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声组件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910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声组件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户越来越青睐轻薄化的移动终端设计,电声组件作为移动终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声组件的厚度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动圈式的电声组件将泄漏孔都设计在电声组件的底部,电声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发声腔与后音腔,发声腔的厚度、后音腔的厚度及发声腔与后音腔的连接方式都直接影响着电声组件的厚度。

现有技术中,电声组件具有独立的盒体结构以形成音腔,电声组件组装在设有驱动电路的电路板上,电路板的厚度增大了电声组件整体在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导致电声组件的厚度尺寸大,不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声组件及移动终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声组件的厚度尺寸大,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声组件,包括:

电路板;

扬声器单体,包括内框架、驱动件及振膜,所述内框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振膜的周缘固定连接于所述内框架上,所述内框架、所述电路板及所述振膜之间形成发声腔,所述驱动件收容于所述发声腔内,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振膜振动以发声。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声组件还包括外框架,所述外框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外框架、所述内框架及所述电路板之间形成后音腔,所述后音腔位于所述扬声器单体的周侧,所述内框架上设有泄漏孔,所述泄漏孔使得所述后音腔与所述发声腔连通。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或所述内框架上,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于所述振膜,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相对所述第一驱动件振动,以带动所述振膜振动发声。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驱动件为磁体,所述第二驱动件为线圈,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固定于所述内框架上,所述第二磁体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驱动件位于所述第一磁体与所述第二磁体之间,所述第二驱动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二驱动件振动。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内框架上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泄漏孔错开。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泄漏孔包括第一泄漏孔与第二泄漏孔,所述第一泄漏孔位于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内框架的垂直投影与所述振膜之间,所述第二泄漏孔位于所述第一磁体在所述内框架的垂直投影与所述电路板之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振膜在周缘和几何中心之间设有褶皱,所述褶皱沿所述振膜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驱动件固定连接至所述褶皱。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声组件还包括吸声颗粒,所述吸声颗粒填充于所述后音腔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声组件还包括筛网,所述筛网设于所述后音腔内,所述筛网固定于所述内框架上,且所述筛网覆盖所述泄漏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声组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电路板与内框架、振膜之间形成发声腔,电路板一方面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发生,一方面自身作为形成发声腔结构的一部分,电路板省去了围成发声腔的盖板等结构,减小了电声组件的整体厚度,且不影响电声组件发声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明显变形方式。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声组件的扬声器单体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声组件的后音腔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声组件的部分放大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声组件的扬声器单体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声组件的后音腔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声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0和扬声器单体20。具体的,电路板10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0也可以为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电路板10上设有驱动电路,该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20发声。

具体到图2,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20包括内框架22、驱动件及振膜24,内框架22固定于电路板10上,振膜24的周缘固定连接于内框架22上,内框架22、电路板10及振膜24之间形成发声腔1000,驱动件收容于发声腔1000内,驱动件用于驱动振膜24振动以发声。具体的,内框架22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10上,内框架22具有一定的强度,内框架22可以是塑胶件,也可以是金属件。内框架22在电路板10的垂直投影环绕形成一个封闭的图形,也可以理解为,内框架22环绕形成中空的筒体,筒体的一端固定连接电路板10,另一端固定连接振膜24,换言之,筒体(内框架22)的两端开口分别被电路板10和振膜24封上,从而在筒体中空的内部形成发声腔1000。驱动件收容于发声腔1000内,电路板10上的驱动电路可以控制驱动件运动,从而致使振膜24振动,即发出声音,振膜24振动引起振膜24周围的空气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外传播。进一步的,根据电路板10的驱动电路改变振膜24振动的频率、振幅等因素,使扬声器单体20发出不同的声音。

电路板10与内框架22、振膜24之间形成发声腔1000,电路板10一方面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20发生,一方面自身作为形成发声腔1000结构的一部分,电路板10省去了围成发声腔1000的盖板等结构,减小了电声组件100的整体厚度,且不影响电声组件100发声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具体到图3,本实施例中,电声组件100还包括外框架32,外框架32固定于电路板10上,外框架32、内框架22及电路板10之间形成后音腔2000,后音腔2000位于扬声器单体20的周侧,内框架22上设有泄漏孔40,泄漏孔40使得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连通。具体的,外框架32包括与电路板10相对设置的顶板322,及连接于顶板322与电路板10之间的侧板324,振膜24抵顶于顶板322,侧板324至内框架22的距离大于电路板10至顶板322的距离,从而使后音腔2000形成于扬声器单体20的侧边,减小电声组件100的厚度尺寸,利于移动终端200的轻薄化设计。

