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96267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双摄像头系统(以下简称“双摄”)由于其带来的诸如背景虚化、后对焦、光学变焦以及暗态增强等强大功能,逐渐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

匹配算法是影响双摄算法精度和效果的主要因素。匹配算法是基于图像的灰度、颜色和清晰度的一种搜寻算法,匹配算法会根据图像评估的上述三个维度进行双摄视图的匹配。只有通过匹配算法准确的找出了两幅图像之间像素的对应关系,才可以同时利用两幅图像的交叉信息进行深度计算、融合增强或者视场拼接,没有高精度的图像匹配任何双摄效果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双摄图像的清晰度的一致性会极大地影响双摄算法的性能和效果。

现有技术采用自动对焦算法来保持亮度的一致性。自动对焦算法是影响图像清晰度的最重要算法,现有的自动对焦算法主要是对图像的对比度曲线来获取最佳的对焦清晰位置。由于没有考虑到双摄系统中两个摄像单元视场角的差异,如果在两个摄像单元的独有视场内具有不同于公共视场纹理的目标物体存在,就会导致对比度统计数据的偏差,并最终对焦点的差异,从而导致双摄公共视场清晰度出现较大偏差,无法进行基于图像的匹配。另外,由于没有考虑到双摄模组左右之间的差异性,即使采用了相同的参数,如果未经过校正也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清晰度和对焦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标定方法,以保证双摄图像的清晰度的一致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该装置包括:

图像获取模块,用于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对比度统计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马达位置确定模块,用于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并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利用双摄系统图像的共同统计量协同控制双摄对焦,解决了由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存在独有视场所导致的清晰度偏差或者清晰度无法匹配等问题,实现了双摄系统的清晰度一致性,优化了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描述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做一简单介绍。显然,所介绍的附图只是本发明所要描述的一部分实施例的附图,而不是全部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得到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公共视场的确定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2C是图2B的计算原理等效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适用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实例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步骤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步骤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由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独立的配置在用户终端内实现本实施例的方法。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S110、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其中,目标对象可以是所拍摄的整个场景区域,也可以是在多对象的场景中的部分对象或单个对象,甚至是单个对象的局部。比如,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拍摄出的具有景深效果的图像,目标对象可以理解为对焦对象。

在双摄系统中,获取目标对象的图像时,需要第一摄像头与第二摄像头基于自身属性分别进行各自的各项参数调整,以保证图像清晰,进而基于第一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同时基于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二图像。

S120、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可以是获取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全部或部分公共视场。具体地,可以建立坐标系,通过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的起始、终止的位置坐标,以确定公共视场;也可以是通过长度或比例计算,确定出公共视场在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所覆盖的全部视场区域的比例。

由于公共视场与摄像头的机械参数、成像原理以及具体地拍摄场景等因素相关,可选地,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具体可以是根据当前场景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

其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可以是整个公共视场,也可以是公共视场的部分区域。即,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可以是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公共视场的全部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也可以是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公共视场的部分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S130、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具体地,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第一摄像头的第一马达位置,随着第一马达位置的变化可以获取与各第一马达位置对应的对比度,并统计各第一马达位置以及各第一马达位置对应的对比度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构建第一对比度曲线,进而调整第一马达位置使得当前对比度达到第一对比度曲线的极值,此时的第一马达位置即为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类似地,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第二摄像头的第二马达位置,随着第二马达位置的变化可以获取与各第二马达位置对应的对比度,并统计各第二马达位置以及各第二马达位置对应的对比度分别作为横纵坐标,构建第二对比度曲线,进而调整第二马达位置使得当前对比度达到第二对比度曲线的极值,此时的第二马达位置即为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其中,预设对焦点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个,在此并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并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利用双摄系统图像的共同统计量协同控制双摄对焦,解决了由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存在独有视场所导致的清晰度偏差或者清晰度无法匹配等问题,实现了双摄系统的清晰度一致性,优化了成像效果。

实施例二

图2A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是所述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包括:根据当前场景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当所述预设对焦点为至少两个时,分别根据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根据所述对焦基准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基于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修正量对实际马达位置进行修正。

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可包括:

S210、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拍摄场景区域图像容易受到环境光、有效拍摄距离、实际拍摄距离、拍摄物体的大小等因素干扰,示例性地,可以采用分辨率测试卡(如ISO12233Chart)作为目标对象,以保障双摄系统马达位置和对焦位置的一致性。

S220、根据当前场景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

示例性地,可以获取当前场景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采用几何方法确定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预设的坐标系,确定出公共视场的比例、左摄起始终止位置坐标以及右摄起始终止位置坐标等。

