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收机及其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67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收机及其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机及其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



背景技术:

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对网络性能指标产生影响的各种干扰,而在各种干扰问题中,阻塞干扰是一种系统性、全网性、严重性的干扰问题,如果阻塞干扰不清除,网络建设工作将很难进行。

阻塞干扰是当强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同时加入接收机时,接收机链路的非线性器件饱和,并产生非线性失真,进而使得有用信号超出放大器以及混频器的工作范围,导致接收机阻塞而无法正常解调,干扰接收机的工作;此外,当只有有用信号进入接收机,且有用信号过强时接收机链路会产生振幅压缩现象,严重时也会阻塞接收机,主要原因是振幅压缩现象会导致器件非线性失真,同时使得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受限,而长时间的阻塞还可能造成接收机的性能永久性下降。

综上所述,现有的通信网络存在因上行阻塞而导致接收机不能工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通信网络存在因上行阻塞而导致接收机不能工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其包括混频模块、中频滤波模块、耦合模块、放大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以及处理模块;

所述混频模块的第一输入端接收本振信号,所述混频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射频信号,所述混频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中频滤波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中频滤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耦合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耦合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放大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耦合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放大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模数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处理模块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所述混频模块根据所述本振信号与所述射频信号生成中频信号至所述中频滤波模块,所述中频信号包括中频干扰信号、本振泄露信号以及射频泄露信号;所述中频滤波模块对所述中频信号中的中频干扰信号、本振泄露信号以及射频泄露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并输出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至所述耦合模块;所述耦合模块对所述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分路处理后输出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并将所述第一路中频信号与所述第二路中频信号分别发送至所述放大模块与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放大模块对所述第一路中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所述模数转换模块;所述模数转换模块将所述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与所述第二路中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至所述处理模块;所述处理模块检测对所述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所述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功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所述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所述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所述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所述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小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所述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接收机,所述接收机包括上述的改线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包括混频模块、中频滤波模块、耦合模块、放大模块、模数转换模块以及处理模块的改善无线通信上线阻塞的电路,使得混频模块根据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生成中频信号至中频滤波模块,以使中频滤波模块将中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至耦合模块;耦合模块对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分路处理,并分别输出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至放大模块与模数转换模块;放大模块对第一路中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模数转换模块;模数转换模块将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至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对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功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进而使得进入模数转换模块的中频信号较为纯净,并且保证通信系统不会有因为有用信号功率过大而导致接收机阻塞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通信网络存在因上行阻塞而导致接收机不能工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的塞电路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中的混频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中的中频滤波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中的耦合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中的放大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电路中的模数转换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上行阻塞的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1包括混频模块10、中频滤波模块11、耦合模块12、放大模块13、模数转换模块14以及处理模块15。

其中,混频模块10的第一输入端接收本振信号,混频模块10的第二输入端接收射频信号,混频模块10的输出端与中频滤波模块11的输入端连接,中频滤波模块11的输出端与耦合模块12的输入端连接,耦合模块12的第一输出端与放大模块13的输入端连接,耦合模块12的第二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14的第二信号输入端连接,放大模块13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模块14的第一信号输入端连接,模数转换模块14的信号输出端与处理模块15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具体的,混频模块10根据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生成中频信号至中频滤波模块11,中频信号包括中频干扰信号、本振泄露信号以及射频泄露信号;中频滤波模块11对中频信号中的中频干扰信号、本振泄露信号以及射频泄露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并输出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至耦合模块12;耦合模块12对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分路处理后输出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并将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分别发送至放大模块13与模数转换模块14;放大模块13对第一路中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模数转换模块14;模数转换模块14将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至处理模块15;处理模块15对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功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

例如,当系统的预设阈值为a,处理模块15检测到的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为b,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为c时,处理模块15将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b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c与预设阈值a进行比较,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b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c均大于预设阈值a时,则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b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c均小于预设阈值a时,则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b大于预设阈值a,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c均小于预设阈值a时,则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b小于预设阈值a,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值c均大于预设阈值a时,则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

进一步地,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的模块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1是在图1所示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的电路10的基础上增加了低噪声放大器16、放大器17、π型衰减器18以及低通滤波器19。

其中,低噪声放大器16的输出端与放大器17的输入端连接,放大器17的输出端与π型衰减器18的输入端连接,π型衰减器18的输出端与低通滤波器19的输入端连接,低通滤波器19的输出端与混频模块1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低噪声放大器16与放大器17对射频信号进行两级放大,放大后的射频信号经过π型衰减器18的衰减与低通滤波器19的滤波处理后输出至混频模块1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低噪声放大器16、放大器17、π型衰减器18以及低通滤波器19分别与现有无线通信接收机中混频模块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模块、π型衰减器以及低通滤波器的电路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混频模块10包括混频单元100与第一射频变压器101。

其中,混频单元100的第一输入端为混频模块10的第一输入端,混频单元100的第二输入端为混频模块10的第二输入端,混频单元100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一射频变压器101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输入端连接,第一射频变压器101的输出端为混频模块10的输出端。

