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1370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
技术领域
,特别是指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由于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ofdm)技术,小区内干扰一般较小,但由于采用同频组网技术,小区间干扰成为lte系统中的主要干扰,导致小区边缘性能较差。为了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满足小区边缘频谱效率的要求,长期演进升级(longtermevolution-advanced,lte-a)系统中引入了协作多点传输(coordinatedmulti-pointsreception,comp)技术。协作多点传输(comp)技术通过多个相邻的基站或节点协作,同时为一个小区边缘用户提供服务,以降低小区边缘用户受到邻小区的同频干扰,提高小区边缘用户的服务质量。其中下行协作多点传输(comp)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联合传输(jointtransmission,jt)和协作调度/协作波束赋形(coordinatedscheduling/beamforming,cs/cb)。对于联合传输(jt),服务小区和协作小区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同时向同一个小区边缘用户发送相同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pdsch)数据,由于消除了邻小区的同频干扰以及下行信号的叠加,从而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下行性能;对于协作调度(cs),服务小区向小区边缘用户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数据,协作小区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不发送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数据,从而消除邻小区的同频干扰,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下行性能;对于协作波束赋形(cb),服务小区和协作小区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分别向各自的用户发送下行数据,但服务小区用户和协作小区用户的赋形波束需要错开,从而减小相互之间的干扰,进而提升小区边缘用户的下行性能。在下行协作多点传输(comp)技术中,联合传输(jt)和协作调度(cs)虽然可以有效减小边缘用户受到邻小区内用户的同频干扰,但是需要额外占用协作小区内的时频资源,当协作小区负载较大时,联合传输(jt)和协作调度(cs)会降低协作小区的平均吞吐量,此外联合传输(jt)需要基站或节点间互相交换大量的数据信息,增加x2接口的时延和回程容量,影响系统性能的提升。而对于协作波束赋形(cb),虽然对小区平均吞吐量无明显影响,但是在时变的无线信道环境和小区负载较大时,由于需要调整协作用户波束赋形向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的性能。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某一种下行协作多点传输(comp)方式(联合传输(jt)、协作调度(cs)或协作波束赋形(cb)),不能动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而且在时变的无线信道环境和小区负载较大时,系统难以发挥良好的性能。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只采用某一种下行协作多点传输方式在小区负载较大的情况下,系统性能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包括: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其中,所述宽带信干燥比为用户接收到服务发射点的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干扰发射点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和的比值;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功率包括:用户接收到的基站的功率及用户接收到的无线远端的功率与功率偏移量之和;所述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包括:若用户接收到的基站最大功率大于用户接收到的无线远端最大功率与功率偏移量之和,则用户接入基站;否则,用户接入无线远端。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包括:当用户接入基站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基站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当用户接入无线远端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无线远端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进一步地,在当用户接入基站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基站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二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进一步地,在当用户接入无线远端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无线远端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三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四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进一步地,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包括三个扇区,每个扇区的覆盖范围内放置若干个无线远端;所述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包括:三个扇区及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构成协作集,其中,所述扇区包括:不同基站中的扇区。进一步地,所述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包括:协作用户通知协作集中的基站需要对其进行多点协作,则基站与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对所述协作用户进行联合传输;在联合传输时,计算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其中,用户k为基站i覆盖范围内的协作用户;根据观测得到的有效信道信息计算波束赋形矩阵,并将波束赋形矩阵索引反馈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进一步地,所述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表示为:其中,表示用户k观测到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hk,i表示基站i到用户k的信道,hk,ij表示协作集中基站i内的无线远端ij到用户k的信道,n是协作集中无线远端的个数。进一步地,所述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包括: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基于最大信号泄露噪声比准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进一步地,所述最佳波束赋形矩阵表示为:其中,表示基站i覆盖范围内用户k的最佳波束赋形矩阵,最佳波束赋形矩阵是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pk,i表示用户k接收到来自协作集中基站i及其覆盖范围内无线远端的功率,表示协作集内除基站i以外的所有发射点到用户k的信道的集合,σ2表示白噪声功率,表示矩阵的转置,m为发射点的发射天线数目,i表示单位矩阵,表示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表示矩阵的转置。