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及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5800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及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内置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相机和发光二极管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和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近期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以暴露的方式内置有用于拍摄外部的被摄体的相机和发光二极管(LED)。用户可不使用照明而进行拍摄,或者在需要照明的情况下,在通过控制而使发光二极管发光之后进行拍摄。因此,相机和发光二极管彼此接近地布置于便携式终端的一表面。

近期,用于智能手机的相机提供与一般的专用数字相机相似水平的分辨率。据此,出现了利用智能手机的相机的多样的装置,而且显微镜作为这些装置中的一种,其通过在智能手机的相机上额外地安装镜头而被用于拍摄放大物体之后的影像。

一般的显微镜被设计为在一个镜筒的两端具备目镜和物镜的结构。面对被摄体的物镜是焦距极短的透镜,用于将物体被放大的实像成像,而且与用户的眼睛接触的目镜是用于观察上述的被放大的实像的放大镜。显微镜的放大率可以通过将物镜的放大率和目镜的放大率相乘而得到。

基本地,内置于智能手机的相机通常具备自动对焦(Auto Focus:AF)功能,从而通过将内置透镜和图像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细微地变更的方法来改变焦距。此时,针对内置于智能手机的每一个相机均设定“最小焦距(Minimum Focal Length)”,并根据最小焦距而设定“最短拍摄距离”。如果被摄体位于最短拍摄距离以内,则可能无法进行拍摄,或者可能由于失焦而成为不清晰的影像。因此,为了能够将智能手机的相机作为显微镜或者放大镜来使用,需要在相机的外部添加单独的物镜和目镜而改变焦距,并以预定的比率将其放大等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在现有技术中,进行过针对安装在智能手机的内置相机的形态的光学设备的研究和开发。例如有放大镜(Lupe)型微距镜头和显微镜形态。

显微镜形态是如同实际显微镜地将物镜和目镜均配备于镜筒的形态,在此,智能手机的相机被安装在目镜而用于生成数字图像(image)。由于这种产品明显地大于智能手机,所以更准确的表述为“智能手机被安装在这些产品”,这些产品如此地难以携带。放大率越大,镜筒的长度也越长。例如,作为涉及用于在显微镜安装智能手机的安置台的发明,韩国授权专利第1591902号或者授权专利第1550682号是类似于上述的种类的发明。

放大镜型微距镜头的体积相比于显微镜形态更小,但是其放大率不高,而且由于是使用外部光线的方式,因此所受到的周围光量的影响较大。例如,在照明部位于被摄体的后面的逆光状态下,由于过量的光线入射到相机,所以被摄体的影像可能无法正常成像,而且在周围环境过于暗的情况下,由于照明不足,可能导致无法进行拍摄。

对放大镜型的情况而言,不仅需要将镜头的放大率调整到焦点对准于近距离的物体,而且为了得到清晰的图像,还需要在屏蔽外部光线的状态下向物体照射充分的光线。然而问题在于,由于这些根本的解决方案存在着影响产品的价格的确定等原因,所以难以解决,因此,现有的放大镜型镜头若要直接利用外部光线而确保光量,则需要放弃得到清晰的图像。

如上所述,对现有技术中的被安装在智能手机而以执行显微镜或者放大镜的功能的方式被提供的设备而言,其大多数为大小非常大而难以携带的形态,或者是即使便于携带也由于外部光线而无法稳定地保持其性能的形态。

[相关技术文献]

1、显微镜连接用智能手机安置台(韩国授权专利第1591902号)

该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显微镜安置智能手机的安置台,它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不同种类的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具有高放大率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及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利用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中内置的相机和LED,从而无需独立的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具有高放大率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及具备该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利用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中内置的相机和LED,因此无需独立的光源。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配备导光件的外置光学模块:以能够利用相对于设计成非常短的焦距而相隔较远的发光二极管而向被摄体照射充分的光线的方式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相机部与LED之间的间距彼此不同的便携式终端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具备能够调整焦距的功能,从而既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相机部与LED之间的间距彼此不同的便携式终端,又将其厚度体现为较薄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厚度较薄的用于放大的外置光学模块,为了在实现高放大率的放大的同时使整体产品的厚度实现为较薄的厚度而不使用目镜以及镜筒。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被安装在配备有LED的便携式终端,从而利用所述LED的光线而使针对被摄体的放大的影像在所述相机部成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外置光学模块安装在将发光二极管和相机部配备于同一个外表面的便携式终端的所述外表面,并利用所述发光二极管的光线而使被摄体的放大的影像在所述相机部成像,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在上表面形成有与所述被摄体接触的第一贯通孔,在下表面形成有分别与所述发光二极管和相机部对向的第二贯通孔和第三贯通孔,而其余的部分被封闭;导光件,作为被收容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透明素材的面板,配备暴露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入射面和朝向所述第一贯通孔而配备的发射面,并通过所述入射面接收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并将其移送而使其通过所述发射面而被发射,从而照明与所述第一贯通孔接触的被摄体;以及复合透镜部,配备多个透镜,布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所述第一贯通孔与第三贯通孔之间而将从所述被摄体反射而入射的影像放大,并且在被安装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时,使被放大的所述影像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孔而在所述相机部成像。

