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网络及数据传输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32512阅读:1452来源:国知局
前传网络及数据传输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网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传网络Front-haul Transport Network,FTN)及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前传网络(Front-haul Transport Network,FTN)是一种位于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e,RRU)和基带处理单元(Base Band Unite,BBU)之间的传送网络。所述FTN前端与所述RRU连接,后端与多个BBU组成的BBU池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FTN连接所述RRU和所述BBU池有几种方式:

第一种:采用光纤直连的方式,每一个RRU和BBU池之间采用一对光纤进行连接,这样的话,FTN中使用的光纤对数多,单对光纤的有效使用率低。

第二种:采用彩光直连的方式,多个RRU共用一对可以传输不同波长的光纤,与所述BUU池进行连接。彩光直连的方式需要每个基站分配不同的波长,这样很难满足某些对传输时延要求高的业务的传输需求。

第三种:采用基于现有传送网,如:光传送网(OpticalTransportNetwork,OTN)或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PTN)提供前传承载的方案。目前OTN或PTN节点处理时延都在50us以上,而前传网络中最敏感的业务希望端到端时延在100us以内,显然很难满足多跳组网时如此低时延的需求。

故提出一种既能够满足传输时延需求,又能够减少故障定位和/或维护成本的前传网络是现有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前传网络及数据传输方法,至少部分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传网络,包括:

接入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CC,用于与射频拉远单元RRU连接;

汇聚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GG,一端与所述FTN-ACC连接,另一端与基带处理单元池BUUs连接;

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建立至少有两种具有不同传输时延的传输通道;所述FTN-ACC和/或所述FTN-AGG,具体用于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对应的所述传输通道进行传输。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建立环形网络或星型网络。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直连通道、共用通道和混合通道中的至少两个;

所述直连通道为:原节点和宿节点之间采用预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直传通道;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CC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GG;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GG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CC;

所述共用通道为: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均采用动态分配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统计复用通道;其中,所述共用通道为两个所述FTN-ACC之间的传输路径,或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路径;

所述混合通道包括直连路径和共用路径;其中,所述直连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预定的预先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共用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动态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传输节点为所述FTN-ACC或所述FTN-AGG。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传输资源包括传输波长或传输时隙;

所述传输时隙包括传输波长应用的传输时间。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传输通道还包括保护通道;

其中,所述保护通道用于当作所述直连通道和/或所述直连路径故障时的备用通道。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前传网络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当所述传输通道故障时,采用运维管理OAM机制在所述传输通道的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定位故障。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FTN-ACC包括前传网络接口NGFI;其中,所述NGFI与所述RRU连接;

所述前传网络还包括控制器;

所述NGFI,用于获取负荷状况信息;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负荷状况信息,动态配置不同类型的所述传输通道。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前传网络中,所述前传网络包括:与射频拉远单元RRU连接的接入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CC,及分别与所述FTN-ACC及基带处理单元池BUUs连接的汇聚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GG;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建立在所述FTN-ACC和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通道;

利用所述传输通道,发送所述数据。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直连通道、共用通道和混合通道中的至少两个;

所述直连通道为:原节点和宿节点之间采用预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直传通道;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CC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GG;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GG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CC;

所述共用通道为: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均采用动态分配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统计复用通道;其中,所述共用通道为两个所述FTN-ACC之间的传输路径,或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路径;

所述混合通道包括直连路径和共用路径;其中,所述直连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预定的预先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共用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动态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传输节点为所述FTN-ACC或所述FTN-AGG;

所述根据数据的传输时延,选择建立在所述FTN-ACC和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通道,包括以下至少两个: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一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直连通道;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二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混合通道;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三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共用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二传输时延;

所述第二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三传输时延。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选择的所述传输通道故障时,利用保护通道传输所述数据。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负载状况信息;

根据所述负载状况信息,动态配置所述传输通道。

基于上述方案,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传输通道故障时,采用运维管理OAM机制在所述传输通道的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定位故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前传网络及数据传输方法,将连接RRU和BBU的前传网络FTN,划分为了FTN-ACC和FTN-AGG,且这两类传输节点之间建立有至少两种传输通道,这两种传输通道的传输时延不同且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不同,在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对应的传输通道进行传输,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数据传输的时延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提高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很好的数据传输的时延要求的满足,同时减少了传输资源的空载,提升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FTN与BBUs和RRU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TN的结构及FTN与BBUs和RRU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FTN的结构及FTN与BBUs和RRU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FTN的网络拓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FTN的传输通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通道和保护通道的对应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位故障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FTN-ACC与RRU及PTN节点的结构及连接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前传网络FTN,FTN一端连接着RRU,另一端连接着BBUs。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FTN又可包括:

