导电层12还可以具有保护冷光片2的功能。

基于上述的各层的厚度,该冷光片2的厚度可以为0.10~0.15mm,该厚度的冷光片2可以应用在移动终端的狭小空间内,满足移动终端的使用需求。

该技术使用低压低频(驱动电压:3V,频率:60HZ),电流很小,同时不需要配置变压变频器,即电感升压变频模组,对ITO层8冲击较小。当然,此处的驱动电压也可以为其他的电压,例如6V或2V,频率可以为30HZ或75HZ,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另外低频EL不再采用传统量产以油墨印刷辅助导电层的方式生产,而是采用薄膜电镀而后贴合在一起的工艺制作,不存在衰减现象,故寿命和亮度可做到和LED做到相同,大概在30000~50000小时。新型冷光片技术可完全满足手机的光学应用条件,大大超越传统LED光源的光学效果。新型冷光片技术对电路没有特殊要求,不用高压高频,只用直流3V,60HZ就可驱动;亮度和均匀度不用调整,加工出来后可以直接使用,如果需调整亮度,可以通过修改电压的方式机型调整。低压低频EL冷光片为薄膜产品,厚度可做到0.10mm以下,弯折性好,可配合曲面手机和穿戴式设备等移动终端开发生产;对已生产的移动终端机型也不用更改电路,只用贴合在原电路的LED正负电极上就可驱动。

冷光片2的长度与透光结构6的长度相适配,且冷光片2与透光结构6对应设置,可以在冷光片2发光后,整个冷光片2的光均能够通过透光结构6透出,提高了冷光片2的导光效率,提高了中框发光结构的发光效果,而且使得透光结构6的长度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降低了材料耗费,也使得中框本体1的结构强度可以得到尽可能的保留,避免在中框本体1上开设安装槽5而对中框本体1的结构强度造成过大影响。

该透光结构例如为亚力克玻璃条。亚克力,又叫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ric Methyl Methacrylate)或有机玻璃,源自英文acrylic(丙烯酸塑料),是一种开发较早的重要可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可在透明亚克力玻璃条的底部丝印类似中框本体1颜色或者相同颜色的膜,从外观看起来具有和中框本体1类似或相同的颜色,使得中框本体1在开设安装槽5之后,安装在安装槽5内的透光结构6具有与中框本体1相同或相似的颜色,提高中框结构的外观一致性,获得较好的外观效果。在冷光片2发光时,光线透过亚克力玻璃条,可以使中框发光;冷光片2不发光的时候,中框呈现整体金属颜色,没有其他杂色,保证了外观的一致性。

冷光片2的两个电极与移动终端的FPC板3上的两个电极连接,冷光片2的电极和FPC板3的电极的位置极其灵活,可位于同一侧的任意位置,能保证连通即可,这是传统的LED光源所不能比拟的。电极一般设计尺寸为3.5mm*3.0mm,可根据移动终端设计空间进行灵活的调整,例如电极尺寸可做到0.5mm左右。FPC板3的另一端通过板对板连接器扣合在PCB主板上,通过PCB电源电路给冷光片2供电,使冷光片2正常发光。通过电路设计和软件设置可以方便地控制电极两端的电压,从而控制冷光片2的亮度。为此,可以在移动终端上设置对冷光片2的电压进行调节的变压器,从而满足冷光片2的亮度调节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冷光片2通过导电结构与所述FPC板电连接,然后由FPC通过电源电路驱动冷光片2工作,能够保证冷光片2电连接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选地,该导电结构可以为导电泡棉。

所述冷光片2通过双面胶4胶粘在所述中框本体所在的壳体结构7上,能够通过双面胶4对冷光片2形成良好定位,提高了冷光片2的结构稳定性。

冷光片2可以为一个整体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冷光片2为多个时,多个冷光片2沿透光结构6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一个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当中,当冷光片2为多个时,所述冷光片上喷绘或印刷有一层彩色油墨,至少两个所述冷光片上的油墨颜色不同。例如冷光片2的发光区域可以分成4个部分,在不同的区域喷绘或印刷一层不同颜色的油墨,可使冷光片2实现外表面同时发出4种颜色的光线。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四块冷光片2来代替一块冷光片的方案,这样每块冷光片2的颜色效果和开闭时间可单独控制,除了实现普通的呼吸效果,还能实现跑马灯的效果,不同区域的颜色可任意选择,提高了中框发光结构的发光多样化,增强了移动终端的差异化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中框发光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