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0629阅读:1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



背景技术:

原有的麦克风降噪方法为使用橡胶套固定麦克风后,再固定到机器人塑壳上。这个方法只能减少通过塑壳传递的噪声,对于机器人内部空气中传播的噪声,效果甚微。而机器人内部运转的电机,传动结构,还有功率不小的扬声器,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噪声源。所以,采用该方案的机器人,语音采集能力非常不理想。与人对话的时候,人必须对准麦克风很近的距离才可以,而且效果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提高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系统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了一种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麦克风3音频采集端设置在中空结构的薄壁橡胶套2内部后,固定在机器人外壳前端,麦克风3的接线穿过后盖板4;后盖板4通过螺钉6固定在机器人外壳1的背部,机器人外壳1的内隔板7与后盖板4、薄壁橡胶套2形成隔音空间。

将机器人外壳1需要安装麦克风的位置做成一个半封闭结构,再用后盖板4将其封闭起来,进而形成隔音空间;并用吸声棉垫片5填充缝隙,最大程度减低外界噪声的干扰。

隔音空间能够有效隔绝来自机器内部的噪声,消除机器人外壳1震动产生的噪声。特别是隔音空间配合吸声棉垫片5的特殊结构,几乎能够完全吸收机器内部的噪声。薄壁橡胶套能够有效阻隔内部通过外壳传递的噪声,并且能够缓冲、衰减机器人外壳传导的震动,进而最大程度降低噪声对麦克风的干扰。

内隔板7与机器人外壳1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内隔板7与机器人外壳1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能够防止材料变形出现漏音等问题。

薄壁橡胶套2通过“工”字形卡槽8固定在机器人外壳1上。

本实用新型用一个后盖板4将麦克风封闭在一个独立的腔室,相当于给麦克风营造了一个隔音室,即隔音空间。本实用新型在原有降噪处理的方法上,增加了一个隔声的空间,进而阻隔机器人内部噪声的干扰。

同时,本实用新型在腔室内部,粘贴了一层吸声棉,进一步吸收噪声的能量。并且,为了提高橡胶套的降噪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薄壁橡胶套通过“工”字形结构,卡在机器人外壳上,避免了橡胶套接触胶水变硬的问题,最大程度保持橡胶套的降噪效果。

相对于麦克风而言,除了外界需要采集语音的环境,本实用新型将其余的噪声均予以有效地隔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爆炸图;

图4为薄壁橡胶套和麦克风位置关系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符号说明:

1机器人外壳、2薄壁橡胶套、3麦克风、4后盖板、5吸声棉垫片、6螺钉、7内隔板、8卡槽。

实施例1

为了提高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系统的能力,本实施例具体提供了一种机器人麦克风降噪结构,麦克风3音频采集端设置在中空结构的薄壁橡胶套2内部后,固定在机器人外壳前端,麦克风3的接线穿过后盖板4;后盖板4通过螺钉6固定在机器人外壳1的背部,机器人外壳1的内隔板7与后盖板4、薄壁橡胶套2形成隔音空间。

将机器人外壳1需要安装麦克风的位置做成一个半封闭结构,再用后盖板4将其封闭起来,进而形成隔音空间;并用吸声棉垫片5填充缝隙,最大程度减低外界噪声的干扰。

隔音空间能够有效隔绝来自机器内部的噪声,消除机器人外壳1震动产生的噪声。特别是隔音空间配合吸声棉垫片5的特殊结构,几乎能够完全吸收机器内部的噪声。薄壁橡胶套能够有效阻隔内部通过外壳传递的噪声,并且能够缓冲、衰减机器人外壳传导的震动,进而最大程度降低噪声对麦克风的干扰。

内隔板7与机器人外壳1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

内隔板7与机器人外壳1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能够防止材料变形出现漏音等问题。

薄壁橡胶套2通过“工”字形卡槽8固定在机器人外壳1上。

本实施例用一个后盖板4将麦克风封闭在一个独立的腔室,相当于给麦克风营造了一个隔音室,即隔音空间。本实施例在原有降噪处理的方法上,增加了一个隔声的空间,进而阻隔机器人内部噪声的干扰。

同时,本实施例在腔室内部,粘贴了一层吸声棉,进一步吸收噪声的能量。并且,为了提高橡胶套的降噪效果,本实施例的薄壁橡胶套通过“工”字形结构,卡在机器人外壳上,避免了橡胶套接触胶水变硬的问题,最大程度保持橡胶套的降噪效果。

相对于麦克风而言,除了外界需要采集语音的环境,本实施例将其余的噪声均予以有效地隔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隔音室7与机器人外壳1为分体式结构,其余实施方案以及预期效果与实施例1相同。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本文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