根据实施例,外置光学模块还可以包括:固定环,以中间形成有孔的环形状配备于所述导光件的发射面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发射面对向的表面形成为倾斜面,从而使通过所述发射面发射的光线反射到所述被摄体。

根据实施例,所述固定环可以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贯通孔,从而能够调整与所述孔接触的被摄体的光学位置。

在此,在所述固定环的与所述第一贯通孔接触的外侧表面可以形成有至少一个螺旋形槽而使形成于所述第一贯通孔的至少一个突起所被插入,而使所述固定环和所述第一贯通孔螺纹结合,且所述固定环的上下高度随着所述固定环的旋转而得到调整。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导光件可以配备:平板形状的透明的照明光线-入射部,配备于所述发光二极管的上部,且所述入射面形成于下表面;平板形状的透明的照明光线-发射部,配备于所述复合透镜部的外周,且将从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移送的光线通过形成于上表面的所述发射面而发射;以及反射板,用于将除了所述入射面和发射面以外的所述导光件的外表面覆盖,以使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和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内部的光线不会向外部泄露。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和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可以形成为一体。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入射面相向的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的上表面朝向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而倾斜,从而将通过所述入射面而入射的光线移送到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的一侧。

根据另一实施例,所述导光件的入射面可以构成为:在被安装到所述便携式终端时,比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所入射的面积大多倍,并沿着朝向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的长度方向而形成为较长的长度,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所述相机部与发光二极管之间的间距彼此不同的便携式终端。

根据一实施例,所述导光件的入射面可以为:用于将入射的光线朝向照明光线-发射部的方向折射的至少一个倾斜面沿着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的方向并排地形成的形态。

根据又一实施例,所述入射面可以配备为凹凸形状,从而减小从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向外部反射的比率,并使其折射到所述照明光线-入射部的内部。

根据又一实施例,所述照明光线-发射部的发射面可以形成为凹凸面,以使发射的光线不会再次向导光件的内部反射,而向外部发射。

根据另一实施例,外置光学模块还可以配备:扩散板,贴附于所述发射面,以使从所述发射面发射的光线均匀。

根据另一实施例,外置光学模块还可以包括:针孔透镜,配备于所述复合透镜部与所述第三贯通孔之间,以将所述复合透镜部的焦深调整成较深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放大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便携式终端,在同一个外表面配备相机部和发光二极管;记载于所述权利要求1至13中的某一项的外置光学模块,被安装到所述便携式终端的外表面,所述便携式终端包括:影像处理部,通过控制而在放大拍摄模式下使所述发光二极管发光,再通过控制所述相机部而使其将从所述外置光学模块入射的影像生成为数字图像。

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利用内置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的相机和LED,从而即使没有独立的光源也能够拍摄高放大率的被放大的影像。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被设计成具有非常薄的厚度,随之而被设计成具有非常短的焦距,而且实现为即使利用相对于与变薄的厚度而相隔较远的LED,也能够充分地照射被摄体,从而无需使用独立的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相机部和LED之间的间距彼此不同的便携式终端,并具备可调整焦距的功能,从而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相机部的焦距彼此不同的便携式终端。

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不仅能够以高放大率进行放大,还通过去除目镜和长镜筒而减小了产品整体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而示出外置光学模块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的放大拍摄装置的例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外置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的操作的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的状态下的外置光学模块的概念图。

图4是图2的固定环的立体图和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导光件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外置光学模块的操作的外置光学模块的概念图。

