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轮的通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51346阅读:6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天轮的通信结构。



背景技术:

对现今流行的大型游艺设施的运行状态安全性监测,同时增强对乘客愉快体验,对移动轿厢的管理包括视频监控及语音信息互动,环境状态信息以及多媒体信息播放等都应用到大型设备上。而在大型摩天轮中,采用工业无线通信应为首选,但又不同于其他有固定轨迹设施,超高摩天轮与其他设施不同的地方是上下距离大以及轿厢间隔近,信道干扰,信号覆盖需考虑轿厢在不同位置的信号接收强弱度会影响通信质量,小则广播不流畅,大则故障停车影响运营或危及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天轮的通信结构,能够使摩天轮在运行时保证通讯功能安全、顺利实现。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天轮的通信结构,包括:

安装于摩天轮上的多台观光轿厢,每台观光轿厢内安装有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有线连接的PLC控制器和与所述PLC控制器进行有线连接的通信终端;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轮缘上的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和漏波电缆,所述第一交换机通过光纤分别与所述轮缘上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有线连接,所述第一交换机与漏波电缆连接;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所述第二交换机通过所述漏波电缆与所述第一交换机进行通信;

核心交换机,所述核心交换机引出光纤经过摩天轮的A架与所述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连接。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每台观光轿厢内安装有二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其中一台为主机,另一台为备机。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通信终端包括闭路电视监控、烟雾探测器及多媒体广播设备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观光轿厢与核心交换机之间的通信距离不大于350米。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光纤为50/125μm光纤。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的数量为24个,每个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与4台观光轿厢内的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无线通信。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和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之间使用5.0GHz WIFI无线电链路。

进一步的,在上述摩天轮的通信结构中,所述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和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之间使用2.4GHz WIFI无线电链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轮缘和轿箱有相对运动,所以不能采用硬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和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连接的无线网络链路,运用轿厢与轮缘的通讯信号覆盖,使无线信号对指定轿厢全程覆盖;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和轮缘上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之间链路采用光纤连接;由于轴心和轮毂有相对运动,所以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不能采用硬线连接,只能采用无线网络链路,所以在轴心每侧安装第二交换机,在轮毂同侧敷设漏波电缆,确保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和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之间的链路,由于漏波电缆特性,可以将无线信号控制在电缆附近,并不受其他环境影响,保证在移动时信号可靠,带宽稳定,实现无线信号全覆盖,解决无线转有线的网端瓶颈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研究无线通讯系统在移动体和移动位置时的通讯稳定性、实时性、安全性,路由,系统带宽和通讯瓶颈,使摩天轮在运行时保证通讯功能安全、顺利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摩天轮的通信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天轮的通信结构,包括:

安装于摩天轮上的多台观光轿厢1,每台观光轿厢1内安装有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11、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有线连接的PLC控制器12和与所述PLC控制器进行有线连接的通信终端;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轮缘上的与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11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2;在此,由于轮缘和轿箱有相对运动,所以不能采用硬线连接,所以采用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和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连接的无线网络链路,运用轿厢与轮缘的通讯信号覆盖,使无线信号对指定轿厢全程覆盖;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3和漏波电缆,所述第一交换机3通过光纤4分别与所述轮缘上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2进行有线连接,所述第一交换机3与漏波电缆连接;在此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和轮缘上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之间链路采用光纤连接;

安装于所述摩天轮的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5,所述第二交换机5通过所述漏波电缆与所述第一交换机3进行通信;在此,由于轴心和轮毂有相对运动,所以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不能采用硬线连接,只能采用无线网络链路,所以在轴心每侧安装第二交换机,在轮毂同侧敷设漏波电缆,确保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和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之间的链路,由于漏波电缆特性,可以将无线信号控制在电缆附近,并不受其他环境影响,保证在移动时信号可靠,带宽稳定,实现无线信号全覆盖,解决无线转有线的网端瓶颈问题;