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上述方案中,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其中,所述宽带信干燥比为用户接收到服务发射点的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干扰发射点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和的比值;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这样,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在负载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小区扩展技术,使得无线远端可以为基站分担一部分负载,使更多的协作用户得到服务;且针对协作用户,采用联合传输和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小小区间干扰,从而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和小区平均频谱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的流程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协作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对比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小区平均频谱效率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针对现有所存在的只采用某一种下行协作多点传输方式在小区负载较大的情况下,系统性能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包括:s101,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唯一标识符)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s102,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其中,所述宽带信干燥比为用户接收到服务发射点的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干扰发射点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和的比值;s103,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其中,所述宽带信干燥比为用户接收到服务发射点的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干扰发射点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和的比值;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这样,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在负载较多的情况下,采用小区范围扩展技术,使得无线远端可以为基站分担一部分负载,使更多的协作用户得到服务;且针对协作用户,采用联合传输和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小小区间干扰,从而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和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部署的网络环境中随机生成用户,用户移动管理部分完成对用户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的管理。本实施例中,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其中,所述接收功率指发射功率经过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天线增益后的功率。本实施例中,在计算无线远端到用户的接收功率时,需要人工添加功率偏移量,目的是为了扩大无线远端的覆盖范围,在基站负载过多的情况下,无线远端的覆盖范围扩展有利于分担基站负载,从而达到负载均衡的效果,实际接收功率并不包含偏移量,功率偏移量只包含在接入选择部分,不参与宽带信干燥比等后续部分计算。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功率包括:用户接收到的基站的功率及用户接收到的无线远端的功率与功率偏移量之和。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包括:若用户接收到的基站的最大功率pe大于用户接收到的无线远端的最大功率与功率偏移量之和ph,则用户接入基站;否则,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在前述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和非协作用户包括:当用户接入基站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基站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当用户接入无线远端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无线远端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本实施例中,宽带信干燥比表征用户距离服务发射点相对于干扰发射点的远近程度,其值为用户接收到服务发射点的功率与用户接收到的干扰发射点的功率与噪声功率的和的比值,服务发射点和干扰发射点既可能是基站,也可能是无线远端。本实施例中,在根据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初步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和协作用户后,还需根据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判定用户是否需要多点协作,即:用户是否是最终的协作用户或非协作用户。在前述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在当用户接入基站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基站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一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二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sinr)大于第一门限值(例如:△e),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第一门限值(△e),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本实施例中,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第二门限值(例如,1.2△e,其中,此处的1.2△e是为了避免用户不停的在多点协作状态与非多点协作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第二门限值(1.2△e),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在前述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在当用户接入无线远端时,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预设的无线远端门限值,则标记用户为协作用户,否则,标记用户为非协作用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三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预设的第四门限值,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否则,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非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第三门限值(例如,△h),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第三门限值(△h),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本实施例中,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协作用户,且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大于第四门限值(例如,1.2△h),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的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第四门限值(1.2△h),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其中,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最终的协作用户。在前述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包括:三个扇区,每个扇区的覆盖范围内放置若干个无线远端;所述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包括:三个扇区及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构成协作集,其中,所述扇区包括:不同基站中的扇区。本实施例中,在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小区id的异构网下行场景中,可以采用规则六边形表示基站的覆盖范围,圆形代表无线远端的覆盖范围。每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划分为三个扇区,每个扇区的覆盖范围内放置若干个(例如,两个)无线远端,如图3所示,协作集中包括基站1、2、3;以基站1为例,基站1包括3个扇区(1、2、3),扇区1包括无线远端(11、12),扇区2包括无线远端(21、22),扇区3包括无线远端(31、32)。在前述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地,所述将基站和无线远端划分为协作集,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协作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方法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包括:协作用户通知协作集中的基站需要对其进行多点协作,则基站与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对所述协作用户进行联合传输;在联合传输时,计算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其中,用户k为基站i覆盖范围内的协作用户;根据观测得到的有效信道信息计算波束赋形矩阵,并将波束赋形矩阵索引反馈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本实施例中提出的联合传输是指:在协作集中,基站与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进行联合传输;具体的:若用户k为基站i覆盖范围内的协作用户,则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为:式(1)中,表示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hk,i表示基站i到用户k的信道,hk,ij表示协作集中基站i内的无线远端ij到用户k的信道,n是协作集中无线远端的个数。