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检测领域,尤其涉及手机重力传感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移动应用的大量涌现,手机终端数量急剧增加,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基于业务应用层面开发和测试比重增大,使得手机测试的难度和工作量大大增加。一方面对于网络运营商来说,中国移动通信为有效提高增值业务的用户体验,需要在业务层面上从用户感知体验角度出发,对各种增值业务质量进行自动拨测,而现有的拨测设备无法满足该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手机开发商来说,对各型手机进行手工测试工作量大,存在成本高、准确性差、覆盖率小、一致性差等缺点,无法保证手机产品质量。急需一种通用的自动化测试方案,代替人力进行手机的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检测效率高、准确性好、覆盖率大和一致性好的手机重力传感器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手机重力传感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的旋转外框和轴接于旋转外框内部的旋转内框,旋转外框在外置电机组件带动下转动,旋转内框在内置电机组件带动下转动,旋转内框的转动方向和旋转外框的转动方向大致垂直,旋转内框上设置有置放待测手机的固定平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支架包括固定旋转外框两侧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可供旋转外框旋转的旋转空间。两个固定板固定住旋转外框,并提供了旋转外框的旋转空间,结构简单。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固定板的外侧设置有外置电机组件,外置电机组件包括外电机和外传动机构。外电机通过外传动机构转动旋转外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外传动机构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和转动轴,外电机带动第一同步轮,第一同步轮带动第二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带动转动轴,转动轴穿过第一固定板带动旋转外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内置电机组件包括内电机和内传动机构,内传动机构包括联轴器和固定轴,内电机带动联轴器转动,联轴器另一端连接固定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固定平台为固定在旋转内框上的固定板。待测手机放置在固定板上并固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旋转内框的两侧轴接于旋转外框的内壁上。旋转内框可以绕着上述两侧的轴接点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旋转内框和旋转外框的旋转方向相互垂直。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能够以最小的位移达到各个角度,旋转效果最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均呈方形。方形能够与绝大部分手机的外形相适应,利用率较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相互轴接的旋转内框和旋转外框在两个内外电机组件的带动下,旋转外框负责Y轴方向转动,旋转内框负责X轴方向转动,Y轴方向和X轴方向大致垂直,固定平台上的手机能够转动到任意角度;克服了人工检测诸多缺点,具有测效率高、准确性好、覆盖率大和一致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一;
图2为旋转外框和旋转内框的立体图;
图3为外置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内置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5所示,手机重力传感器检测装置,包括支架1、固定在支架1上的旋转外框2和轴接于旋转外框2内部的旋转内框3,旋转外框2在外置电机组件4带动下转动,旋转内框3在内置电机组件5带动下转动,旋转内框3的转动方向和旋转外框2的转动方向大致垂直,旋转内框3上设置有置放待测手机的固定平台6。
如图1所示,支架1包括固定旋转外框2两侧的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8,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8之间形成可供旋转外框2旋转的旋转空间9。两个固定板固定住旋转外框2,并提供了旋转外框2的旋转空间9,结构简单。第一固定板7的外侧 设置有外置电机组件4,外置电机组件4包括外电机41和外传动机构42。如图3所示,外电机41通过外传动机构42转动旋转外框2。外传动机构42包括第一同步轮43、第二同步轮44和转动轴45,外电机41带动第一同步轮43,第一同步轮43带动第二同步轮44,第二同步轮44带动转动轴45,转动轴45穿过第一固定板7带动旋转外框2。如图4所示,内置电机组件5包括内电机51和内传动机构52,内传动机构52包括联轴器53和固定轴54,内电机51带动联轴器53转动,联轴器53另一端连接固定轴54。
如图1、图2所示,固定平台6为固定在旋转内框3上的固定板10。待测手机放置在固定板10上并固定。旋转内框3的两侧轴接于旋转外框2的内壁上。旋转内框3可以绕着上述两侧的轴接点11旋转。旋转内框3和旋转外框2的旋转方向相互垂直。旋转外框2和旋转内框3能够以最小的位移达到各个角度,旋转效果最好。旋转外框3和旋转内框2均呈方形。方形能够与绝大部分手机的外形相适应,利用率较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机重力传感器检测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