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单体20用于振动发出声波,从而形成声音,扬声器单体20的振动引起发声腔1000内的空气或气体的振动,扬声器单体20置于外框架32中,扬声器单体20与盒体外框架32之间形成后音腔2000,后音腔2000内填充吸声颗粒74,泄漏孔40使得后音腔2000与扬声器单体20内部的发声腔1000连通,筛网50设于后音腔2000内,以阻止吸声颗粒74进入泄漏孔40,筛网50在扬声器单体20上的垂直投影覆盖泄漏孔40,筛网50的尺寸大于泄漏孔40的尺寸。泄漏孔40连通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扬声器单体20工作时,发声腔1000内的气体被振动而压缩或拉伸;压缩气体时,气体通过泄漏孔40从发声腔1000进入后音腔2000,并引起后音腔2000内的吸声颗粒74振动,吸声颗粒74之间的摩擦消耗声波的能量,改变气体的振动效果,改变声波的特性;拉伸气体时,气体通过泄漏孔40从后音腔2000进入发声腔1000,并影响振膜24向外传播的声波的特性,从而优化电声组件100发出的声音的音质效果。

请参阅图1和图2,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件262与第二驱动件264,第一驱动件262固定于电路板10或内框架22上,第二驱动件264固定于振膜24,第二驱动件264用于相对第一驱动件262振动,以带动振膜24振动发声。具体的,第一驱动件262与第二驱动将在电路板10上的驱动电路的驱动下相对运动,第一驱动件262通过焊接或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于电路板10或内框架22上,第二驱动件264通过焊接或紧固件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振膜24,第一驱动件262相对第二驱动件264运动时,振膜24相对电路板10及内框架22振动,即振膜24发声。电路板10与内框架22固定连接,电路板10自身形成扬声器单体20的一部分,不仅用于电性驱动,还节省了扬声器单体20的结构整体厚度。

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262为磁体,第二驱动件264为线圈,第一驱动件262包括第一磁体262a与第二磁体262b,第一磁体262a固定于内框架22上,第二磁体262b固定于电路板10上,第二驱动件264位于第一磁体262a与第二磁体262b之间,第二驱动件264电连接至电路板10,电路板10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二驱动件264振动。具体的,第一磁体262a和第二磁体262b为永磁体,第一磁体262a与第二磁体262b之间形成稳定的、磁场方向不变的磁场,线圈位于第一磁体262a与第二磁体262b之间形成的磁场中,当电路板10的驱动电路向线圈输出变化的电流信号时,线圈内变化的电流使线圈在磁场中收到力的作用,从而使线圈带动振膜24一同振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62a固定于内框架22上,第二磁体262b位于第一磁体262a的内侧,第一磁体262a和第二磁体262b之间存在间距,以放置线圈。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磁体262a和第二磁体262b也可以为电磁体,即第一磁体262a和第二磁体262b的磁力大小根据流经第一磁体262a和第二磁体262b的电流大小二变化,从而通过改变第一磁体262a与第二磁体262b的磁场方向及大小使线圈或振膜24相对第一驱动件262振动。

请参阅图1和图2,一种实施方式中,振膜24在周缘和几何中心之间设有褶皱72。褶皱72沿振膜24的周向延伸。褶皱72减小振膜24的张力,从而使得振膜24在靠近几何中心的区域更容易产生形变振动。褶皱72固定连接第二驱动件264,方便第二驱动件264带动振膜24产生形变。振膜24的材质可以是纸质、纤维材质、金属材质、羊毛材质、蚕丝材质等。