接入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CC 110,用于与射频拉远单元RRU连接;

汇聚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GG 120,一端与所述FTN-ACC连接,另一端与基带处理单元池BUUs连接;

所述FTN-ACC 110与所述FTN-AGG 120之间建立至少有两种具有不同传输时延的传输通道;所述FTN-ACC110和/或所述FTN-AGG 120,具体用于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对应的传输通道进行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FTN-ACC与FTN-AGG之间至少配置两种以上的传输通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都可为逻辑通道。

不同的传输通道具有不同的传输时延,这样的话,在进行业务传输时,不管是所述FTN-ACC或是所述FTN-AGG都可以根据当前传输的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对应的传输通道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满足不同数据的传输时延。

若数据从所述FTN-ACC传输给所述FTN-AGG,则对应于无线侧的用户设备UE上传给基站的上行数据,若从所述FTN-AGG传输给FTN-ACC,即为基站下传给UE的下行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了至少两种传输通道。通常不同的传输通道的传输时延不同,则对应的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不同。通常传输时延越小,则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就越低,若传输时延越大,则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越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配置有至少两种传输通道,这样的话,对某些时延要求高的业务尽可能的利用传输时延小的通道传输,而对于时延要求低的业务,就可以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在满足时延要求的同时,选择传输时延较大的传输通道,以最大限度提升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可以实现一方面确保各种数据的传输延时,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提升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显然这样就不用每一个RRU和BUU之间都建立一对光纤进行传输,也不用都采用采用彩光纤无法满足某些业务需求的问题。

例如,如图1所示,所述数据可包括理想前传RRU发送的理想前传数据,以及非理想前传RRU传输的非理想前传数据。所述理想前传数据需要采用传输时延小的传输通道传输,而所述非理想前传数据则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但是传输时延稍大的传输通道传输。

在如图3所示,FTN和无线网都可分为转发域和管理域;管理域用于网络进行管理,转发域基于管理域的管理进行数据传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FTN和无线网的管理域是分离的,无线管理域管理RRU和BBUs,前传网络管理域管理FTN的数据转发,例如,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对应的通道传输等管理。在图3中显示有通用公共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可用于连接BBU和RRU。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FTN-ACC 110与所述FTN-AGG 120之间建立环形网络或星型网络。图4所示的即为一个所述环形网络。

若建立环形网络,则多个FTN-ACC 110和一个所述FTN-AGG 120组成一个环状结构,数据可以从一个所述FTN-AGG 120传输到多个所述FTN-ACC 110上,也可以从多个所述FTN-ACC 110传输到一个所述FTN-AGG 120上。

当然,所述星型结构则是:所述FTN-AGG 120为星型结构的中心,可以有多个FTN-ACC 110与其连接,但是FTN-ACC 110之间,可能不会形成连接闭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直连通道101、共用通道102和混合通道103中的至少两个;

所述直连通道101为:原节点和宿节点之间采用预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直传通道;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CC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GG;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GG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CC。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连通道101可直接对应于位于一个与RRU连接的FTN-ACC110和FTN-AGG 120之间的连接通道,在该连接通道上的中间节点,接收到数据仅对数据进行透传转发,不再进行数据的解析、识别及传输资源的分配。在直连通道101中,传输资源是预先分配的,中间节点若接收到以该传输资源传输的数据,就直接根据预先配置转发到下一条传输节点,并不会提取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再进行当前传输资源状况结合目的地址进行分配的操作。显然,这样的话,直连通道的传输时延短且一定,可以实现低时延的传输。但是传输资源预先分配,可能在低延时数据较少时,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所述共用通道102为: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均采用动态分配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统计复用通道;其中,所述共用通道为两个所述FTN-ACC之间的传输路径,或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路径。

共用通道102的传输资源是动态分配的,共用通道102上任意一个传输节点在接收到一个数据包之后,需要提取数据包中的相关信息,例如,目的地址,再结合当前负载状况,动态分配一个传输资源,传输到下一个传输节点,显然这种传输时延不确定,且由于每一个传输节点都需要进行数据包的解析、识别和资源动态分配,传输时延较大。但是这种共用通道102,可以最大化的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尽可能的节省传输功耗。例如,当目前传输的数据量少时,就可以利用这种传输通道来传输控制面信令,关闭部分传输通道,传输通道关闭了,对应设备就不用需要提供功耗维持该传输通道,从而可以节省功耗。这里的关闭的传输通道可为直连通道101,也可以为所述共用通道102。利用该传输信道传输控制面信令,从而可以提升有效传输。而前述的直连通道101相当于专用通道,专门分配给某些数据或某些设备的传输通道,相当于传输的数据类型也相当确定,一旦确定就无法进行其他数据的传输,若其可传输的数据少了,显然就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

