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634阅读:11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扩音传感器,特别是指一种具有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



背景技术: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葫芦丝,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传统葫芦丝属簧管类葫芦丝,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

副主音管无按音孔,因此装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芦主音管左或右两侧,在葫芦丝吹奏时,如将副音管底端软塞取出,装有簧片的副管音就与主管音一同响起,但副管音只能发一个音.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但是,目前在大型演唱会上通常都是在葫芦丝的出音口设置麦克风将音频传输至音响内进行放大葫芦丝发出的音质,但是这样会造成音质在传输的过程中变音,表现不出演奏者的实际水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拾音腔、导音柱和多组线圈组,所述拾音腔安装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拾音腔为圆形球体结构,所述导音柱上设置有多组所述线圈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置有所述音频反射膜。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组成X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宽度为1-2cm之间。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宽度最佳为1.5cm。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拾音腔的一侧设置有拾音器。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输音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通过将拾音器设置于葫芦丝的出音孔上,进行音量拾取音频,通过拾音腔将音频传输至壳体进行除杂,一方面设置通电线圈和音频反射膜,能够将音频杂质去除,不会受到外接杂音的干扰造成音质的变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具有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拾音腔、3—导音柱、4—第一线圈、5—第二线圈、6—输音管、7—拾音器、8—音频反射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拾音腔2、导音柱3和多组线圈组,拾音腔2安装于壳体1的顶部,拾音腔2为圆形球体结构,导音柱3上设置有多组线圈组,壳体1的底部设置有音频反射膜8。

如图1所示,线圈组包括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组成X状结构。

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4和第二线圈5的宽度最佳为1.5cm。

如图1所示,拾音腔2的一侧设置有拾音器7。

如图1所示,壳体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输音管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消除杂质的葫芦丝扩音传感器,通过将拾音器设置于葫芦丝的出音孔上,进行音量拾取音频,通过拾音腔将音频传输至壳体进行除杂,一方面设置通电线圈和音频反射膜,能够将音频杂质去除,不会受到外接杂音的干扰造成音质的变质;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和使用寿命较长的优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精神,可以有多种变形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