符号说明

20:便携式终端 21:相机部

27:LED 110:外置光学模块

201:复合透镜部 201a:复合透镜部的镜筒

210:导光件 211:照明光线-入射部

211a:入射面 213:照明光线-发射部

213a:发射面 215:镜孔

230:固定环 230a:孔

230b:倾斜面 231:螺纹槽

233:调整槽 250:针孔透镜

270:壳体 270a:壳体上表面

270b:第一贯通孔 270c:壳体下表面

270d:第二贯通孔 270e:第三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放大拍摄装置100包含便携式终端20和外置光学模块110。外置光学模块110是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的暴露相机部21和发光二极管(LED)27的表面20-a的装置,其在提供便携式终端20和被摄体10之间的光路的同时,调整便携式终端20的最短拍摄距离而实现预定倍率的放大拍摄。

如上所述,便携式终端20的相机部21和LED 27暴露于同一个表面20-a,而且只要是配备有控制部29的终端,则任何形态的终端都适用,例如可以是智能手机(Smart Phone)、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显然,便携式终端20还可以包括与自身的主要功能(例如,移动电话功能)或者其他功能相关的构成要素。然而这些构成要素或者功能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要素,而且也不会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发挥作用,因此不图示于附图,并省略针对它们的说明。

相机部21和LED 27布置于便携式终端20的相同表面20-a,而且如果安装有外置光学模块110,则其将会分别与第三贯通孔270e以及第二贯通孔270d对向。相机部21具备至少一个内置透镜23和图像传感器25,并具有根据其结构和操作机制(mechanism)而设计的最小焦距和最短拍摄距离。

相机部21和LED 27受到便携式终端20的控制部29的控制。控制部29控制便携式终端20的整体的操作,而且为了执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操作而包含影像处理部31。影像处理部31在安装有外置光学模块110的状态下,控制LED 27和相机部21,从而控制针对被摄体10的放大拍摄过程。

控制部29可以被解释成为了本实用新型而专门设置的构成要素,但是还可以是为了执行便携式终端20自身的主要功能或者其他功能而被设置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上所述,在控制部29是为了执行便携式终端20的主要功能或者其他功能而被设置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情况下,控制部29可以功能性地指示由如下项体现的构成的要素:作为便携式终端20通常具有的硬件的处理器芯片(Processor Chip)和作为通过该芯片而被处理的软件的操作系统程序以及/或者应用(Application)。在此,应用是由能够被计算机解读而处理指定的一系列命令的用程序语言记录的软件。

在此情况下,影像处理部31是上述的应用中的一种,其可以是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专门设置并能够被处理器芯片执行的程序或者多个程序的集合体。

具体而言,影像处理部31在放大拍摄模式下通过控制而使LED 27发光,以发射用于拍摄被摄体10的光线,之后通过控制而使相机部21拍摄通过外置光学模块110而入射的影像,并生成数字图像(或者视频),而且需要时使其通过显示部(未示出)而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影像处理部31与一般的相机拍摄应用程序的不同点之一在于,即使不是相机部21捕捉实际影像的瞬间也会使LED 27发光。在下文中,再次对影像处理部31的操作进行说明。

参照图2,外置光学模块110被安装于便携式终端20的相机部21和LED27的上部。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110可以实现:将焦点对准在位于最短拍摄距离以内的被摄体而进行拍摄,同时以预定的放大率进行拍摄。

在此情况下,外置光学模块110需要使焦距足够变短以确保放大率,并且在焦距变短的同时厚度也变得足够薄,而且变薄的厚度将会提高外置光学模块110的便携性。如上所述,外置光学模块110提供从LED 27连接到被摄体10及相机部21的封闭的光路径,从而即使利用相对于外置光学模块110的变薄的厚度而相隔较长距离的LED 27也能够充分地照明被摄体10。外置光学模块110提供从LED 27通往被摄体10和相机部21的封闭的光路径。封闭的光路径使被拍摄到的图像的清晰度避免受到外部光线的影响而受损。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110配备有复合透镜部201、导光件(Light Guide)210、固定环(Fixing Ring)230以及针孔透镜250,并配备有收容上述要素的壳体270。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没有其他特别的说明的前提下,将会以外置光学模块110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的状态为基准而说明外置光学模块110的内部构成要素和它们的操作。

壳体270在封闭的内部空间收容复合透镜部201、导光件210、固定环230以及针孔透镜250。此外,壳体270提供从LED 27通往被摄体10的封闭的光路径和从被摄体10通往相机部21的封闭的光路径,以防止照明光入射到光路径上,从而防止影像由于光学干涉等原因而变得模糊。此外,壳体270提供可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的外表面20-a或者从便携式终端20的外表面20-a拆卸的结构。