混频单元100将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分别转换为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中频信号,并将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中频信号发送至第一射频变压器101;第一射频变压器101将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中频信号进行信号合成与电压转换后输出中频信号至中频滤波模块11。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混频单元100包括混频器U1、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C2。

混频器U1的射频输入端2为混频单元100的第二输入端,混频器U1的第一本振输入端11为混频单元100的第一输入端,混频器U1的第一中频输出端18与第二中频输出端19分别为混频单元100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二输出端;混频器U1的泄露抑制端16通过第一电感L1接地;混频器U1的第一电压输入端1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共接,并接收外部电压,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混频器U1的接地端4、接地端5、接地端10、接地端12以及接地端13均接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混频器U1是型号为MAX9984的混频芯片。

此外,混频单元100还可包括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8以及电阻R28。其中,电容C16的第一端、电容C17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28的第一端与混频器U1的第二电压输入端6共接,电阻R28的第二端与电容C1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8的第二端接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混频单元100中的电感L1在混频器U1将射频信号与本振信号分别转换为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中频信号的过程中对本振信号泄露与射频信号泄露进行有效地抑制,从而降低本振信号泄露与射频信号泄露,使得转换后的第一中频信号与第二中频信号中干扰信号的成分减少,提高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改善了当强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同时进入接收机时使得接收机链路的非线性器件饱和,以产生非线性失真,继而阻塞接收机的问题。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中频滤波模块11包括中频滤波器U2、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四电感L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第五电容C5。

其中,中频滤波器U2的信号输入端1与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共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共接形成中频滤波模块11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中频滤波器U2的信号输出端6与第四电感L4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感L4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以及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共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中频滤波模块11的输出端,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共接于地。

此外,请继续参考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中频滤波模块11还包括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感L5、电容C19以及电容C20。其中,电阻R20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9的第二端与电阻R3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0的第二端与电感L5的第一端、电容C19的第一端、电容C29的第一端以及电阻R31的第一端共接,电感L5的第二端、电容C19的第二端、电容C20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电阻R31的第二端与电阻R3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2的第二端为中频滤波模块11的输出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中频滤波器U2是型号为TFS92F的滤波器芯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中频滤波器U2经过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感L3接收经过第一射频变压器101发送的中频信号,并对该中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以及第三电容C3可对该中频信号进行初级滤波,而由第四电感L4、第四电容C4、第三电阻R3第五电容C5、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1、电阻R32、电感L5、电容C19和电容C20组成的电路对经过中频滤波器U2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再次滤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中频滤波器U2是根据GSM信号带宽只有200KHz的特点选用的低带宽、高抑制性能的中频声带通表滤波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系统上行链路的本振配置为动态本振,即以200KHz频率间隔配置本振输出,以使其根据接收到的射频信号的频率变换上行本振输出,而GSM移动通信中上行接收到的频率主要由基站下行发射的频率决定,系统在进行软件配置时,可将上行下行频率设为联动便可,如此通过中频声带通表滤波器的中频信号将固定为中心频率92MHz、带宽200KHz,从而使得中频声带通表滤波器对其他干扰信号(例如,中频干扰信号、本振泄露信号以及射频泄露信号)均能进行有效地抑制,以此保证了进入模数转换模块14的中频信号较为纯净,从而改善了当强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同时进入接收机时使得接收机链路的非线性器件饱和,以产生非线性失真,继而阻塞接收机的问题。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耦合模块12包括耦合器U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六电容C6。

其中,耦合器U3的信号输入端3与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耦合模块12的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耦合器U3的耦合输出端1与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以及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共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共接形成耦合模块12的第二输出端,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共接于地;耦合器U3的信号输出端4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共接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为耦合模块12的第一输出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耦合器U3是型号为DBTC_12_4+的耦合芯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耦合器U3的信号输入端3经过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阻R5接收中频滤波模块11(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4)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并将该滤波后的中频信号经过定向耦合后输出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该第一路中频信号由耦合器U3的信号输出端4经由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以及第六电容C6发送至放大模块12(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6),该第二路中频信号由耦合器U3的耦合输出端1经由第七电阻R7发送至模数转换模块14(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7)。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6所示,放大模块13包括功率放大器U4、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以及第七电容C7。

其中,功率放大器U4的信号输入端IN与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放大模块13的输入端,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接地;功率放大器U4的信号输出端OUT与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共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共接形成放大模块13的输出端,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接地。

此外,请继续参考图6,在另一实施例中,放大模块13还包括电感L6、电感L7、电容C21、电容C22以及电容C23。其中,电感L6的第一端与功率放大器U4的信号输出端OUT连接,电感L6的第二端与电容C21的第一端、电容C22的第一端、电容C23的第一端以及电感L7的第一端共接,电容C21的第二端、电容C22的第二端以及电容C23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电感L7的第二端接收外部电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功率放大器U4是型号为TQP3M9009的功率放大芯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功率放大器U4的信号输入端经过第十二电阻R12接收耦合模块11(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5)发送的第一中频信号,并对该第一中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后由其信号输出端OUT经第七电容C7、第十四电阻R14发送至模数转换模块14(图中未示出,请参考图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感L6、电感L7、电容C21、电容C22以及电容C23所组成的电路向功率放大器U4提供供电。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2所示,模数转换模块14包括第一差分单元140、第二差分单元141以及模数转换单元142。

