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及物联网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5152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是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在各个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有两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和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因为,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互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需要监控、连接的终端等各种信息,并将所述信息发送至连接平台或终端。

但是物联网终端获取到的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被伪造的数据篡改,非法用户对窃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用户的保密信息,进而导致数据传输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第一连接建立模块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创建与传感器通信的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用于采用与传感器匹配的通信媒介与传感器通信,当接收到业务通信连接指令且判断出第一通信连接正常时,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

步骤二,传感器采集到物联网数据并且发送给物联网终端,过滤模块依据预设数据过滤标识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得到有效物联网数据,加密模块对有效物联网数据采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

步骤三,发送模块将加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加密数据时,判断第一通信连接是否正常,如果第一通信连接正常,加密数据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发送至服务器,如果第一通信连接不正常,加密数据停止发送,间隔1-2分钟后,传感器重新发送物联网数据;

步骤四,服务器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传感器数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将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加密之前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设定格式的标准化物联网数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得到有效物联网数据之后,对过滤后的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加密算法采用rsa算法、dsa算法、ecc算法、des算法或者sm1算法。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判断第一连接通信正常的依据为服务器确定传感器标识并且向传感器对应的物联网终端发送验证码,接收物联网终端发送的验证信息,服务器中存储有与物联网终端唯一对应的预存密码,验证信息中包含有待验证码及输入密码,并判断待验证码与验证码是否相同且输入密码与预存密码是否相同,若判断结果均为是,判断第一连接通信正常。

所述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的物联网终端,包括过滤模块、加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和发送模块,过滤模块用于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加密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加密,无线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服务器,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二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加密数据。

所述物联网终端还包括标准化模块和压缩封装模块,标准化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压缩封装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第一通信连接、第二通信连接和加密算法的方式与服务器传输数据,而只有当第一通信连接正常时,才会将物联网数据发送至服务器,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传输;本方法还对数据进行过滤、压缩封装和标准化,过滤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压缩封装可以减少数据传输量,提高了传输效率和后续的处理效率,标准化处理能够使物联网数据统一管理,提高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中物联网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标准化模块,2-压缩封装模块,3-过滤模块,4-加密模块,5-无线通讯模块,6-第一连接建立模块,7-第二连接建立模块,8-发送模块,9-物联网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第一连接建立模块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创建与传感器通信的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用于采用与传感器匹配的通信媒介与传感器通信,当接收到业务通信连接指令且判断出第一通信连接正常时,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

步骤二,传感器采集到物联网数据并且发送给物联网终端,过滤模块依据预设数据过滤标识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得到有效物联网数据,将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设定格式的标准化物联网数据,加密模块对标准化物联网数据采用sm1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

步骤三,发送模块将加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加密数据时,判断第一通信连接是否正常,如果第一通信连接正常,加密数据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发送至服务器,如果第一通信连接不正常,加密数据停止发送,间隔1-2分钟后,传感器重新发送物联网数据;

步骤四,服务器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传感器数据。

所述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的物联网终端,包括、标准化模块、过滤模块、加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和发送模块,过滤模块用于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加密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加密,无线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服务器,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二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加密数据,标准化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实施例2

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第一连接建立模块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创建与传感器通信的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用于采用与传感器匹配的通信媒介与传感器通信,当接收到业务通信连接指令且判断出第一通信连接正常时,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

步骤二,传感器采集到物联网数据并且发送给物联网终端,过滤模块依据预设数据过滤标识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得到有效物联网数据,再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加密模块对压缩封装后的数据采用dsa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

步骤三,发送模块将加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加密数据时,判断第一通信连接是否正常,如果第一通信连接正常,加密数据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发送至服务器,如果第一通信连接不正常,加密数据停止发送,间隔1-2分钟后,传感器重新发送物联网数据;

步骤四,服务器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传感器数据。

所述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的物联网终端,包括压缩封装模块、过滤模块、加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和发送模块,过滤模块用于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加密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加密,无线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服务器,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二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加密数据,压缩封装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

实施例3

一种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第一连接建立模块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创建与传感器通信的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用于采用与传感器匹配的通信媒介与传感器通信,当接收到业务通信连接指令且判断出第一通信连接正常时,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

步骤二,传感器采集到物联网数据并且发送给物联网终端,过滤模块依据预设数据过滤标识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得到有效物联网数据,压缩封装模块对过滤后的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标准化模块将压缩封装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设定格式的标准化物联网数据,加密模块对标准化物联网数据采用d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

步骤三,发送模块将加密数据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发送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加密数据时,判断第一通信连接是否正常,判断第一连接通信正常的依据为服务器确定传感器标识并且向传感器对应的物联网终端发送验证码,接收物联网终端发送的验证信息,服务器中存储有与物联网终端唯一对应的预存密码,验证信息中包含有待验证码及输入密码,并判断待验证码与验证码是否相同且输入密码与预存密码是否相同,若判断结果均为是,判断第一连接通信正常,如果第一通信连接正常,加密数据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发送至服务器,如果第一通信连接不正常,加密数据停止发送,间隔1-2分钟后,传感器重新发送物联网数据;

步骤四,服务器对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得到传感器数据。

所述物联网数据传输方法的物联网终端,包括标准化模块、压缩封装模块、过滤模块、加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第二连接建立模块和发送模块,过滤模块用于对物联网数据进行过滤,加密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加密,无线通讯模块用于连接服务器,第一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二连接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与服务器之间的第二通信连接,发送模块用于发送加密数据,标准化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压缩封装模块用于对有效物联网数据进行压缩封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