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838发布日期:2018-07-04 08:41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的手机支架多用于使用者在固定位置下支撑手机以实现便于简单放置或观看视频的用途。而在一些特定使用环境下,如在路上行走需要根据手机导航辨别方向时或处于不便于手持手机而又没有固定台面以利用现有手机支架将手机放置在便于使用的距离和位置时,使用者就需要一种可穿戴式的手机支架解决手机的使用问题。此外,目前大多数人,如上班族、青少年在玩手机时候由于长期处于低头的状态,很容易引起颈椎问题,且目前根据临床资料显示,发病人群也日趋年轻化,因此开发一款使用时能够避免使用者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的装置也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占用双手使用手机,同时避免现有不良手机使用习惯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

为此,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包括胸前固定板、折叠臂、手机固定装置和两条背带;其中,两条背带分别可调节的固定在胸前固定板的两侧侧边上;折叠臂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短杆、两根第二短杆、两根第三短杆和两根第四短杆,以及一个U形支架,位于同侧的第一短杆、第二短杆、第三短杆、第四短杆和U 形支架的其中一个端部依次通过圆盘阻尼转轴活动连接,且用于连接第一短杆与第二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能够使第一短杆与第二短杆之间的最大打开角度为89~90°,用于连接第二短杆与第三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用于连接第三短杆与第四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以及用于连接第四短杆与U形支架的圆盘阻尼转轴分别能够使其所连接的两个短杆之间的最大打开角度为170~180°;折叠臂通过固定在胸前固定板的正面板上的两根第一短杆和固定在手机固定装置的背面板上的U 形支架分别与胸前固定板和手机固定装置连接为一体。

进一步地,位于同侧的第二短杆、第三短杆、第四短杆和U形支架的端部分别通过圆盘阻尼转轴活动固定在位于第一短杆、第二短杆、第三短杆和第四短杆的内侧,使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短杆、两根第二短杆、两根第三短杆、两根第四短杆和U形支架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进一步地,用于连接第一短杆和第二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的轴心至第二短杆另一端端部的间距为77mm;用于连接第一短杆和第二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与用于连接第二短杆和第三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之间的轴心距为92mm;用于连接第二短杆和第三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与用于连接第三短杆和第四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之间的轴心距为92mm;用于连接第三短杆和第四短杆的圆盘阻尼转轴与用于连接第四短杆和U形支架的圆盘阻尼转轴之间的轴心距为92mm;用于连接第四短杆和U形支架的圆盘阻尼转轴的轴心至U形支架弧形端的间距为84mm。

进一步地,手机固定装置为手机固定夹或手机固定吸盘;手机固定夹或手机固定吸盘通过旋转扣固定在U形支架的弧形端中部。

进一步地,每条背带的一端通过背带固定扣固定在胸前固定板一侧侧边的顶角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设置于固定在胸前固定板的同侧侧边上的背带松紧调节扣上。

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无需占用使用者双手即可实现使用手机的的目的,同时其结构设计符合人体工体学,保证使用者的双眼、颈部与手机屏幕保持合理的健康的使用距离,避免眼镜疾病和颈椎疾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的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使用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在完成第一步折叠收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在完成第二步折叠收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2(d)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在完成第三步折叠收起状态的侧视图;

图2(e)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在折叠状态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的一侧的折叠臂完全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使用者穿戴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时的侧视图;

图4(b)为使用者穿戴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

如图1所示,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包括胸前固定板1、折叠臂4、手机固定装置6和两条背带8;其中,胸前固定板1和折叠臂4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背带8采用尼龙材料制成;

胸前固定板1为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一块长度为200mm、宽度为120mm、厚度为2mm薄板,该薄板中心部分挖空以尽可能的减少其自身的重量,使手机支架更为轻便可携带;

两条背带8分别可调节的固定在胸前固定板1的两侧侧边上;具体地,每条背带8为一条长度为600mm、宽度为50mm的尼龙背带,其一端通过背带固定扣3固定在胸前固定板1的正面板的一侧侧边的顶角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设置于固定在胸前固定板1的同侧侧边上的背带松紧调节扣2上;背带松紧调节扣2 可以采用具有与现有市售的双肩包或单肩包的背带长度调节扣相同的结构,使背带能够利用背带松紧调节扣2实现使用背带长短的调节,防止使用过程中因过松而从使用者的肩膀上脱落;