本实施例中,用户k观测到的协作集中其他基站的有效信道信息可以按同样的方法计算,则得到用户k的接收信号为:式(2)中,yk,i表示基站i中的用户k的接收信号,mk,i表示基站i中的用户k的接收矩阵,表示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表示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l的有效信道信息,wk,i表示基站i到用户k的波束赋形矩阵,wul,l表示基站l到用户ul的波束赋形矩阵,表示基站m到用户um的波束赋形矩阵,xk,i表示基站i发送给用户k的发射信号,表示基站l发送给用户ul的发射信号,表示基站m发送给用户um的发射信号,ul表示l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um表示m基站覆盖范围内的用户,hk,m表示基站m到用户k的信道,nk,i表示用户k接收到的白噪声,m为发射点的发射天线数目;式(2)中,第一项表征用户k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第二项表征用户k接收到的协作集中的干扰信号,第三项表征用户k接收到的协作集外的干扰信号,最后一项表示用户k接收到的噪声。本实施例中提出的协作波束赋形是指:协作集中各基站协作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以减小协作集中的干扰,即公式(2)中的第二项,从而减小协作用户所受的干扰,提升频谱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基于最大信号泄露噪声比准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不考虑接收矩阵,基站i覆盖范围内的用户k的信号泄露噪声比为:公式(3)中,ul表示基站l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表示用户ul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f表示一个矩阵的弗罗伯尼范数,得到最佳波束赋形矩阵:其中,表示基站i覆盖范围内用户k的最佳波束赋形矩阵,最佳波束赋形矩阵是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pk,i表示用户k接收到来自协作集中基站i及其覆盖范围内无线远端的功率,表示协作集内除基站i以外的所有发射点到用户k的信道的集合,σ2表示白噪声功率,表示矩阵的转置,m为发射点的发射天线数目,i表示单位矩阵,表示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i的有效信道信息,表示矩阵的转置。本实施例中,基于最大信号泄露噪声比准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能够更好的抑制小区间干扰,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和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本实施例中,接收矩阵mk,i采用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mmse),根据均方误差的定义,最小化均方误差得到接收矩阵mk,i为:本实施例中,根据用户的类型确定发射点是否采用多点协作方法。若用户的类型为协作用户,则协作用户通知基站需要对其进行多点协作,基站通知协作集中其覆盖范围内的两个无线远端对协作用户进行联合传输,协作用户根据观测得到的有效信道信息计算波束赋形矩阵,并将波束赋形矩阵索引反馈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本实施例中,若用户的类型为非协作用户,则基站或无线远端单独服务该用户。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及其效果,现结合实施例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该异构网下行场景描述的是基站与无线远端拥有不同id的下行场景,其仿真参数如表1所示。在此实施例中,以图1中扇区1、6、8及其覆盖范围内的无线远端构成协作集为例进行说明。表1参数描述设定值中心频率2ghz信道带宽20mhz小区部署7个基站,21个扇区,42个无线远端基站发射功率46dbm无线远端发射功率30dbm基站天线类型3d天线无线远端天线类型全向天线天线配置4tx/基站或无线远端,4rx/用户基站路径损耗模型128.1+37.6lgd无线远端路径损耗模型140.7+36.7lgd阴影衰落模型均值为0,标准差为8的对数正态阴影衰信道模型itu-rpedestrian-b噪声功率密度-174dbm/hz接收算法最小均方误差(mmse)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设置场景、网络拓扑等参数后,在部署的网络环境中随机生成用户,计算发射功率经过路径损耗/大尺度衰落、阴影衰落、天线增益后的功率,用户移动管理部分完成对用户的移动速度、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的管理。在每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内,其实现步骤包括:步骤a、在用户接入模块,用户根据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步骤b、在协作用户判决模块,根据宽带信干燥比将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的用户划分为协作用户(compue)和非协作用户;步骤c、在协作集中,采用联合传输与波束赋形相结合的多点协作传输(comp)方法为协作用户(compue)提供覆盖。本实施例中,若用户为非协作用户,则基站或无线远端单独服务该用户。若用户为协作用户,请求进行多点协作,则基站或无线远端接收用户的请求/反馈,基站和无线远端联合发送数据,具体的:若用户k为基站1中的协作用户,则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1的有效信道信息为:相应地,用户k观测到的基站2、基站3的有效信道可以按同样的方法计算,则用户k的接收信号为协作波束赋形是指协作集中各基站协作选择波束赋形矩阵以减小协作集中的干扰,即公式(7)中的第二项,从而减小协作用户所受的干扰,提升吞吐量。本实施例中,采用基于最大信号泄露噪声比(slnr)准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不考虑接收矩阵,用户k的信号泄露噪声比为式(8)中,incp={1,6,8},i=1,波束赋形矩阵是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m为发射点的发射天线数目。接收矩阵采用最小均方误差均衡器(mmse),最小化均方误差得到接收矩阵为对应于上述方法,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装置,包括:用户接入模块、协作用户判决模块和协作模块;其中,所述用户接入模块,用于根据用户接收功率选择接入基站或无线远端,若用户接收到基站的功率大于接收到无线远端的功率,用户接入基站,反之接入无线远端。其中,用户接收到无线远端的功率额外添加一个偏移值用于覆盖范围扩展,在基站负载过多的情况下,无线远端范围扩展有利于分担基站负载,达到负载均衡的效果。所述协作用户判决模块,用于根据用户宽带信干燥比判定用户是否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非协作用户,且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门限值△e,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门限值△e,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基站并为协作用户,且宽带信干燥比大于1.2△e(此处的1.2△e是为了避免用户不停的在多点协作状态与非多点协作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1.2△e,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非协作用户,且宽带信干燥比大于门限值△h,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门限值△h,则用户需要多点协作;若用户接入无线远端并为协作用户,且宽带信干燥比大于1.2△h,则用户不需要多点协作,若宽带信干燥比小于等于1.2△h,则用户继续需要多点协作。需要多点协作的用户即为协作用户。所述协作模块,用于根据用户的类型来确定发射点是否采用多点协作方法。协作用户通知基站需要对其进行多点协作,基站通知其覆盖范围内的两个无线远端对协作用户进行联合传输,协作用户根据测量的有效信道信息计算波束赋形矩阵,并将协作集中波束赋形矩阵索引反馈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集中的各基站协作选择最佳波束赋形矩阵为所述协作用户提供覆盖。最后,用户计算在本次传输时间间隔内的信道质量信息(包括:用户吞吐量),并将信道质量信息反馈给基站。在设定的仿真时间内,记录仿真结果,具体的:对每个传输时间间隔内的频谱效率加和取平均,得到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和小区平均频谱效率。由图5、图6可以看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实现异构网下行协作多点传输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小区边缘用户频谱效率和小区平均频谱效率。本实施例中,在tti次数达到预设的阈值后,计算系统级仿真性能指标(包括:吞吐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