所述混合通道包括直连路径和共用路径;其中,所述直连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预定的预先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共用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动态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传输节点为所述FTN-ACC或所述FTN-AGG。

例如,所述理想前传数据需要采用传输时延小的直连通道传输,而所述非理想前传数据则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但是传输时延稍大的共用通道或混合通道传输。

所述传输资源包括传输波长或传输时隙;所述传输时隙包括传输波长应用的传输时间。

所述FTN可为光纤传输网络,光纤传输网络利用光波进行传输。传输的过程中不同波长的广播就为所述传输资源的一种。

从时间维度上来说,每一个所述光波都可以进行时间复用,故结合传输波长和传输时间,就可以形成一个个的传输时隙。故直连通道101、直连路径或共用通道102的分类,可为传输资源的分配方式不同而确定的。

所述直连通道101相当于预先配置传输资源,一旦配置整个FTN都知道了,当接收到这种传输资源传输的数据,传输节点可以不再进行数据的解析和识别及资源分配的基础上,就知道需要转发给哪一个传输节点,显然就实现了数据的低时延透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还包括保护通道;其中,所述保护通道用于当所述直连通道和/或所述直连路径故障时的备用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还包括保护通道,保护通道实质上又可称之为备用通道,备用通道的设计,可用于当直连通道或直连链路故障时,进行对应数据的传输,以确保数据的传输时延。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传输资源的空载。在本实施例中,除了采用1:1的配置方式配置保护通道,还可以采用1:N的配置方式配置所述保护通道。所述N为所述直连通道101或直连路径的条数,所述1为所述保护通道的个数。所述N可为不小于2的整数。这样的话,就实现了多个传输通道共用一个保护通道,实现资源的有效提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通道可为所述直连通道的一种特殊通道。例如,所述保护通道的传输资源是预先配置的。在具体实现时,所述保护通道也可以为一种共用通道的特殊通道,例如,所述保护通道的传输资源是动态分配资源的一种,资源一旦分配完毕,该传输资源适用于任意一个传输节点,传输节点在进行数据转发时进行透传。

当然在具体实现时,所述保护通道可直接使用普通的共用通道102。这样的话,在传输过程中,FTN的控制器一旦发现某一个直连通道101或直连路径故障,则直接启用共用通道102进行数据传输,这样的话,没有配置专用保护通道,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FTN的传输功耗。

若FTN是环状网络结构,当某一个工作波长在正时针方向设立了一个传输通道,则可以在逆时针方向建立该传输通道的保护通道。如图6所示,FTN的传输节点,A、B、C、D、E建立了一个环形网络。这里FTN的传输节点包括FTN-ACC和FTN-AGG。工作波长λ1和保护波长λ11,形成了一对传输通道和保护通道;工作波长λ2和保护波长λ12形成了另一对传输通道和保护通道;工作波长λ3和保护波长λ13形成了另一对传输通道和保护通道;工作波长λ4和保护波长λ14形成了又一个传输通道和保护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传网络还包括控制器;例如,所述控制器可为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用于当传输通道故障时,采用运维管理OAM机制在所述通道的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定位故障。例如,所述控制器,可具体用于当所述直连通道和/或所述直连路径故障时,采用运维管理OAM机制在所述直连通道和/或直连路径的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定位故障。

在进行定位时,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控制第m检测波长在第1传输和第m传输节点之间传输检测数据,其中,所述m为小于M;所述M为一个传输路径所经过的传输节点总数。例如,所述M等于4,则利用4个不同的波长,分别在第1传输节点和第2传输节点之间进行检测,例如,第一传输节点利用第1检测波长发送检测数据,第2传输节点利用第一检测波长在接收到所述检测数据之后,发送反馈数据;根据检测数据和基于检测数据的反馈数据的传输状况,就可以确定出这两个传输节点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位置。例如,第2传输节点未接收到检测数据,显然第1传输节点或第1传输节点到第2传输节点的链路上出现故障。若第2传输节点接收到检测数据,但是第1检测节点未接收到反馈数据,故可能是第2传输节点出现故障,或返回路径出现了故障。如反馈数据和反馈路径对应的是物理层的同一根光纤或接口,显然就是第2传输节点故障。依次类推根据OAM机制,可以简便快速定位出故障点。

