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3094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地址自动编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越来越智能化的背景下,如果一个机房,或者一台机柜里面安装了多台同型号设备,并且管理人员需要对每个设备进行地址编码或者远程控制。传统的赋址方式效率比较低下,需要在设备上设计地址码,或者在调试的过程中由电脑一台一台去写入。既延长了调试人员的调试时间,还可能会出现有人为烧录错误的情况。

在现代工业互联网+的背景下,所有设备都需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远程控制,如果需要对每一台设备单独进行控制,系统必须赋予它唯一的地址码,目前市面上有些产品是依托于TCP/IP协议,为每个设备赋予一个IP地址。但是对于基于单片机设计的设备,很难设计出支持TCP/IP的软件来支持,因此除了需要一个总的IP地址(类似于总控制装置)外,其他设备也需要一个地址码,而这个地址码完全可以由设备自动赋址的方式来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可以完全解决以上问题,大大节省调试人员的时间和降低人工设置地址错误率,也可以解决TCP/IP协议无法为单片机设备赋址的难题。

为了达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所述的单片机系统包括多台单片机设备,单片机设备之间依次通过总线串联,所述的每个单片机设备设有A、B两个四芯接口,四芯接口包括一个I/O端口,两个I2C通讯接口和一个接地端口,单片机设备之间通过4芯电缆依次串联。

优选地,所述的4芯电缆包括I2C通信线、共地线、检测线。

优选地,按照8位二进制地址码计算,在同一总线上接入256个设备。

优选地,所有需要赋址设备必须在同一空间,以4芯电缆手拉手串联。

优选地,所述的基于单片机的设备采用型号相同的设备。

优选地,单片机系统中,始端的单片机设备连接一个解码设备,所述的解码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连接网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提高设备赋址的效率,降低设备赋址的错误率,

2、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用解码设备向所有已经连接的设备发送指令,提高了工作效率。

3、当系统内有一个设备出现问题或者无法通信时,系统可以检测出并由解码设备记录,降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单片机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单片机系统的自动赋址系统,所述的单片机系统包括多台单片机设备,单片机设备之间依次通过总线串联。

如图2所示,所述的单片机设备,两两之间必须用4芯电缆连接,其中1芯用作状态检测线,与之相连接的为I/O检测口;1芯用作两台设备共地线,与之相连接的为GND接口;另外2芯用作I2C通信线,与之相连接的是I2C_SCL接口和I2C_SDA接口,通过I/O检测口来检测电平的高低,从而让基于单片机的设备决定时候进入赋址程序,检测到的为低电平,则进行自动赋址程序;反之则不进行自动赋址程序。通过I2C通信线来访问总线上的设备,从而来确定自己的地址。所述的设备连接方式为1号设备的接口A的检测线、共地线、I2C通信线分别与2号设备的接口B的检测线、共地线、I2C通信线连接,并依次连接下去,直到最后连接到解码器。单片机设备之间通过4芯导线依次串联,所述的4芯电缆是由深圳市金丰盛电子有限公司的型号为IDC-4P的4芯导线,所述的单片机设备是由爱特梅尔生产的ATMEGA8的8位机。解码设备采用的是由浙江西谷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WG01型解码终端设备。

所述的自动赋址过程是从最末端设备开始,例如第一个设备赋址为1,连接1号设备的下一个设备则为2号设备,以此类推,最后一个设备地址为N。

所述的赋址过程是一个传递的过程,不能跳跃,必须从第一个开始直到总线上设备全部赋完。按照8位二进制地址码计算,本方法在同一总线上最多可接入256个设备,所有的设备将被赋予唯一的通信地址,且所有需要赋址设备必须采用型号相同的设备在同一空间,以4芯电缆手拉手串联。在每次重新上电后会重新赋址,不会对上次所获取的地址产生记忆。

加入的解码设备可与网络或是WiFi连接,对已经赋址的设备进行远程操控,记录设备所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减少了售后维修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