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5498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像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移动终端都配置有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为了使得摄像头在光线较暗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拍照效果,一般需要通过补光灯进行补光。其中,补光灯可以包括前置补光灯以及后置补光灯。

现有技术中,无论是前置补光灯,还是后置补光灯,其都是直接向外界投射光线,以实现补光使用。如果补光灯的亮度过高,拍照时,用户会感到十分的刺眼,严重影响用户的面部表情,降低了拍摄体验。如果补光灯的亮度偏低,拍照时,难以体现人物、景物轮廓等细节,同样降低了拍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拍摄质量较差、拍摄体验较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包括补光灯,还包括能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率的IR油墨层,所述IR油墨层设置在所述补光灯的光路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屏幕和补光灯,所述屏幕上设有透光区域,还包括能提高绿光透过率的IR油墨层,所述IR油墨层和所述透光区域沿所述补光灯的光路依次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补光灯的光路上设置有IR油墨层,可以改变补光灯的光学显色指数,从而提高摄像头的拍摄质量。尤其是,用户用于自拍时,上述的技术效果更为凸显。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IR油墨层还可以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率;由于绿光较为柔和,对人眼的刺激较少,能够确保补光灯发出的光线在亮度足够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人眼造成刺激,从而提高了拍摄质量,有效地提升了拍摄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的屏幕的正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的屏幕的背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在图3的基础上增加光路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补光结构,包括补光灯1,该补光结构还包括能让绿光透过的IR油墨层2,所述IR油墨层2设置在所述补光灯1的光路上。其中,补光灯1是闪光灯,可以是前置的,也可以是后置的。

本实施例中的IR油墨层2是使用IR油墨(红外透光油墨)形成的,优选IR黑色油墨,是一种能让红外光透过、而将部分波长的可见光和紫外光遮挡的功能性油墨。具体地,对IR油墨的成分及比例进行调配,以实现IR油墨能够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率,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IR油墨层2。具体地,上述绿光可以是青绿光、纯绿光以及黄绿光,其波长为480nm-540nm;亦即,本实施例中的IR油墨层2能让波长为480nm-540nm的绿光透过,使光线变得柔和,人眼体验很好,自拍时人的表情显得自然。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屏幕3,所述屏幕3设有位于所述补光灯的光路上的透光区域31,且所述IR油墨层2以及所述透光区域31沿所述补光灯1的光路依次设置;补光灯1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IR油墨层2和透光区域31向移动终端外部投射,以实现补光灯1的补光使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IR油墨层2为一薄膜,所述薄膜粘贴在所述屏幕3的背面。通过粘贴的方式使薄膜设置在屏幕上,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对其他电子元器件、天线等方面影响小。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对IR油墨层2的厚度进行改进来调整IR油墨层2的透光率(较厚的IR油墨层2的透光率比较薄的IR油墨层2的透光率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薄膜厚度优选为不少于0.05mm。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粘贴薄膜工艺,相比传统的丝印IR油墨工艺装配更简单,方便管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补光灯的光路上设置有IR油墨层2,可以对部分波长的可见光和紫外光进行遮挡,以改变补光灯1的光学显色指数,从而提高摄像头的拍摄质量;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IR油墨层2还可以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由于绿色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波长相对较短,成像在视网膜之前,可促使眼部调节放松、眼睫状肌松弛,减轻视觉疲劳;且绿色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的反射光适中,能吸收强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等光线,减少强光对眼睛产生的眩光现象,对人眼的视觉刺激较少,从而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视网膜组织对绿光的适应效果较高;综上,本实施例中的IR油墨层2既能够确保补光灯1发出的光线亮度足够,又避免对人眼造成刺激,从而提高了拍摄质量,有效地提升了拍摄体验。尤其是,用户用于自拍时(即补光灯1为前置补光灯时),上述的技术效果更为凸显。

实施例二:

参照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屏幕3和补光灯1,所述屏幕3上设有透光区域31,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能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率的IR油墨层2,所述IR油墨层2和所述透光区域31沿所述补光灯1的光路依次设置,补光灯1发出的光线依次通过IR油墨层2和透光区域31向移动终端外部投射,以实现补光灯1的补光使用。其中,补光灯1是闪光灯,可以是前置的,也可以是后置的。

本实施例中的IR油墨层2是使用IR油墨(红外透光油墨)形成的,优选IR黑色油墨,是一种能让红外光透过、而将部分波长的可见光和紫外光遮挡的一款功能性油墨。具体地,对IR油墨的成分及比例进行调配,以实现IR油墨能够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从而形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IR油墨层2。具体地,上述绿光可以是青绿光、纯绿光以及黄绿光,其波长为480nm-540nm;亦即,本实施例中的IR油墨层2能让波长为480nm-540nm的绿光透过,使光线变得柔和,人眼体验很好,自拍时人的表情显得自然。

本实施例中,所述IR油墨层2为一薄膜,所述薄膜粘贴在所述屏幕3的背面。尤其是,该薄膜粘贴在屏幕的盖板32上。通过粘贴的方式使薄膜设置在屏幕上,其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对其他电子元器件、天线等方面影响小。其中,所述薄膜的厚度不少于0.05mm。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区域31呈圆形、椭圆形、多角形、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所述薄膜设有透光的双面胶21,所述薄膜经所述双面胶21粘贴在所述屏幕3上;所述薄膜的面积不少于所述透光区域31的面积,以使所述薄膜覆盖所述透光区域31,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本实施例中,所述屏幕3包括盖板32,所述盖板32设有显示区321和非显示区322,所述透光区域31设置在所述盖板32的非显示区域322,所述盖板32上设有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322的遮光层33,所述遮光层33设有镂空区域331,所述透光区域31覆盖所述镂空区域331。这样,补光灯1发出的光线依次经IR油墨层2、镂空区域331和透光区域31即可向移动终端外部投射。

本实用新型还可通过对IR油墨层2的厚度的设计来调整IR油墨层2的透光率(较厚的IR油墨层2的透光率比较薄的IR油墨层2的透光率低)。该薄膜工艺类似石墨散热膜,相比传统的丝印IR油墨工艺装配更简单,方便管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在补光灯的光路上设置有IR油墨层2,可以对部分波长的可见光和紫外光进行遮挡,以改变补光灯1的光学显色指数,从而提高摄像头的拍摄质量。尤其是,用户用于自拍时(即补光灯1为前置补光灯时),上述的技术效果更为凸显。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IR油墨层2还可以提高绿光及其附近波段的光线透过率;由于绿光较为柔和,对人眼的刺激较少,能够确保补光灯1发出的光线在亮度足够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人眼造成刺激,从而提高了拍摄质量,有效地提升了拍摄体验。

具体地,由于绿色反射光适中,能吸收强光中对人眼有害的紫外线等光线,减少强光对眼睛产生的眩光现象,对人眼的视觉刺激较少;因此,人体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视网膜组织对绿光的适应效果较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实用新型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