虽然能够为了得到针对被摄体10的清晰的影像而采取多样的方法,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将外部照明(例如,自然光、室内照明等)屏蔽而仅利用通过外置光学模块110而在封闭的状态下提供的LED27的照明拍摄被摄体10,从而消除外部照明所引起的干涉。

此外,在壳体270的内表面涂覆有黑色的涂料,以使光线不会在壳体270的内表面反射,从而仅使从被摄体10直接反射的光线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

壳体270配备为薄面板形状。在壳体270的上表面270a形成有与被摄体10接触的第一贯通孔270b,在壳体270的下表面270c形成有与便携式终端20的LED 27相向的第二贯通孔270d以及与相机部21相向的第三贯通孔270e。

第一贯通孔270b和第三贯通孔270e以复合透镜部201的中心轴x垂直经过其各自的中心的方式形成。外置光学模块110以复合透镜部201的中心轴x与相机部21的光轴一致的形态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从而形成从被摄体10通往相机部21的光路径。

第二贯通孔270d具有能够覆盖LED 27的大小;第三贯通孔270e具有能够覆盖相机部21的大小;第二贯通孔270d和第三贯通孔270e与便携式终端20的外表面20-a接触,从而使相机部21和LED 27面对外置光学模块110的光学系统。

另外,根据实施例,用于将相机部21和LED 27同时覆盖的一个贯通孔可以取代第二贯通孔270d和第三贯通孔270e而配备于壳体270的下表面270c。

除了通过屏蔽外部照明而得到被摄体10的清晰的影像以外,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110还可以体现为:包含固定环230而将被摄体10和复合透镜部201之间的距离调整在预定的范围内,从而能够准确地进行对焦。

如上所述,小的装置难以配备用于调整焦距或放大率的单元。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外置光学模块110被设置为具有以固定环230的高度作为基准的固定的放大率和焦距,而且引导被摄体10而使其接触到固定环230的外表面。需要从上述的焦距和放大率的角度决定固定环230的高度。

首先,固定环230的高度表示被摄体10和复合透镜部201之间的距离,据此还会确定放大率。例如,随着被摄体10的位置接近复合透镜部201,被摄体10的影像将会被逐渐放大。由于外置光学模块110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相机部21和外置光学模块110将会具有新调整的最短拍摄距离,即“合成最短拍摄距离”,可以与变短的最短拍摄距离对应地将被摄体10布置在接近相机部21的位置而放大影像。另外,为了对被摄体10对焦,固定环230的高度需要与“合成最短拍摄距离”相同或者比“合成最短拍摄距离”更高。

因此,需要考虑到复合透镜部201额外地提供的光学变焦引起的放大率和最短拍摄距离,而与将要通过外置光学模块110而获取的影像的放大率对应地,设定距被摄体10的距离,即,从复合透镜部201到固定环230的基准高度。

问题在于,不同的便携式终端20的种类和制造公司对相机部21采用的焦距不同。因此,需要在预定的范围内调整被摄体10和相机部21之间的距离。由于上述的原因,固定环230优选以标准高度为基准而使用户在预定的范围内进行高度调整。

例如,如图4所示,作为调整固定环230的高度的方法,可以将固定环230螺纹结合于壳体270。在固定环230的外侧表面形成有插入到配备于壳体270的凸起(未示出)的至少一个螺旋形螺纹槽231,从而在沿着凸起(未示出)而旋转时,可以沿着中心轴x而在预定范围内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图4示出如下的实施例:在外侧表面配备有三个螺纹槽231,并在固定环230的上表面具备三个调整槽233,从而能够利用外力而使固定环230旋转。若以图4为基准而使固定环230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固定环230将会被移送到下方而减小高度;若使固定环230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固定环230将会被移送到上方而增加高度。

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并非将被摄体10直接接触固定环230的情形作为必要的构成或方法而提出,因此用户也可以使被摄体10与外置光学模块110相隔而将其拍摄。通过借助以下说明的针孔透镜250而使焦深变深,从而即使多少存在着位置差异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对焦。

另外,固定环230是在中间部分形成有贯通自身的孔230a的圆环(Ring)形状,其在固定环230的边缘的上表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地,螺纹结合于壳体270的第一贯通孔270b。被摄体10与固定环230的孔230a接触。

