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38633发布日期:2019-06-18 22:51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城市空气质量的调度,特别涉及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



背景技术:

在重污染时,城市空气质量指挥调度中心一般有环保、气象、交通、企业、工地、网格等不同的部门负责人利用各自的平台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然后汇报各自的情况,供专家进行会商分析,比如跨界输送还是本地源的影响,给出针对的措施建议,最后供决策人员进行决策落实。在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中,各部门单独汇报自己的情况,给专家会商提供依据。但是如果专家是外地请过来的,对当地城市的环境地形不是很了解,多维度的数据汇总时没有结合地理空间分布,会可能忽略一些信息,对最后的建议措施产生影响。因此,现有的空气质量调度系统存在诸多弊病,不能满足科学溯源、精准管控的要求。现有的产品对于环境数据存在数据比较分散,不够齐全,分析手段较为单一,平台系统不够智能,管理建议不接地气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对现有专利文献的检索,我们尚未发现对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为城市空气质量的管控提供了系统、科学、精细的指导和支持的相关报道。

为这解决现有城市空气环境数据存在数据比较分散,不够齐全,分析手段较为单一,平台系统不够智能,管理建议不接地气等缺点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对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从复杂系统科学的高度出发,融合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专家们在国内外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根本上找到防治的策略,为城市空气质量的管控提供了系统、科学、精细的指导和支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包括云中心、与云中心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传感器终端、与云中心通过有线网络连接的公开数据以及与云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的调度中心,所述云中心内置数据接入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计算服务器、数据库、缓存服务器和短信平台,数据计算服务器分别连接数据库和缓存服务器,传感器终端包括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云中心,所述公开数据包括公开环境数据和公开气象数据,公开环境数据和公开气象数据均通过有线网络连接云中心,所述云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调度中心,所述调度中心包括笔记本电脑和超高清液晶大屏幕,笔记本电脑通过hdmi线连接超高清液晶大屏幕。

优选的,所述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云中心的数据接入服务器。

优选的,所述web服务器通过有线网络连接互联网从中获取公开环境数据和公开气象数据。

优选的,所述云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调度中心的笔记本电脑。

优选的,智能调度系统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放置在不同的场地,对不同场地的城市空气进行数据采样;

第二步、空气质量数据采集完成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云中心的数据接入服务器并被接收;

第三步、数据接入服务器一方面从终端传感器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上获取公开的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和处理存储到数据库,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放在缓存服务器;

第四步、数据计算服务器定时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计算结果存储到数据库或缓存服务器,如果有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自动发送给相应的负责人;

第五步、web服务器通过web的形式把不同维度的数据融合展示在gis地图上,可视化直观的展示给用户;

第六步、用户在调度中心通过笔记本电脑访问云中心的web服务器,并把多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通过hdmi线投影到超超高清液晶大屏幕上,供专家及决策人员分析决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采集空气数据传输到云中心,云中心对采集和获取的数据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然后数据存储和通过短信平台发布,用户在调度中心通过笔记本电脑访问云中心的web服务器,并把多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通过hdmi线投影到超超高清液晶大屏幕上,供专家及决策人员分析决策,本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对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从复杂系统科学的高度出发,融合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专家们在国内外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根本上找到防治的策略,探索一套科学解决pm2.5治理过程中“排放底数不清、形成机理不明、系统治理不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方法,为城市空气质量的管控提供了系统、科学、精细的指导和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框图。

图中:1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2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3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4无线网络、5公开环境数据、6公开气象数据、7有线网络、8云中心、9数据接入服务器、10web服务器、11数据计算服务器、12数据库、13缓存服务器、14短信平台、15有线或无线网络、16调度中心、17笔记本电脑、18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9传感器终端、20公开数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种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包括云中心8、与云中心8通过无线网络4连接的传感器终端19、与云中心8通过有线网络7连接的公开数据20以及与云中心8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15连接的调度中心16,云中心8内置数据接入服务器9、web服务器10、数据计算服务器11、数据库12、缓存服务器13和短信平台14,数据计算服务器11分别连接数据库12和缓存服务器13,数据接入服务器9一方面从终端传感器19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上获取公开的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和处理存储到数据库12,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放在缓存服务器13,传感器终端19包括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1、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2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3,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1、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2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3均通过无线网络4连接云中心8的数据接入服务器9,对不同场地的城市空气进行数据采样,公开数据20包括公开环境数据5和公开气象数据6,公开环境数据5和公开气象数据6均通过有线网络7连接云中心8,云中心8中的web服务器10通过有线网络7连接互联网从中获取公开环境数据5和公开气象数据6,公开环境数据5和公开气象数据6从互联网上已经公开的数据获取,web服务器10通过web的形式把不同维度的数据融合展示在gis地图上,可视化直观的展示给用户,云中心8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15连接调度中心16,调度中心16包括笔记本电脑17和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8,笔记本电脑17通过hdmi线连接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8,云中心8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15连接调度中心16的笔记本电脑17,用户在调度中心16通过笔记本电脑17访问云中心8的web服务器10,并把多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通过hdmi线投影到超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8上,供专家及决策人员分析决策,本系统通过多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做到结合环境模型、气象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为城市的科学管控、精细管控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持。

本智能调度系统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1、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2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3放置在不同的场地,对不同场地的城市空气进行数据采样;

第二步、空气质量数据采集完成通过无线网络4传送到云中心8的数据接入服务器9并被接收;

第三步、数据接入服务器9一方面从终端传感器19获取数据,另一方面从互联网上获取公开的环境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数据解析和处理存储到数据库12,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放在缓存服务器13;

第四步、数据计算服务器11定时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把计算结果存储到数据库12或缓存服务器13,如果有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平台14自动发送给相应的负责人;

第五步、web服务器10通过web的形式把不同维度的数据环境、气象、传感器、工地、重型车等融合展示在gis地图上,可视化直观的展示给用户;

第六步、用户在调度中心16通过笔记本电脑17访问云中心8的web服务器10,并把多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通过hdmi线投影到超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8上,供专家及决策人员分析决策。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城市空气质量智能调度系统,分布式空气质量传感器1、分布式工地扬尘传感器2和分布式重型车gps终端3采集空气数据传输到云中心8,云中心8对采集和获取的数据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然后数据存储和通过短信平台14发布,用户在调度中心16通过笔记本电脑17访问云中心8的web服务器10,并把多数据融合的可视化展示结果通过hdmi线投影到超超高清液晶大屏幕18上,供专家及决策人员分析决策,本系统实现了对多维的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从复杂系统科学的高度出发,融合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专家们在国内外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从根本上找到防治的策略,探索一套科学解决pm2.5治理过程中“排放底数不清、形成机理不明、系统治理不足”这三个关键问题的方法,为城市空气质量的管控提供了系统、科学、精细的指导和支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