请参阅图1和图3,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62a在内框架22上的垂直投影与泄漏孔40错开。一种实施方式中,泄漏孔40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方形孔等。泄漏孔40开设于内框架22上,换言之,连通泄漏孔40前后的空间不占用电声组件100厚度尺寸,且仍然能够使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连通,第一磁体262a固定在内框架22上且与泄漏孔40错开,不遮挡气体的流动路径,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电声组件100还包括吸声颗粒74,吸声颗粒74填充于后音腔2000内。电声组件100还包括筛网50,筛网50设于后音腔2000内,筛网50固定于内框架22上,且筛网50覆盖泄漏孔40。一种实施方式中,筛网50为纱布。内框架22包括面对后音腔2000的外壁面220,纱布可以是遮盖泄漏孔40在外壁面220的开口。通过筛网50遮盖泄漏孔40,避免吸声颗粒74进入发声腔1000,避免影响扬声器单体20发声。筛网50遮盖泄漏孔40,使得吸声颗粒74可以完全填充于后音腔2000内,而不需要先对吸声颗粒74进行封装后再放置于后音腔2000内,既提升了电声组件100的音质,又减少了电声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4,一种实施方式中,泄漏孔40内设有支承杆400,筛网50贴合支承杆400,支承杆400用于加固筛网50与外壁面220的连接。具体的,支承杆400辅助撑平筛网50,支承杆400与吸声颗粒74分别位于筛网50的相对的两侧,吸声颗粒74由于自身重力或产品摇晃产生对筛网50的挤压力,若挤压力过大会导致筛网50从外壁面220脱落,支承杆400从筛网50背离吸声颗粒74的一侧向筛网50提供支撑力,避免筛网50形变而脱落,降低了产品的维护周期,降低了产品的维护成本。一种实施方式中,支承杆400的数量为两个,且交叉设置。

电路板10与内框架22、振膜24之间形成发声腔1000,电路板10一方面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20发生,一方面自身作为形成发声腔1000结构的一部分,电路板10省去了围成发声腔1000的盖板等结构,减小了电声组件100的整体厚度,且不影响电声组件100发声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及图7,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声组件100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泄漏孔40包括第一泄漏孔42与第二泄漏孔44,第一泄漏孔42位于第一磁体262a在内框架22的垂直投影与振膜24之间,第二泄漏孔44位于第一磁体262a在内框架22的垂直投影与电路板10之间。两个泄漏孔可以增大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之间的气体交换速率,从而提升音质效果,进一步的,第一泄漏孔42与第二泄漏孔44的配合使用可以从发声腔1000的不同位置连通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相较于仅从一个位置连通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更有利于发声腔1000与后音腔2000的气体交换。

具体到图7,第一磁体262a包括面对振膜24的第一侧壁2622,第一泄漏孔42的内壁与第一侧壁2622平齐,从而最大化第一泄漏孔42的尺寸,第一泄漏孔42位于振膜24与第一磁体262a在内框架22的垂直投影之间,在不影响内框架22的强度的前提下,增大第一泄漏孔42的尺寸有利于增大单位时间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量,即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速率,从而加强后音腔2000对电声组件100的音质提升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262a还包括面对电路板10的第二侧壁2624,第二泄漏孔44的内壁与第二侧壁2624平齐,从而最大化第二泄漏孔44的尺寸,第二泄漏孔44位于第一磁体262a与电路板10之间,在不影响内框架22的强度的前提下,增大第二泄漏孔44的尺寸有利于增大单位时间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量,即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速率,从而加强后音腔2000对电声组件100的音质提升效果。

进一步的,电路板10包括面对振膜24的第一表面101,第二泄漏孔44的内壁与第一表面101平齐,从而最大化第二泄漏孔44的尺寸,第二泄漏孔44位于第一驱动件262与电路板10之间,在不影响内框架22的强度的前提下,增大第二泄漏孔44的尺寸有利于增大单位时间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量,即气体进出后音腔2000与发声腔1000的速率,从而加强后音腔2000对电声组件100的音质提升效果。

电路板10与内框架22、振膜24之间形成发声腔1000,电路板10一方面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20发生,一方面自身作为形成发声腔1000结构的一部分,电路板10省去了围成发声腔1000的盖板等结构,减小了电声组件100的整体厚度,且不影响电声组件100发声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8,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200,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声组件100。具体的,移动终端200还包括壳体92,电声组件100固定于壳体92的底端。可以理解的是,移动终端2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电路板10与内框架22、振膜24之间形成发声腔1000,电路板10一方面设有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扬声器单体20发生,一方面自身作为形成发声腔1000结构的一部分,电路板10省去了围成发声腔1000的盖板等结构,减小了电声组件100的整体厚度,且不影响电声组件100发声的效果,有利于产品的轻薄化设计,优化用户体验。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