关于固定环230的布置,固定环230以复合透镜部201的中心轴x垂直地经由孔230a的中心的方式整列,而且插入到导光件210的镜孔215的状态下的复合透镜部201以通过固定环230的下表面而插入到孔230a的形态被安装。只不过,固定环230与导光件210或者复合透镜部201相隔。

随着固定环230的孔230a从上部到下部而逐渐变宽,形成孔230a的固定环230的内侧面将会成为倾斜面230b。倾斜面230b的倾斜角为从下部朝向上部而形成90°以上的钝角。

固定环230的倾斜面230b位于导光件210的发射面213a的上侧,且由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面构成,据此,从导光件210的发射面213a向第一贯通孔270b发射的光线将在倾斜面230b被反射到被摄体10侧而照明被摄体10。

复合透镜部201以插入到导光件210的镜孔215的状态布置于第一贯通孔270b和第三贯通孔270e之间,从而执行使从被摄体10反射而入射的影像在相机部21成像的功能。因此,在将外置光学模块110安装在便携式终端20时,需要对准复合透镜部201而使复合透镜部201的中心轴x与垂直经由相机部21的中心的虚拟光轴一致。

优选地,复合透镜部201本身以插入到独立的镜筒201a的形态配备,从而防止从导光件210的发射面213a发射的光线或者从固定环230的倾斜面230b反射的光线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

此外,复合透镜部201需要具有较薄的厚度,以通过减小相机部21所具有的最短拍摄距离而执行减小复合透镜部201与相机部21的“合成最短拍摄距离”的功能,并提高外置光学模块110的便携性。

为此,可以使用多个非球面透镜,以能够使复合透镜部201具有较短的焦距,并去除在高放大率时产生的失真。为此,本实用新型并没有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所基本需要的目镜,因此能够去除连接物镜与目镜之间的镜筒。

导光件210由能够移送光线的透明素材制造,并且布置于LED 27和相机部21的上部,从而示出LED 27与被摄体10之间的光路径而照明被摄体10。

导光件210配备照明光线-入射部211和照明光线-发射部213,并且配备有贴附于除了入射面211a和发射面213a以外的导光件210的外表面的反射板(未示出)。在外置光学模块110被安装在便携式终端20时,照明光线-入射部211和照明光线-发射部213需要布置成分别面对便携式终端20的LED27以及相机部21。

照明光入射部211在LED 27的上部由大致为平板形状的透明素材配备,而且接收从LED 27发射的光线的入射面211a通过第二贯通孔270d而向外部露出,并且其余的部分被收容到壳体270内部。

照明光线-发射部213具有中间形成有用于插入复合透镜部201的镜孔215的环形状,在其上表面沿着镜孔215的外周而形成有用于发射光线的发射面213a。照明光线-发射部213将从照明光线-入射部211移送的光线通过发射面213a而发射到固定环230的倾斜面230b,从而照明与固定环230的孔230a接触的被摄体10。

由于反射板(未示出)贴附在除了入射面211a和发射面213a以外的导光件210的外表面有,所以通过入射面211a而入射的光线可以从反射板(未示出)反射而行进,从而仅通过发射面213a而向外部发射。反射板(未示出)可以是被贴附成反射面朝向导光件210的形式,或者涂覆有反射物质的形式也无妨。

另外,根据另一实施例,还可以不在导光件210的外表面贴附反射板,而在壳体270的内表面贴附反射板。这种方式可能难以有效地照明被摄体10,或者由于通过入射面211a而重新被排出,所以无法充分地照明被摄体10。

照明光线-入射部211和照明光线-发射部213可以独立地形成而被布置成彼此相隔的状态,但是如同图2、图3、图5、图6所示出的示例,优选地形成为一体。

图示于图5的导光件210的照明光线-入射部211和照明光线-发射部213配备为一体,从而具有一个透明的平板形状。如在下文中描述,在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中央处配备有贯通导光件210的镜孔215,其用于布置复合透镜部201。在除了入射面211a和发射面213a以外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板(未示出),从而使导光件210成为光线移送单元。

照明光线-入射部211默认可以采用平板形状,但是为了将通过入射面211a而将从LED 27接收的光线移送至照明光线-发射部213,优选采用以下的(1)至(3)中的至少一种。