在本操作中,可以先根据双摄应用场景估计双摄的有效摄像距离d,其中,有效摄像距离与双摄的机械参数、内部算法以及成像效果等因素相关。有效摄像距离的具体算法可以根据现有技术中的方法确定,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地,还可以计算出处于有效拍摄距离范围内的实际拍摄距离,进而根据当前场景下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采用几何方法确定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示例性地,可以根据现有的拍摄距离计算方法计算出处于有效拍摄距离范围内的实际拍摄距离,例如,采用双摄系统的拍摄设备中所配置的拍摄距离(即物距)算法进行计算。

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公共视场的确定方法的原理示意图,图2C是图2B的计算原理等效示意图。如图2B和图2C所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分别用左摄和右摄表示,由于摄像头的宽度往往远小于拍摄距离的长度及拍摄场景的宽度,因此在计算时可以忽略不计,近似看作一个点,分别表示为图2C中的A点和B点。已知左摄A的视场角∠CAM、右摄B的视场角∠EBN、实际的拍摄距离d1以及摄像头间距d2(即线段AB之间的宽度)。已知实际的拍摄距离为d1,即CF=d1,则EG=DA=HB=CF=d1。由于在垂直方向上,公共视场与左摄独有视场以及右摄独有视场的长度相同,因此确定公共视场只需计算出EM的长度即可。

示例性地,以左摄为例,可以由左摄A的视场角∠CAM以及视场角特性可知,在三角形ACD中,可以得出CD=AD*tan(∠CAM/2)=d1*tan(∠CAM/2);在三角形EGB中,可以得出GB=EG*cot(90°-∠EBN/2)=d1*cot(90°-∠EBN/2);进而可根据ED=EH-DH=GB-AB=d1*cot(90°-∠EBN/2)-d2计算出ED。同理,可计算出右摄视场中的HM,最后,根据EM=ED+BH+HM计算出EM,其中DH=AB,即确定出公共视场。

进一步地,可以确定出公共视场在左摄和右摄所覆盖的整个视场中的比例,还可以根据预设坐标系,还可以根据坐标确定出公共视场在左摄和右摄所覆盖的整个视场中的起始、终止位置,以及左摄视场、右摄视场、左摄独有视场和右摄独有视场的起始、终止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示出的公共视场的计算方法,仅仅用于解释确定公共视场的具体方法,并非限定,通过其他方式计算公共视场也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S230、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S240、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

S250、当所述预设对焦点为至少两个时,分别根据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

其中,预设对焦点为至少两个可以理解为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预设对焦点,预设对焦点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对焦基准可以理解为各预设对焦点和各马达位置之间的理想对应关系。比如可以通过双摄系统各模组的机械参数以及对焦算法等计算出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构建对焦基准;也可以是通过实际执行过程中,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计算出实际的曲线后依照设定规则调整后得到。

具体地,根据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预设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可以是根据所述预设对焦点以及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对焦曲线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对焦曲线;将所述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进行拟合,以获取对焦基准。或者,根据所述预设对焦点以及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对焦曲线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对焦曲线,将所述第一对焦曲线或者第二对焦曲线作为对焦基准。

例如,可以确定出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中的主摄像头和副摄像头,然后以主摄像头为主,将副摄像头与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统计值拟合到主摄像头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统计值所形成的多段线上,进而可以根据各对焦点对应的修正量形成副摄像头的修正表,以保证副摄像头和主摄像头的清晰度一致。

S260、根据所述对焦基准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基于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修正量对实际马达位置进行修正。

具体地,可以通过将同一对焦点处,第一摄像头的实际马达位置与对焦基准的马达位置进行比较,确定出所述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类似地,可以通过将同一对焦点处,第而摄像头的实际马达位置与对焦基准的马达位置进行比较,确定出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

为了便于表示和查询使用,进一步地,还可以建立用于表示对焦点、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及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之间对应关系的修正表。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分别统计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位于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能够实现双摄系统图像的共同统计量协同控制双摄对焦,而且,通过根据各预设对焦点和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进而基于对焦基准确定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对实际马达位置进行修正,能够有效补偿双摄系统中双摄模组声圈马达和清晰度响应的不一致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双摄系统中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成像清晰度的一致性。

实施例三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是所述分别根据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包括:根据所述预设对焦点以及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对焦曲线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对焦曲线;将所述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进行拟合,以获取对焦基准。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根据当前公共视场的当前对比度和所述修正量确定当前马达位置,其中,所述当前公共视场为当前对焦点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根据所述当前马达位置分别基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当前对象的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本实施例的方法具体可包括:

S310、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S320、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

S330、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

S340、当所述预设对焦点为至少两个时,分别根据所述预设对焦点以及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对焦曲线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对焦曲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对焦曲线可以理解为分别以预设对焦点以及预设对焦点对应的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为横纵坐标,建立的用于表示预设对焦点对应的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随预设对焦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类似地,第二对焦曲线可以理解为分别以预设对焦点以及预设对焦点对应的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为横纵坐标,建立的用于表示预设对焦点对应的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随预设对焦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其中,第一对焦曲线与第二对焦曲线可以用光滑连续的曲线表示,也可以用多段线表示。