如图7所示,在传输节点A、传输节点B、传输节点C、传输节点D,可以利用波长λ1、波长λ2、波长λ3及波长λ4分别进行对应传输节点之间的故障定位,实现运维管理。

如图8所示,所述前传网络还包括控制器及与所述RRU连接的前传网络接口NGFI。在图8中显示有n个NGFI,分别编号从NGFI 1、NGFI 2……NGFI n。所述NGFI,用于获取负荷状况信息;所述RRU和所述BUUs都可视为无线网络的无线侧;所述NGFI为与所述RRU或BUUs连接的接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NGFI接口可以检测负荷状况信息,例如,可以根据RRU的天线数、调制方式等综合确定出当前FTN的负荷状况信息。这里的负荷状况信息可为能够反映所述FTN的传输负载或传输负载率的信息。

在图8中还显示有复用器Mux和解复用器DeMux。图8中显示有三种通道,分别为对应着直连通道的中间节点穿透波长、对应着混合通道的部分中间节点穿透波长及对应着共用通道的分组交换。FTN-ACC根据选择的通道不同,分别进行映射。在图8中CH表示的信道,CH的数字,例如,1,,2,3及4,均表示的该信道在对应的节点中的编号。通常FTN为光纤网络,RRU接收到终端发送的电磁信号,可能需要进行节点电层处理,转换成光信号传输。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负荷状况信息,动态配置不同类型的所述传输通道。

所述控制器将根据负荷信息,动态配置不同类型的传输通道,这里的动态配置传输通道,可包括增加传输通道,减少传输通道。具体的配置方式,可包括增加对应通道的传输资源,或减少对应通道的传输资源,从而实现通道的动态配置,以满足不同负载状况下的传输需求,从而减少FTN传输的不必要的空载状况,从而减少FTN的传输资源的浪费,具体如可以关闭部分发光设备,从而减少特定波长的发送,或激活部分发光设备,从而实现某一个传输波长的激活。所述控制器还可以通过调整每一种波长的传输带宽来实现传输通道的动态配置。所述负载状况信息可包括无线负载指数;所述无线负载指数为反映无线负载比的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与于前传网络中,所述前传网络包括:与射频拉远单元RRU连接的接入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CC,及分别与所述FTN-ACC及基带处理单元池BUUs连接的汇聚型前传传送节点FTN-AGG。总之,本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为应用于前述的前传网络的方法。

如图9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选择建立在所述FTN-ACC和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通道;

步骤S120:利用所述传输通道,发送所述数据。

本实施例中所述方法可为应用于FTN-ACC或FTN-AGG的控制面的方法。首先,所述FTN-ACC或FTN-AGG将获取数据的时延要求,例如,根据数据的业务类型、接收接口等确定该数据的时延要求;然后再根据所述时延要求,选择满足该数据的时延要求的传输通道,一方面可以满足数据的时延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提升传输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步骤S120中控制面可以控制转发平面利用对应的传输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在有些实施例中,所述传输通道包括直连通道、共用通道和混合通道中的至少两个;所述直连通道为:原节点和宿节点之间采用预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直传通道;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CC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GG;当所述原节点为所述FTN-AGG时,所述宿节点为所述FTN-ACC;

所述共用通道为: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均采用动态分配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统计复用通道;其中,所述共用通道为两个所述FTN-ACC之间的传输路径,或所述FTN-ACC与所述FTN-AGG之间的传输路径;

所述混合通道包括直连路径和共用路径;其中,所述直连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预定的预先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共用路径为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动态分配的传输资源进行传输的路径;所述传输节点为所述FTN-ACC或所述FTN-AGG;

所述步骤S110可包括以下至少两个: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一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直连通道;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二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混合通道;

当所述时延要求对应于第三传输时延时,选择所述共用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二传输时延;

所述第二传输时延小于所述第三传输时延。

在本实施例中不同的传输通道,相当于处于不同的传输层,相当于将根据数据的时延要求,进行分层传输;可以满足不同数据的传输时延,同时利用分层传输最大限度的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故在本实施例中针对于时延要求高的,优先采用直连通道或混合通道进行数据传输;针对时延要求低的数据,可以优先采用共用通道进行传输,这样显然可以满足不同数据的传输时延,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传输资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选择的所述传输通道故障时,利用保护通道传输所述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若选择的传输通道故障,则直接启动保护通道进行数据传输,显然引入了保护通道,这种保护机制的引入,可以确保在传输通道故障时,依然满足数据的时延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负载状况信息;