(1)优选地,入射面211a的面积体现为:大于在入射面211a被安装到便携式终端20时的、从LED 27发射的光线到达入射面211a的面积(例如,多倍的大小)。

进而,考虑到各个便携式终端20的相机部21与LED 27之间的间距均不同,优选地,入射面211a沿着朝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方向而布置充分的长度,从而能够对应于各个便携式终端的不同的相机部21与LED 27之间的间距。

(2)优选地,入射面211a形成为将入射的光线朝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方向折射的倾斜面。

在入射面211a沿着朝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长度方向而以较长的长度布置的情况下,优选地,入射面211a以多个倾斜面朝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方向并排地布置,而且如图2所示,入射面211a的剖面优选具有锯齿形状。参照图3和图6,在不同位置的LED 27a、27b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情况下,入射面211a也能够将入射的光线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方向折射。

作为另一形态,也可以使入射面211a简单地成型为凹凸形状。凹凸形状的入射面可以减小从LED 27发射的光线在入射面211a向外部全反射(或者反射)的比率,并使该光线向照明光线-入射部211的内部折射。

(3)优选地,除了入射面211a以外的照明光线-入射部211的其余的表面也形成为倾斜面,以能够使通过入射面211a的光线向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方向折射。

照明光线-发射部213使从照明光线-入射部211移送的光线通过沿着复合透镜部201的外周而配备的发射面213a的整体而发射。因此,在除了发射面213a以外的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外表面贴附有反射板。如图5所示的发射面213a配备于安装有复合透镜部201的镜孔215的外周的整体,然而还可以配备于镜孔215的外周的一部分。

发射面213a优选地形成为预定程度的凹凸面,以使照明光线-发射部213内部的光线不会在发射面213a再次向内部反射,而是向外部发射,显然,发射面213a的凹凸程度与入射面211a的凹凸程度相比而非常微小。例如,可以针对发射面213a进行砂磨(Sanding)、抛光(Polishing)等处理。此外,为了使从发射面213a发射的光线均匀,还可以在作为凹凸面的发射面213a贴附扩散板(未示出)。

用于使焦深更深的针孔透镜250是一种单纯的细孔(针孔),影像只有通过针孔才能被输入到相机部21。针孔透镜250布置于导光件210的下表面,只不过以复合透镜部201的中心轴x垂直地通过针孔透镜250的中心的方式对准。虽然针孔透镜250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构成要素,但是对应于焦深随着复合透镜部201的倍率变高而减小的现象,可以通过使布置于复合透镜部201和相机部21之间的针孔透镜250增大焦深,可以准确地进行对焦。

<结合便携式终端和外置光学模块的放大拍摄装置及其操作>

用户将外置光学模块110安装在便携式终端20。此时,需要安装成外置光学模块110的第三贯通孔270e的中心与相机部21的中心一致,且LED 27与入射面211a对向。即使每一种便携式终端20的相机部21与LED 27之间的间距多少有差异,可以通过使入射面211a沿着长度方向布置成较长的长度而应用到多样的间距的所有便携式终端20。

将欲拍摄放大的影像的被摄体10紧贴到固定环230的孔230a。

影像处理部31需要根据用户的控制而通过控制使LED 27发光,以进行针对被摄体10的近距离拍摄,并通过控制而使相机部21生成数字影像。

从LED 27发射的光线通过入射面211a而入射到导光件210,并在导光件210内部反射或折射而通过照明光线-发射部213的发射面213a发射,之后从固定环230的倾斜面230b反射而照明被摄体10。被摄体10处于接触到固定环230的孔230a的状态,因此从倾斜面230b反射的光线将会照明被摄体10,据此,从被摄体10反射的光线(影像)将会重新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通过复合透镜部201而被放大的影像将会通过针孔透镜250而入射到相机部21,并在图像传感器25成像。在图像传感器25成像的影像将会通过显示部(未示出)而被显示。

在显示于显示部(未示出)的影像的焦距多少有些失焦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固定环230的调整槽233而沿着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固定环230,从而调整固定环230的高度而调整为显示出清晰的影像。

由于外置光学模块110为封闭结构,所以外部的自然光或室内照明光等不会入射到外置光学模块110的内部,因此不会使从被摄体10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的影像模糊或对其进行干涉。进而,由于复合透镜部201也位于独立的镜筒201a内,所以从发射面213a发射的光线将不会直接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因此不会使入射到复合透镜部201的影像模糊或对其进行干涉。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并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特征的实施例,显然,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请求的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前提下,能够被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中具有基本知识的人实现多样的变形实施,而且这些变形实施不应独立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或前景而得到理解。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