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终端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981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终端的保护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终端的保护壳。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移动终端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虽然便携式终端的屏幕和尺寸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一方面,现有的便携式终端大部分依然不能与电脑相比,在某些使用场景时可能需要更大的屏幕,而此时便携式终端较小的屏幕将导致较差的用户体验,例如:观看视频,显示多任务窗口、以及分屏显示多个应用程序等场景。而另一方面,便携式终端大部分时间又需要随身携带,需要小尺寸,而小尺寸的便携式终端只能配备小尺寸的屏幕。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便携式终端无法很好的解决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的保护壳,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包括:保护壳本体、以及与所述保护壳本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显示屏;所述保护壳本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均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用于固定所述终端;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面盖合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第一显示屏为柔性显示屏;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共同组成的平面上;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屏的至少部分处于弯曲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柔性显示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第三部分处于弯曲状态,所述第一部分盖合在所述第二部分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柔性显示屏为一体化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保护壳本体上设置有数据连接接口,所述数据连接接口将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终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数据连接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靠近所述第二本体的侧边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数据连接接口,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三原色输入RGB接口以及移动通信行业显示串行接口MIPI DSI。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第一显示屏设置有标识匹配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屏与所述终端连接时,与所述终端之间进行标识匹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保护壳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面上的第二显示屏。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保护壳中,所述第一显示屏和/或所述第二显示屏中包括触摸屏组件,所述触摸屏组件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的保护壳,在将终端的保护壳与终端配套使用时,可将终端中的显示数据发送到第一显示屏中进行显示,以满足某些需要使用大屏幕的应用场景的需要,而且在携带终端时,可将保护壳本体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盖合,以减小终端的保护壳的体积,使得终端的保护壳的体积与终端的体积相当,以满足终端便于携带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保护壳的第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保护壳的第一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中第一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护壳与终端配套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保护壳与终端配套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保护壳中数据连接接口的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终端的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保护壳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中包括的终端本体均以手机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终端本体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它可穿戴智能设备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保护壳100,包括:保护壳本体102、以及与保护壳本体102可拆卸连接的第一显示屏104;保护壳本体10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本体1022和第二本体1024,第一本体1022和第二本体1024均具有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用于固定终端;当第一本体1022与第二本体1024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面盖合在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上;第一显示屏104设置在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和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上。

值得说明的是,图1中示出了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和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而且第一显示屏104设置在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和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上。如图2所示,图2中示出了保护壳本体102中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和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面,其中,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用于固定终端,且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面可盖合在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上。

为了避免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显示屏104被折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第一显示屏104为柔性显示屏,当第一本体1022与第二本体1024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显示屏104设置在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与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共同组成的平面上(如图1中所示的情况);当第一本体1022与第二本体1024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显示屏104的至少部分处于弯曲状态。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柔性显示屏为一体化结构,且柔性显示屏(也即第一显示屏104)包括第一部分1041、第二部分1042和第三部分1043,当第一本体1022与第二本体1024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三部分1043处于弯曲状态,第一部分1041盖合在第二部分1042上。其中,第三部分1043是指柔性显示屏中位于第一部分1041和第二部分1042之间的部分。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保护壳100,在保护壳本体102的第一本体1022中固定有终端110,此时,保护壳本体102的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面可盖合到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上,以对终端110进行保护,同时使得终端便于携带;第一本体1022和第二本体1024也可以处于展开状态,以将终端110中的显示数据发送到第一显示屏104中进行显示,满足某些大屏幕应用场景的需求。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终端110时,为了便于手持终端1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保护壳本体102中的第二本体1024也可以折叠到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也即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可以折叠到与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相贴合,如图5所示,此种情况下,第一本体1022的第一面中固定有终端110,而第二本体1024的第二面折叠到与第一本体1022的第二面相贴合,因此,图5中示出的情况下,第二本体1024被第一本体1022和终端110所遮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为了将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连接,如图6所示,保护壳本体102上还设置有数据连接接口106,数据连接接口106用于将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连接。

较为优选地,为了更加方便地将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连接,数据连接接口106设置在第一本体1022靠近第二本体1024的侧边上(如图6中所示)。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数据连接接口106也可以设置在保护壳本体102上的其它位置,并不限定于图6中示出的位置。

其中,数据连接接口106,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PI)、三原色输入(Red Green Blue,RGB)接口以及移动通信行业显示串行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Display Serial Interface,MIPI DSI)。

较为优选地,在通过数据连接接口将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连接时,为了确定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是否匹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第一显示屏104中设置有标识匹配模块,该标识匹配模块用于在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连接时,与终端之间进行标识匹配。

进一步地,第一显示屏104中的标识匹配模块可以在确定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匹配成功时,显示接收到的终端发送的显示数据,以及在确定第一显示屏104与终端匹配失败时,不显示接收到的终端发送的显示数据或者不建立与终端之间的数据连接。

为了进一步增加终端的显示面积,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保护壳10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本体1024的第一面上的第二显示屏108。其中,第二显示屏108中也可以显示终端发送的显示数据。

较为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为了便于对终端的控制,第一显示屏104和/或第二显示屏108中包括触摸屏组件,触摸屏组件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控操作。其中,触摸屏组件包括以下任意一种:电阻触摸屏组件以及电容触摸屏组件。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壳100中,第一显示屏104和第二显示屏108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而且第一显示屏104和/或第二显示屏108中包括的触摸屏组件,可以以on-cell或者in-cell的方式设置在显示屏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保护壳,在将终端的保护壳与终端配套使用时,可将终端中的显示数据发送到第一显示屏中进行显示,以满足某些需要使用大屏幕的应用场景的需要,而且在携带终端时,可将保护壳本体中的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盖合,以减小终端的保护壳的体积,使得终端的保护壳的体积与终端的体积相当,以满足终端便于携带的需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