S350、将所述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进行拟合,以获取对焦基准。

示例性地,对焦基准可以是与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变化趋势相同,且在同一对焦点对焦基准所对应的马达位置的取值介于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的马达位置的取值之间的直线或者多线段构成的折线。对焦基准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中各直线或线段的斜率得到。在实际操作中,将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进行拟合可以采用现有的拟合方法确定相关的拟合参数,如最小二乘法等,在此不做限定。

S360、根据所述对焦基准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基于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修正量对实际马达位置进行修正。

S370、根据当前公共视场的当前对比度和所述修正量确定当前马达位置。

在本操作中,可以首先根据当前公共视场的对比度确定当前初始马达位置,然后根据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对所确定的当前初始马达位置进行修正,以确定当前马达位置。其中,所述当前公共视场为当前对焦点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当前公共视场的对比度确定当前初始马达位置的过程与S130、S240以及S340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技术方案既保证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清晰度的一致性,同时根据对焦点与修正量的对应关系修正马达位置,提升了马达的收敛速度。

S380、根据所述当前马达位置分别基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当前对象的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

在本操作中,获取图像的过程与S110、S210和S310类似,区别在于根据上述步骤中确定的修正量调整第一摄像头的马达位置,基于第一摄像头获取当前对象的第三图像,同时调整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基于第二摄像头获取当前对象的第四图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马达位置与对焦点相对应,基于该当前马达位置获取的当前对象的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的当前实际清晰值理论上应当一致,这也就在执行过程中保证了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的清晰度的一致性。

S390、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双摄系统最终图像的清晰度,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具体包括: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的所述当前马达位置的第一对焦点,以及第二摄像头的所述当前马达位置对应的第二对焦点;判断所述第一对焦点与所述第二对焦点是否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若是,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若否,将所述第一对焦点和/或所述第二对焦点修正后,对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示例性地,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可以用于表示第三图像的当前实际对焦点(即对焦位置)以及第四图像的当前实际对焦点(即对焦位置)之间的容差。进一步地,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可以为一个具体的位置差值,也可以是容差比例,如百分比、千分比等,随当前实际对焦点的变化而变化。

示例性地,将所述第一对焦点和/或所述第二对焦点修正具体可以是通过调整其中一个摄像头的当前马达位置,以使该摄像头的图像的对焦点向另一个摄像头的对焦点靠近,直至两个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在预设的位置容差范围内。当然也可以同时调整两个摄像头的马达位置,以使两个摄像头的对焦点即对焦位置靠近,直至两个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在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可以达到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通过当前公共视场的当前对比度和修正量确定当前马达位置,并基于当前马达位置分别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以更好地保证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的当前实际清晰度满足清晰度一致性的要求,不仅在执行过程中修正马达位置保证清晰度一致性,且进一步地通过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对修正结果进行了校验,更好地保证了用于融合的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的清晰度的一致性,有效提升了融合后的最终图像的成像效果。

实施例四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适用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方法的实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1、双摄对焦参数标定:

在本实例中,标定的对焦参数可以为对焦点和马达位置。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根据位置关系分别用左摄和右摄表示。选用分辨率测试卡ISO12233Chart标定,保障双摄马达位置和对焦位的置一致性。

示例性地,在有效拍摄距离10cm至150cm之间选取各对焦点,例如可选取20cm、40cm、60cm、80cm和100cm共计5个对焦点,然后自动或者手动触发自动对焦算法,完成对焦并分别记录左摄和右摄对应的马达位置;然后,可以将两组数据马达位置统计值进行拟合到同一组多段线上,并记录下左右摄相对于该拟合线段的修正量,进而可以根据各修正量形成左摄和右摄各自的修正表。例如,可以确定出左摄和右摄中的主摄像头和副摄像头,然后以主摄像头为主,将副摄像头与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统计值拟合到主摄像头对焦点对应的马达位置统计值所形成的多段线上,进而可以根据各对焦点对应的修正量形成副摄像头的修正表,以使得副摄像头和主摄像头的清晰度一致。

2、对比度统计区域修正:

根据有效摄像距离d内的各场景下的实际物距(即实际拍摄距离),确定双摄当前场景下的公共视场大小及起始位置等参数,具体算法可参见S220。进而,将第一摄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对比度统计区域设置为公共视场,即在实际的对比度统计过程中,仅统计位于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对比度。

3、独立自动对焦算法开始:

采用和单摄相同的自动对焦算法,区别在于亮度统计区域为公共视场区域,分别跟踪收敛得到左摄和右摄的马达位置。

4、左右摄对焦参数修正:

