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733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使用者越来越多,手机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接打电话和发短信。但长时间使用手机,多数手机都会出现机体发热,甚至烫手,有的手机还会因为长时间使用而出现电池爆炸等情况。手机长时间使用机体发热,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而且对手机内部元件损伤巨大。现有的手机背面盖散热效果不明显,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一种散热性能优异的背面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有效提高手机的散热性能,进而提高智能手机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主板、电池以及背面盖,所述背面盖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所述导热硅胶层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100‐300微米。

作为优选,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100‐500微米。

作为优选,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

作为优选,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0.5‐1.5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

作为优选,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过氧化叔丁基硅烷以及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5‐2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5‐20微米。

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背面盖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保护手机免受损坏的同时,增加了散热效果,及时有效的将手机产生热量散发,增加手机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同时导热硅胶层具有良好的缓冲以及抗震性能,有效避免手机磕碰时电池损坏,氮化硅粉末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绝缘性能,而金属铜颗粒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散热性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粘结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背面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作为优选,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100‐300微米,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100‐500微米,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0.5‐1.5毫米,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过氧化叔丁基硅烷以及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5‐2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5‐20微米。

实施例1:

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其中,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1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300微米,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200微米,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0.5毫米,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5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5微米。

实施例2:

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其中,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2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200微米,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300微米,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1毫米,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1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10微米。

实施例3:

一种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所述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包括手机显示屏1、主板2、电池3以及背面盖4,所述背面盖4包括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导热硅胶层41、无纺布层42、pet树脂层43、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44、吸热材料层45、镁铝合金结构化层46以及铜散热板47,所述导热硅胶层41由下列组份按所述重量份制成:

其中,所述导热硅胶层的厚度为300微米,所述无纺布的厚度为140微米,所述pet树脂层的厚度为500微米,所述镁铝合金结构化层具有多个沟槽,所述吸热材料层的一部分嵌入到所述沟槽中,所述铜散热板的厚度为1.5毫米,所述导热硅胶层、无纺布层、pet树脂层、导热多壁碳纳米管层、吸热材料层、镁铝合金结构化层以及铜散热板之间通过环氧树脂粘合剂粘结,所述的硅烷偶联剂为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所述的抑制剂为胺类抑制剂;所述的金属铜颗粒为粒径20微米的金属铜颗粒颗粒,所述氮化硅粉末的粒径为20微米。

本发明的具有散热背面盖的智能手机的背面盖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保护手机免受损坏的同时,增加了散热效果,及时有效的将手机产生热量散发,增加手机使用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同时导热硅胶层具有良好的缓冲以及抗震性能,有效避免手机磕碰时电池损坏,氮化硅粉末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绝缘性能,而金属铜颗粒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散热性能,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添加提高了导热硅胶层的粘结性能。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