根据所述负载状况信息,动态配置所述传输通道。

例如,利用NFGI获取所述RRU的无线负荷指数等参数。根据所述无线负荷指数来动态配置所述传输通道。例如,可以根据所述负载状况信息,确定配置的传输通道的数目,根据所述负载的状况信息,可确定当前负载对应的时延要求,可确定出每一种传输通道的类型和/或数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传输通道故障时,采用运维管理OAM机制在所述传输通道的任意相邻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定位故障。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利用FTN的控制面的控制器,在传输通道出现故障时,可以OAM机制逐节点(即逐跳)定位故障,从而简便快捷定位出故障。

以下结合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几个具体示例:

本示例中前传传输网络(front-haul transport network,FTN)由接入型前传传送网元节点(FTN-ACC)和汇聚型前传传送网节点(FTN-AGG)构成,FTN-ACC和FTN-AGG可以组成环形网络或星型网络。

为了满足采用理想前传接口的RRU连接到BBUs所要求极低时延和大带宽,在每个FTN-ACC与FTN-AGG之间建立一个直通波长通道,同时为了满足非理想前传接口灵活互联的需求在环中建立一个逐点下路的共用的波长通道。共用波长通道,除了能够进行业务的传送之外,还可以用于FTN-AGG与FTN-ACC之间的OAM及保护协议建立及拆除。

接入型前传传送网节点(FTN-ACC):处于业务接入点,即与RRU连接,通过NGFI(Next Generation Front-Haul Interface)能够连接附近的多个RRU,实时感知时延敏感业务和非敏感业务,对于时延敏感,带宽要求较大的理想前传接口数据,直接映射至与FTN-AGG点对点直连的波长,而对于时延要求不敏感的非理想前传接口及其他业务映射至逐点下路的共用波长。采用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econfigurable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er,ROADM)技术实现节点内不同波长的灵活调度,对于其他节点过来的直通波长,ROADM直接将其绕过,对于其他节点过来的共用波长,ROADM将其下路,送至FTN节点的电处理模块,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理。共用波长可为配置给共用通道的波长。

汇聚型前传传送网节点(FTN-AGG):处于业务汇聚点,以环网或星型组网的方式,将多个不同的接入层FTN-ACC的业务进行收敛汇聚,并送至BBU池。FTN-AGG将所有波长下路,做FTN节点电处理和交换,并能与BBU池联动,实现BBU池的负载与FTN的信道调度和波长使用动态联动。

为了实现极低时延的转发,以及基于时延区分不同业务等级,FTN的转发平面分为三个层次。对于极低时延要求的业务在接入点FTN直接映射至相应的波长,在业务接入FTN-ACC与FTN-AGG之间以光层穿通的方式转发,即采用直连通道进行传输。对于较低时延的业务,由光层转至信道层,由信道层做转发送至下一节点,即采用混合通道进行传输。对于普通时延的分组业务,经由光层调度,信道层后,再进行分组交换,即采用共用通道进行传输。采用分层的处理架构,可以做到同一种设备实现,面向不同时延业务的处理。

FTN转发面对于点对点的波长的光层上,运行基本的OAM机制,包括CC/CV等;在逐跳的各跳的节点电层上运行OAM机制。光层的OAM需要进行综合比对以确定光层的问题,然后通过电层的逐跳传递通知相关的故障检测情况。

对于点对点的工作波长连接,均建立保护波长,当出现故障时,保护信令通过逐点的共用波长进行传递,实现保护倒换。

1)NGFI接口可以携带无线侧的负荷要求,实时的负荷指数(由基站天线数、调制制式、等综合计算的对前传带宽需求的指数)能够通过NGFI传递给FTN节点,NGFI的接口可以通过调整激活波长或信道的数量来适配相应的无线负荷指数。

2)NGFI接口可以携带不同的时延需求,并根据时延要求将流量映射到不同的波长或信道中。FTN的波长对应不同的时延要求被分为三类:对极低时延要求的信道映射至穿通波长,直接连接原宿节点,中间节点直接光层穿通;对较高时延要求的信道(如类似X2接口的横向流量)映射至部分节点下路波长,这种波长仅在有直连链路的节点下路,在其他节点不下路;对其他业务均映射至逐点下路波长,在每个节点都下路并进行分组交换,实现充分的统计复用。

FTN网络的管理域采用管控一体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实现无线与传输的联动,根据网络的实际业务需求,根据时延需求,动态调配波长和带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