具体地,根据步骤3计算出来的左摄和右摄的马达位置,以及步骤1所形成的修正表进行查表修正。

5、马达位置交叉校验及对焦位置修正:

在本实例中,可以确定出左摄和右摄中的主摄像头和副摄像头,然后以左摄为主摄像头为例,以主摄像头为参考限定偏差。具体地,根据步骤4获得的修正后的马达位置得到左摄对焦位置Position Left和右摄对焦位置Position Right;根据应用设定的主副摄选择配置主副摄,即可以表示为:Position Main=Position Left;Position Slave=Position Right。

进一步地,可以设定位置容差范围Position Tolerance作为可接受的对焦位置差异,防止左右摄或者说主副摄的对焦位置差异过大。

示例性地,当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相等时,不用进行调整,当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不同时,则可以将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向靠近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调整,具体地:

当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大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时,可以根据公式Position Slave'=MIN(Position Slave,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得到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进一步地,若通过上述公式得到Position Slave'=Position Slave,则表示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的差异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即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为可接受的对焦位置差异,此时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不用调整;若通过上述公式得到Position Slave'=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则表示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的差异未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即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过大,此时需要将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调整为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

当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大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时,可以根据公式Position Slave'=MAX(Position Slave,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得到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进一步地,若通过上述公式得到Position Slave'=Position Slave,则表示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的差异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即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为可接受的对焦位置差异,此时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不用调整;若通过上述公式得到Position Slave'=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则表示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的差异未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即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与主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过大,此时需要将副摄像头的对焦位置调整为Position Main-Position Tolerance。

即:当第一对焦点和第二对焦点差异过大时,即当判断所述第一对焦点与所述第二对焦点未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时,则根据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对第一对焦点和/或所述第二对焦点进行修正,直至所述第一对焦点与所述第二对焦点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

本操作的优势在于,当双摄系统由于其他因素干扰,使得根据修正表对马达位置修正后的当前马达位置所确定的当前对焦点差距过大时,确定两个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是否在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若在则执行下一步骤6;若否,则调整摄像头的马达位置,以通过强制修正第一对焦点和/或第二对焦点,使得两个摄像头的对焦位置差异在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最终保证图像融合后的清晰度一致。

6、下次对焦触发:

经上述步骤将当前左摄和右摄分别对应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调整后,可根据现有的图像融合方法进行图像融合,并输出最终图像。而后,双摄的左摄和右摄分别进入下个调整周期的调整,该调整过程与单摄自动对焦流程的调整过程相同,直至下次对焦触发,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仅用于区分其后面所修饰的名词“摄像头”、“图像”以及“对比度”等,并非对该名词的限定。

实施例五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可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方式实现,并一般可独立的配置在用户终端内实现本实施例的方法。如图5所示,所述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具体包括:图像获取模块510、对比度统计模块520和马达位置确定模块530。

其中,图像获取模块510,用于分别基于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目标对象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对比度统计模块520,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分别统计所述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中位于所述公共视场的像素区域的第一对比度和第二对比度;马达位置确定模块530,用于在预设对焦点处调整马达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对比度和所述第二对比度确定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对比度统计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当前场景下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间距、有效摄像距离以及视场角,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还包括:对焦基准确定模块540和马达位置修正模块550。

其中,对焦基准确定模块540,用于当所述预设对焦点为至少两个时,分别根据各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对焦基准;马达位置修正模块550,用于根据所述对焦基准分别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马达位置的修正量,以基于所述预设对焦点和所述修正量对实际马达位置进行修正。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对焦基准确定模块具体可用于:

根据所述预设对焦点以及所述预设对焦点对应的所述马达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摄像头的第一对焦曲线和所述第二摄像头的第二对焦曲线;

将所述第一对焦曲线和第二对焦曲线进行拟合,以获取对焦基准。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还可以包括:当前马达位置确定模块560、当前图像获取模块570和最终图像获取模块580。

其中,当前马达位置确定模块560,用于根据当前公共视场的当前对比度和所述修正量确定当前马达位置,其中,所述当前公共视场为当前对焦点处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的公共视场;当前图像获取模块570,用于根据所述当前马达位置分别基于所述第一摄像头和第二摄像头获取当前对象的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最终图像获取模块580,用于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在上述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最终图像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摄像头的所述当前马达位置的第一对焦点,以及第二摄像头的所述当前马达位置对应的第二对焦点;

判断所述第一对焦点与所述第二对焦点是否处于预设位置容差范围内;

若是,将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若否,将所述第一对焦点和/或所述第二对焦点修正后,对所述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融合,以获取最终图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配置有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双摄像头系统的自动对焦参数的标定装置。典型地,所述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及数码照相机等设备。

上述装置和终端可执行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具备执行上述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未在本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技术细节,可参见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