如图3所示,折叠臂4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短杆401、两根第二短杆402、两根第三短杆403和两根第四短杆404,以及一个U形支架405,位于同侧的第一短杆401、第二短杆402、第三短杆403、第四短杆404和U形支架405的其中一个端部依次通过圆盘阻尼转轴5活动连接;折叠臂4通过固定在胸前固定板1的正面板上的两根第一短杆401和固定在手机固定支架6的背面板上的U形支架405分别与胸前固定板1和手机固定支架6连接为一体;

具体地,第一短杆401、第二短杆402、第三短杆403、第四短杆404和U 形支架405均采用宽度为8mm、厚度为2mm的铝合金短杆制成;在长度上,用于连接第一短杆401和第二短杆402的圆盘阻尼转轴5的轴心至第二短杆402另一端端部的间距为77mm;用于连接第一短杆401和第二短杆402的圆盘阻尼转轴5与用于连接第二短杆402和第三短杆403的圆盘阻尼转轴5之间的轴心距为 92mm;用于连接第二短杆402和第三短杆403的圆盘阻尼转轴5与用于连接第三短杆403和第四短杆404的圆盘阻尼转轴5之间的轴心距为92mm;用于连接第三短杆403和第四短杆404的圆盘阻尼转轴5与用于连接第四短杆404和U形支架405的圆盘阻尼转轴5之间的轴心距为92mm;用于连接第四短杆404和U 形支架405的圆盘阻尼转轴5的轴心至U形支架405弧形端的间距为84mm;

此外,为保证折叠臂4能够进行翻转折叠收纳且不会在收纳过程中压坏手机,且能够使折叠后的体积尽量减小,如图3所示,第二短杆402、第三短杆403、第四短杆404和第五短杆405分别通过圆盘阻尼转轴5活动固定在第一短杆401、第二短杆402、第三短杆403和第四短杆404的同侧,使两个折叠臂4之间的间距依次减小;

由于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在设计时,对折叠臂4完全展开状态下,折叠臂4的弯曲角度,手机固定装置6至使用者的距离均作出了严格的设定,使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符合人体工体学的要求,因此对应地,用于连接第一短杆401 与第二短杆402的圆盘阻尼转轴5能够使第一短杆401与第二短杆402之间的最大打开角度为89~90°,用于连接第二短杆402与第三短杆403的圆盘阻尼转轴5、用于连接第三短杆403与第四短杆404的圆盘阻尼转轴5以及用于连接第四短杆 404与U形支架405的圆盘阻尼转轴5分别能够使其所连接的两个短杆之间的最大打开角度为170~180°;通过该多个展开角度的限定,使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符合人体工体学的要求,使用者在观看设置在手机固定装置6上的手机屏幕时,颈椎处于竖直状态,无需要向下弯曲,只需要实现向下偏移,具体地,使用者双眼与手机屏幕的距离保持在30cm左右,视线至手机屏幕的上边沿与水平方向所成角度,以及视线至手机屏幕的下边沿与水平方向所成角度在15~40°的范围内,即完全处于人眼感到舒适的视觉角度范围内,符合人体工体学的要求。

手机固定支架6采用能够利用弹簧开合并夹持在手机侧壁上的手机固定夹,其为市售产品;手机固定夹通过设置在U形支架405背面的旋转扣7固定在U 形支架405的弧形端中部,使手机相对于U形支架405居中设置;具体地,旋转扣7包括方便手动转动的圆形旋钮和固定在圆形旋钮一侧中心处的金属连接杆, U形支架405弧形端中部开设有与金属连接杆尺寸相适应的通孔,使金属连接杆插装在U形支架405的通孔内,该连接杆的另一端端部固定在手机固定夹的背侧中心处,实现将手机固定夹与U形支架405连接固定,同时还能够在使用时通过手动转动圆形旋钮带动手机固定夹转动,使手机根据观看需要采用横向设置的方式或竖向设置方式的固定在手机固定支架6上。

该可穿戴式便携手机支架的使用方法:使用时,如图4(b)所示,通过将两条背带8套在肩部将该手机支架穿戴在肩部,调节背带8的长度,使胸前固定板1的背面完全与胸部贴合;然后,如图4(a)所示,将折叠臂4依次完全展开,并将手机设置在手机固定装置6上即可;当使用完毕后或临时需要对其进行收纳时,拿下手机或仍然将手机设置在手机固定装置6上,按照图2(a)~图2(e) 所示,对折叠臂4依次进行折叠,使该支架恢复成原有的扁平形状,即可收纳回书包中或背在胸前。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