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92309阅读:6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终端设备,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甚至很多儿童也成为了终端设备的使用者。但是,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丰富,某些游戏或者应用工具并不适合儿童获知和使用,这就给终端设备儿童使用者的监护人带来了一些烦恼。例如,现在手机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制力,经常会因为玩手机游戏而忘记学习作业的事情,长期的接触手机对眼睛也不影响,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如何禁止这些不适合儿童的游戏和应用工具被安装到儿童使用的终端上,如何控制儿童在一定范围内和时间限定下来使用这些游戏和应用工具,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在终端设备本机上设置管理权限的方法来实现禁止安装某些应用或者控制某些应用的使用范围或时间,如通过禁止安装或者开启游戏程序,或者通过账号管理来控制运行这些游戏或者应用工具。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实现方案,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不便:对该终端设备应用的监控,只能在本机上操作,儿童的父母必须在儿童的身边才可以操作监控;相应的,如已经在本机上进行了监控设置,当需要接触监控时,儿童的父母必须通过本机操作进行设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孩子使用第一设备终端通过云平台发送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父母通过第二终端设备对该请求指令作出相应的处理指令,或者在云平台中预设相应的预处理指示,直接通过由云平台对请求指令作出判断处理,既实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终端使用监控,同时也简化和便捷了监控管理。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触发的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并通过云平台将其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上;

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所述应用程序通过所述云平台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指示并执行;

若否,则所述云平台对所述应用程序发出禁止运行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指示包括允许运行指令、禁止运行指令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允许运行指令包括运行时长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之前还包括;

云平台判断所述请求指令是否符合预设事件,若是,则云平台直接将预设事件的预设指令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使其执行所述预设指令,并将所述请求指令和所述预设指令储存到云平台中;

若否,则云平台将所述请求指令发送到第二终端设备进行处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所述应用程序通过所述云平台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指示并执行包括以下步骤:

若是,则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相应处理指示并将其发送至云平台;

云平台对所述处理指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后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设备,并将分析处理后数据储存到云平台中;

第一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接收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的处理指示并执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所述应用程序通过所述云平台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指示并执行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运行时长是否达到运行时长指令的预设时常,若否,则继续运行,

若是,则第一终端设备自动发出应用程序禁止运行的提示指令;

用户可再次通过云平台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通过第二终端设备触发信息查询指令,并将其发送到云平台,所述信息查询指令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上各程序应用运行时常统计、应用程序运行时间、运行次数;

云平台根据所述信息查询指令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合成相应数据包,将其发送至第二设备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包括获取用户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触发的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并通过云平台将其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上;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所述应用程序通过所述云平台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指示并执行;若否,则所述云平台对所述应用程序发出禁止运行指令;相对于现有技术,可通过云平台控制儿童使用的终端设备,对其游戏或者应用工具的安装及使用进行控制,将会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便利,增加终端设备的易用性,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参考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1获取用户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触发的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并通过云平台将其发送至第二终端设备上;

s12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所述应用程序通过所述云平台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处理指示并执行;

s13若否,则所述云平台对所述应用程序发出禁止运行指令。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指示包括允许运行指令、禁止运行指令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允许运行指令包括运行时长指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s12步骤之前还包括;

云平台判断所述请求指令是否符合预设事件,若是,则云平台直接将预设事件的预设指令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使其执行所述预设指令,并将所述请求指令和所述预设指令储存到云平台中;

若否,则云平台将所述请求指令发送到第二终端设备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2具体步骤包括:

s121若是,则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相应处理指示并将其发送至云平台;

s122云平台对所述处理指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后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设备,并将分析处理后数据储存到云平台中;

s123第一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接收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的处理指示并执行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步骤s12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应用程序运行时长是否达到运行时长指令的预设时常,若否,则继续运行,

若是,则第一终端设备自动发出应用程序禁止运行的提示指令;

用户可再次通过云平台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步骤:

s14用户通过第二终端设备触发信息查询指令,并将其发送到云平台,所述信息查询指令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上各程序应用运行时常统计、应用程序运行时间、运行次数;

s15云平台根据所述信息查询指令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合成相应数据包,将其发送至第二设备终端。

实施例2

一种基于云平台的网络监控方法,参考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221获取用户在第一终端设备上触发的应用程序运行请求指令,并发送至云平台;

s222云平台判断所述请求指令是否符合预设事件,若是,则执行步骤s223,若否则执行步骤s224;

s223云平台直接将预设事件的预设指令发送至第一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使其执行所述预设指令,并将所述请求指令和所述预设指令储存到云平台中;

s224云平台将所述请求指令发送到第二终端设备,执行步骤s225;

s225判断第二终端设备是否在预设时间内对所述请求指令作出处理指示,若是,则执行步骤s226,若否则执行步骤s231;其中,所述处理指示包括允许运行指令、禁止运行指令中的任意一个,所述允许运行指令包括运行时长指令;

s226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相应处理指示并将其发送至云平台;

s227云平台对所述处理指示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后将其发送到第一终端设备,并将分析处理后数据储存到云平台中;

s228第一终端设备上的应用程序接收并执行第二终端设备作出的处理指示,之后执行步骤s229;

s229判断所述应用程序运行时长是否达到运行时长指令的预设时常,若是则执行步骤s230,若否,执行步骤s228;

s230第一终端设备自动发出应用程序禁止运行的提示指令,用户可再次执行步骤s221;

s231所述云平台对所述应用程序发出禁止运行指令,结束。

本实施例还包括:

s232用户通过第二终端设备触发信息查询指令,并将其发送到云平台,所述信息查询指令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上各程序应用运行时常统计、应用程序运行时间、运行次数;

s233云平台根据所述信息查询指令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合成相应数据包,将其发送至第二设备终端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