核心交换机7,所述核心交换机引出光纤6经过摩天轮的A架与所述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5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研究无线通讯系统在移动体和移动位置时的通讯稳定性、实时性、安全性,路由,系统带宽和通讯瓶颈,使摩天轮在运行时保证通讯功能安全、顺利实现。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每台观光轿厢内安装有二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其中一台为主机,另一台为备机,从而形成双倍冗余模式,在主机故障时,可及时切换到备机,采用一用一备的方式通讯,冗余备份随时切换在一组通讯出现问题时候,备用的通讯链路及时启动,保证、通讯的正常运行保证通讯的正常进行,使通信实现毫秒级切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终端包括闭路电视监控(CCTV)、烟雾探测器及多媒体广播设备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满足观光轿厢内的各种通信需求。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观光轿厢与核心交换机之间的通信距离不大于350米,以保证通信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纤为50/125μm光纤,以保证足够的传输带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的数量为24个,每个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与4台观光轿厢内的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进行无线通信。在此,安装有24个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每侧安装12个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轮缘上每个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负责和4个轿箱内的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通信。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和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之间使用5.0GHz WIFI无线电链路,保证足够的通信带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和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之间使用2.4GHz WIFI无线电链路,保证足够的通信带宽。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采用WIFI信道间隔控制管理,运用轿厢信道间隔分配,使在有限信道间隔合理分配同时保持传输量;通过设备Mac地址更设控制管理,保证轿厢WlFl通信的稳定及安全;采用MIMO工艺设备控制管理,保证轿厢视频信号通过WIFI通信的带宽;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所有移动类(收发端有相对空间移动)、短途(距离不大于350米,距离根据数据流量增加而缩短)、大流量(百兆字节乃至千兆字节)、多制式(音频、视频、控制、报警等数字或模拟信号)的无线信号传输。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1、实施在移动体使用工业WIFI(移动通讯):

保证轮缘与轿厢在移动时的通讯,同时屏蔽其他AP接入设备的无线干扰,并包括轿厢中旅客使用的无线电话及其他无线WIFI的干扰源,轮缘AP与轿厢实施以MAC地址绑定通讯机制,所有AP的SSID均以隐蔽设定,对于AP通讯使用的频道实施有效配对及选择;

2、无线通讯信号的稳定性及带宽容量:

·所有的产品都与创新的工业以太网PROFINET标准相兼容,保证通讯实时性;以软件设置数据和网络信息传输为管理手段,保证信息通讯量的平衡;

·网络架构中使用的交换机均以工业级别内的万兆交换机为通讯标准配置;

·以EMC为防护标准,电缆通过UL认证,集成了可靠的屏蔽保护与去应力保护;

3、解决在移动问题中的通讯盲点和覆盖范围IE:

轿厢与轮缘在无线通讯时AP接入设备的天线定位与覆盖范围极大程度地影响通讯速率,所以通过选型和测试不同型号的天线以达至最优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建议至少采用5dBi覆盖至4个轿厢的范围;

4、移动体无线通讯时信号路由和固定点位通讯的比较:

采用全球领先的工业级路由功能无缝漫游切换,提供最可靠的无线网络线路通讯保障,可以在AP客户端移动时,在50毫秒内实现漫游切换。

综上所述,由于轮缘和轿箱有相对运动,所以不能采用硬线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所述第一无线通讯接入机和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连接的无线网络链路,运用轿厢与轮缘的通讯信号覆盖,使无线信号对指定轿厢全程覆盖;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和轮缘上的第二无线通讯接入机之间链路采用光纤连接;由于轴心和轮毂有相对运动,所以第一交换机与第二交换机之间不能采用硬线连接,只能采用无线网络链路,所以在轴心每侧安装第二交换机,在轮毂同侧敷设漏波电缆,确保轴心上的第二交换机和轮毂上的第一交换机之间的链路,由于漏波电缆特性,可以将无线信号控制在电缆附近,并不受其他环境影响,保证在移动时信号可靠,带宽稳定,实现无线信号全覆盖,解决无线转有线的网端瓶颈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研究无线通讯系统在移动体和移动位置时的通讯稳定性、实时性、安全性,路由,系统带宽和通讯瓶颈,使摩天轮在运行时保证通讯功能安全、顺利实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括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