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2131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壳,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

背景技术:
手机壳作为伴随手机发展的科技美容项目,其目的是使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防滑防摔、防刮耐磨以及防震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呈现出多样的设计风格。目前的手机壳往往主要从手机壳对手机的轮廓面进行保护,而随着智能手机的飞速发展以及视频类资源的丰富化,用户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手持手机的方式进行观看,但是持续时间较长时手臂容易酸困,影响视频观看者尤其是女性群体的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旨在观看视频类资源的过程中将手机稳定可靠地撑设于固定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为: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包括壳基体和支撑单元;其中:所述壳基体包括基面和轮廓面;其中:所述基面为与手机的背面相匹配的钢质面,所述钢质面上设有支撑框;所述轮廓面包括环面和挡环;其中:所述环面为与手机的外轮廓一致的钢质环面,所述钢质环面的内侧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与手机的外轮廓相贴合,且所述保护层的厚度为≤2mm;所述环面的外缘向内延伸有硅胶材质的挡环,所述挡环通过粘合胶与所述环面相连接,且所述挡环的延伸长度≤3mm;所述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架和支撑轴,所述支撑架的边缘设有卷环,所述支撑轴穿过所述卷环之后,两端分别卡设于所述支撑框;所述基面和所述环面的交线中,其中与所述支撑轴的安装方向相平行的两条交线处分别设有防滑结构。在上述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中,与所述支撑轴的安装方向相对应,所述支撑框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卡设于所述安装孔。在上述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中,所述防滑结构包括由所述交线处延伸的倒角或者圆弧过渡基面以及设于所述基面上的防滑面,所述防滑面为贴于所述基面的防滑膜或者在所述基面上加工的纹理或者磨砂结构。在上述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中,所述支撑架为钢质框架环;所述钢质环上包覆有防滑层。在上述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中,所述基面的外侧涂覆有保护膜,所述保护膜的厚度不大于所述基面的1/10。本实用新型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壳通过支撑架与壳基体外缘的防滑结构,将手机稳定可靠地支撑于固定面,通过对支撑架相对于壳基体的固定方式进行改进,使得手机的支撑角度可调整,优化了用户在观看视频类资源的过程中的体验。附图说明当结合附图考虑时,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1、基面12、环面13、支撑框21、支撑架22、支撑轴23、防滑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支撑功能的手机壳,主要包括壳基体和支撑单元;其中:壳基体包括基面11和轮廓面,基面11为与手机的背面相匹配的钢质面,钢质面上设有支撑框13,轮廓面包括环面12和挡环,环面12为与手机的外轮廓一致的钢质环面,钢质环面的内侧设有保护层,保护层与手机的外轮廓相贴合,作为一种优选,保护层的厚度为≤2mm;环面12的外缘向内延伸有硅胶材质的挡环,挡环通过粘合胶与环面12相连接,作为一种优选,挡环的延伸长度≤3mm。支撑单元包括支撑架21和支撑轴22,支撑架21的边缘设有卷环,与支撑轴22的安装方向相对应,支撑框13的两侧设有安装孔,支撑轴22穿过卷环之后,支撑轴22的两端分别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卡设于安装孔,实现了支撑架21相对于手机的倾斜角度可调整,能够可靠地停留在任意可实现的角度;支撑架21为钢质框架环,为了在支撑架21固定于合适的角度之后,为了防止支撑架相对于固定面的滑动,在钢质环上包覆有防滑层。与支撑架相匹配,在基面11和环面12的交线中,其中与支撑轴22的安装方向相平行的两条交线处分别设有防滑结构23,防滑结构包括由交线处延伸的倒角或者圆弧过渡基面以及设于基面上的防滑面,防滑面为贴于基面的防滑膜或者在基面上加工的纹理或者磨砂结构。在支撑架21可靠固定以及固定之后的壳基体和支撑架21均不会发生滑动的前提下,实现了手机在观看视频类资源的过程中的可靠倾斜。此外,可以在基面11的外侧涂覆有保护膜,使得钢质面具有防锈功能,作为一种优选,保护膜的厚度不大于基面11的1/10。在用户在观看视频类资源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手机壳可将手机稳定可靠地支撑于固定面且手机的倾斜程度可调整,尤其是针对观看视频类资源频繁的女性群体,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价值。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此处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显然,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可轻易想到的、实质上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变化或替换,也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