其中,第一差分单元140的输入端为模数转换模块14的第一信号输入端,第二差分单元141的输入端为模数转换模块14的第二输入端,第一差分单元140的输出端和第二差分单元141的输出端分别与模数转换单元142的输入端连接,模数转换单元142的输出端为模数转换模块14的信号输出端。

第一差分单元140接收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并将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转换为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输出至模数转换单元142;第二差分单元141接收第二路中频信号,并将第二路中频信号转换为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后输出至模数转换单元142;模数转换单元142对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与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一差分单元140包括第二射频变压器U5、第三射频变压器U6、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以及第十一电容C11。

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共接形成第一差分单元140的输入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接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第二射频变压器U5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连接,第二射频变压器U5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接地,第二射频变压器U5的第一信号输出端1与第三射频变压器U6的第一信号输出端1以及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共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与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以及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与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以及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共接,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与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形成第一差分单元140的输出端,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与第二射频变压器U5的第二信号输出端3以及第三射频变压器U6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共接,第三射频变压器U6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与第二信号输出端3均接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射频变压器U5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经由第十七电阻R17接收第一路中频信号,并将该第一路中频信号转换为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后由第二信号输出端3输出至第三射频变压器U6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第三射频变压器U6接收该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并对该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进行相位平衡处理后发送至模数转换器U9。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7所示,第二差分单元141包括第四射频变压器U7、第五射频变压器U8、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十二电C12容、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以及第十五电容C15。

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共接形成第二差分单元141的输入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与第四射频变压器U7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连接,第四射频变压器U7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接地,第四射频变压器U7的第一信号输出端1与第五射频变压器U8的第一信号输出端1以及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共接,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以及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以及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共接,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接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二端与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共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形成第二差分单元141的输出端,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与第四射频变压器U7的第二信号输出端3以及第五射频变压器U8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共接,第五射频变压器U8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与第二信号输出端3均接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射频变压器U7的第一信号输入端5经由第十七电阻R23接收第二路中频信号,并将该第二路中频信号转换为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后由第二信号输出端3输出至第五射频变压器U8的第二信号输入端4;第五射频变压器U8接收该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并对该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进行相位平衡处理后发送至模数转换器U9。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如图5所示,模数转换单元142包括模数转换器U9、电容C24、电容C25、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8、电容C29、电阻R33、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R37、电阻R38以及电阻R39。

其中,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51、引脚52、引脚61以及引脚62形成了模数转换单元142的输入端;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2通过电容C24外接负时钟信号,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1通过电容C25外接正时钟信号,电阻R33的两端分别与电容R24的一端及电容R25的一端连接;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5通过电阻R34外接串行时钟信号,电容C26的一端与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5连接,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4通过电阻R35外接串行数据信号,电容C27的一端与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4连接,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6通过电阻R36外接串行复位信号,电容C28的一端与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6连接,另一端接地;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8通过电阻R39外接串行使能信号,电阻R38的一端与模数转换器U9的引脚48连接,另一端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模数转换器U9是型号为AD9628的模数转换芯片;此外,模块转换单元142还包括供电单元,该供电单元与模数转换单元142的电压端连接,并且该供电单元可采用现有的供电电路实现,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模数转换器U9接收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与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并对该第一路中频差分信号与第二路中频差分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至处理模块15,以使处理模块15对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功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5包括但不限于现场可编程门诊列、ARM处理器以及其他具有逻辑处理能力的可编程处理器。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15将模数转换模块14输出的中频信号分成高低两路增益的中频接收链路来提高接收机的增益动态范围,即接收机系统根据模数转换模块14输出的中频信号的功率大小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并自主选择链路通道,以此提高接收机的动态增益范围,进而消除有用信号幅度太强时产生的振幅压缩严重而导致的接收机阻塞,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通信网络存在因上行阻塞而导致接收机不能工作的问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收机,该接收机包括图1至图7的改善无线通信基站上行阻塞电路1。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包括混频模块10、中频滤波模块11、耦合模块12、放大模块13、模数转换模块14以及处理模块15的改善无线通信上线阻塞的电路1,使得混频模块10根据本振信号与射频信号生成中频信号至中频滤波模块11,以使中频滤波模块11将中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后输出至耦合模块12;耦合模块12对滤波处理后的中频信号进行分路处理,并分别输出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至放大模块13与模数转换模块14;放大模块13对第一路中频信号进行信号放大处理后输出至模数转换模块14;模数转换模块14将放大处理后的第一路中频信号与第二路中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后输出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至处理模块15;处理模块15对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与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行功率检测,并将检测到的功率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大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低增益通道;当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的功率小于预设阈值时,处理模块15控制第一路数字中频信号和/或第二路数字中频信号进入高增益通道,进而使得进入模数转换模块的中频信号较为纯净,并且保证通信系统不会有因为有用信号功率过大而导致接收机阻塞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现有的通信网络存在因上行阻塞而导致接收机不能工作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