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压制开关机冲击声功能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9156发布日期:2018-07-13 20:02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频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具有压制开关机冲击声功能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音频功率放大器U1,开机和关机时,电路都有一段不稳压工作的过程,这个不稳压的过程,会对喇叭生产“嘭嘭”声。为了防止开关机时对喇叭产生的冲击声,一般采用两种办法:

办法一:取变压器交流绕组的电信号,检测交流电信号,若无交流电,则在主电源滤波电容电压跌落之前,立即执行关机;开机时则利于这个交流电信号延时后为开机信号,以实现抑制开关机冲击声音。

办法二:功放接喇叭之前,先经过继电器,开机时,先待功放稳压后,继电器才闭合;开机时,检测到主电源电压或其它副电源电压跌落时,立即使继电器断开,来防止开机冲击声。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虽然对于抑制该冲击声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却由于需要铺设较为复杂的电路,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压制开关机冲击声功能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通过简单的元件即可解决音频功率放大器U1开关机冲击声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压制开关机冲击声功能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把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功放模块,用于把直流电放大后传输至喇叭;

抑制模块,用于在电流稳定以后,把转换模块输出的直流电传输至功放模块;

所述抑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二极管D1、单向击穿二极管D2、电阻R2和开关管Q1,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于所述转换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功放模块,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电阻R2 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C1为电解电容,所述电容C1的正极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转换模块为桥式整流电路,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市电,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

进一步的,所述功放模块包括放大器U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3设置于所述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以及输出端之间,所述电阻R4设置于所述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所述电阻R5设置于所述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和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6设置在所述放大器U1 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之间;所述放大器U1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扬声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阻R5与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7,所述电阻R6与所述集电极Q1的发射极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8。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R8均为金属电阻,所述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均为MOS管电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抑制模块的设置,用于在接收到转换模块输出的直流电以后,对直流电进行延时,待直流电稳定以后再导通把直流电传输至功放模块,从而避免了直流电刚转换好以后的不稳定带来的冲击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换模块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抑制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功放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压制开关机冲击声功能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包括

转换模块,用于把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功放模块,用于把直流电放大后传输至喇叭;

抑制模块,用于在电流稳定以后,把直流电传输至功放模块;

所述转换模块连接于所述抑制模块,所述抑制模块连接于所述功放模块;

所述抑制模块包括电阻R1、电容C1、二极管D1、单向击穿二极管D2、电阻R2和开关管Q1,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于所述转换模块,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于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于所述开关管Q1的基极,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连接于所述功放模块,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电阻R1与所述二极管D1并联,所述电容C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单向击穿二极管D2的阳极,所述电阻R2 的另一端接地。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的冲击源均来自前级电路 (即本实用新型中的转换模块),而非功放模块。前级电路工作未稳定时,功放模块处于放大工作状态,就会将前级电路由于工作未稳定的电压噪声放大,最终导致喇叭的一个冲击声。所以解决冲击声的要点在于,当前级电路未稳定时,功放级电路必须处于关闭状态。前级电路工作不稳定的问题,皆缘于前级电路的电源未达到前级电路要求的最低电压值。

当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通电时,由转换模块把市电转换为直流电,然后传输至二极管D1和电阻R1,此时直流电传输至二极管D1的阴极,因此二极管D1截止,电流只能从电阻R1流过,然后流向电容 C1,使得电容C1充电导致电流延时;电容C1因充电而导致电压逐渐升高,当该电压高至超过单向击穿二极管D2时,把单向击穿二极管D2击穿,电流经单向击穿二极管D2流向电阻R2,并在电阻R2 上产生电压降,当电阻R2上的电压降≥0.7V时,即开关管Q1的基极导通,开关管Q1的集电极使功放模块导通,此时功放模块所连接的喇叭不会发出冲击声。

当切断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时,换转模块和功放模块同时失电,但由于转换模块的电容值少于功放模块的电容值,因此转换模块掉电速度远高于功放模块。当转换模块掉电时,电容C1通过二极管D1迅速向转转模块放电,因此当电容C1的电压跌至单向击穿二极管D2 时,单向击穿二极管D2将截止,因此开关管Q1不会导通,这是就会立即把功放模块关机,此时虽然转换模块的电源电压在往下降,但是转换模块的电源电压仍能让转换模块正常工作,这样就不会造成由于转换模块工作不稳定而造成冲击声出现。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抑制模块,用以在通电时延迟至电流稳定以后导通功放模块,以及在断电以后通过电容C1放电使得功放模块在开关管Q1断电前保持稳定电流,从而消除了因电流未稳定就导通功放模块而导致的喇叭冲击声,从而消除了噪音污染。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容C1为电解电容,所述电容C1的正极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所述电容C1的负极接地。电解电容具有容量大的特点,能够保证在通电时延时足够长直至直流电稳定,以及保证在断电时放出足够大的电流以维持电流稳定,确保冲击声不会出现。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开关管Q1为NPN三极管,用以配合转换模块使用,在本实用新型通电以后才会导通。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换模块为桥式整流电路,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市电,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抑制模块。桥式整流电路是最常见的整流电路,便于安装,让本实用新型更加简单就能够安装。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功放模块包括放大器U1、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所述电阻R3设置于所述放大器U1的正相输入端以及输出端之间,所述电阻R4设置于所述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所述电阻R5设置于所述放大器 U1的正相输入端和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所述电阻R6设置在所述放大器U1的反向输入护短和所述开关管Q1的发射极之间;所述放大器U1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扬声器。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电阻R5与所述开关管Q1的集电极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7,所述电阻R6与所述集电极Q1的发射极之间还设置有电阻R8;电阻R3和电阻R4电阻值为300K,电阻R5、电阻R6、电阻R7和电阻R8的电阻值均为10K。

相比于传统的功放模块,本实用新型的功放模块设置有电阻R5 和电阻R6,用于降低由于音频放大芯片中电阻发生偏差引起的功放电路的放大倍数的过大变化:由放大器U1的计算原理可知,音源输出的音频信号经该功放电路的放大倍数为R3/(R5+R7)或 R4/(R6+R8),在理想状态下,即,若功放模块的各电阻均没有偏差,则本发明功放电路的理想放大倍数为300/(10+10)=15,与现有技术中的理想放大倍数相同,从而保证了放大的增益倍数。而由于电阻 R3、R4、R5、R6均为功放模块内的电阻,一般情况下,电阻R3、 R4的电阻变化相同,而当电阻R3、R4具有一定幅度的偏差时,电阻R5、R6同样会具有相同幅度的偏差。即电阻R1、R2、R5、R6阻值的变化相同。而由目前的公知技术可知,电阻R1偏差幅度在80% -120%之间变化,同样电阻R5的偏差幅度在80%-120%之间变化,从而该实际的放大倍数在300*0.8/(10*0.8+10)=13.33到 300*1.2/(10*1.2+10)=16.36之间变化,从而本实用新型中功放模块的放大倍数的变化幅度远小于现有技术中12倍到18倍的变化幅度,因此本实用新型输出的音频更加稳定,不会因倍数过大损坏喇叭或者因倍数过小音箱输出声音的增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阻R7和所述电阻R8均为金属电阻,所述电阻R3、电阻R4、电阻R5和电阻R6均为MOS管电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