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1552发布日期:2018-06-23 01:37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



背景技术:

耳机包括有线耳机和无线耳机。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无线耳机己经受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无线耳机不仅使用方便,可以使用户免受耳机线的牵绊,自在地以各种方式轻松通话,并且无线耳机的辐射低,而且没有传输夹角的限制。随着无线耳机技术的发展,目前市面上的无线耳机的种类越来越多,无线耳机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无线耳机通常包括耳塞,耳塞中设有微型扬声器和电池等组件。无线耳机不能够从电子设备上取电,需由设置在耳机内的电池供电以保证正常使用,因此,用户需要在电池电量耗尽时对无线耳机进行充电,目前的无线耳机通常采用USB接口或Pogo pin触点等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进行充电,采用此种有线充电方式用户需要将充电装置的充电线接口精准地插入耳机的充电接口,操作复杂,尤其在黑暗中,用户很难清楚地看到接口的位置,无法快速地将无线耳机的充电线口与外部充电装置连接,此外,长期在耳机上进行充电插拔,也容易造成耳机充电接口接触不良、易损坏的问题。耳塞中通常还设有磁铁,两个耳塞中的磁铁用于霍尔或对吸功能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耳塞内磁铁磁吸力会减弱,影响磁铁功能的实现。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以简化无线耳机充电操作、磁铁磁吸力的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简化无线耳机充电操作,对无线耳机内的磁铁进行充磁,提高磁铁的磁吸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包括无线耳机和充电充磁装置;

所述无线耳机中设有磁铁、第一线圈以及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的第一电池;

所述充电充磁装置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线圈、电磁组件、电能模块以及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电能模块输入的电能并分别传输至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电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的电磁感应对所述第一电池充电,同时通过电磁组件产生磁场对所述磁铁进行充磁。

优选地,所述电磁组件为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磁环线圈。

优选地,所述电能模块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第二电池。

优选地,所述电能模块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可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控制外部电源对第二电池充电和向第二线圈输入电能。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转换电路,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能模块传输的电能转换得到正弦交流电并传输至所述第二线圈。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二转换电路,所述第二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能模块传输的电能转换得到脉冲电流或直流电流并传输至所述电磁组件。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为PCBA板。

优选地,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二线圈的上方设有充电区域。

优选地,所述充电充磁装置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设备传输的指令信息并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充电充磁装置开启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充电充磁装置上进一步设有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按键模块中按键被按动的状态控制充电充磁装置开启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在无线耳机和充电充磁装置中分别设置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过电能模块对第二线圈输入交流电流,通过电磁感应在耳机中的第一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对与第一线圈电连接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简化无线耳机的充电操作。无线耳机和充电充磁装置中进一步分别设置有磁铁和电磁组件,通过电能模块向电磁组件中输入直流电流或脉冲电流,电磁组件在直流电流或脉冲电流的作用下可产生恒定的或短暂的磁场,对置于磁场中的磁铁进行充磁,提高两个耳塞中磁铁的磁吸力,延长无线耳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具体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具体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

1、无线耳机,2、充电充磁装置,11、第一电池,12、第一线圈,13、磁铁,14、微型扬声器,21、第二电池,22、第二线圈,23、磁环线圈,24、 PCBA板,25、上壳,26、下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无线耳机充电充磁系统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本实施例中,无线耳机1充电充磁系统包括无线耳机1和充电充磁装置2。

其中,所述无线耳机1中设有磁铁13、第一线圈12以及与所述第一线圈 12电连接的第一电池11。通常无线耳机1包括两个耳塞,其中每个耳塞中均可设置磁铁13、第一线圈12以及与所述第一线圈12电连接的第一电池11。所述耳塞中进一步包括微型扬声器14,微型扬声器14与所述第一电池11电连接,第一电池11可为微型扬声器14供电。

所述充电充磁装置2包括壳体以及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线圈22、电磁组件、电能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由对应设置的上壳25 和下壳26形成。优选地,所述电磁组件可选用磁环线圈23。

所述控制模块接收所述电能模块输入的电能并分别传输至所述第二线圈 22和所述电磁组件,通过所述第二线圈22与所述第一线圈12的电磁感应对所述第一电池11充电,同时通过电磁组件产生磁场对所述磁铁13进行充磁。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为PCBA板24。

所述第一线圈12与所述第一电池11间进一步设有滤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一线圈12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进行整流滤波,以转换为第一电池11可用的电流。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分别设置于无线耳机1和充电充磁装置2中的第一线圈12和第二线圈22间的电磁感应作用产生感应电流,对无线耳机1中的第一电池11充电,用户只需将耳机置于充电充磁装置2上对应第二线圈22的上方的充电区域即可对无线耳机1进行充电,操作便捷实用,充电充磁装置2 同时可通过电磁组件产生磁场对无线耳机1中的磁铁13充磁,提高两个耳塞中磁铁13的磁吸力,防止长时间使用出现磁铁13磁性降低导致耳机功能异常,延长无线耳机1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模块可包括第一转换电路,所述第一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能模块传输的电能转换得到正弦交流电并传输至所述第二线圈22。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控制模块还可包括第二转换电路,所述第二转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电能模块传输的电能转换得到脉冲电流或直流电流并传输至所述电磁组件。

所述控制模块向磁环线圈23中输入直流电流,在磁环线圈23中磁环的作用下,可产生较强的恒定磁场,将无线耳机1中的磁铁13置于该恒定磁场中,可增加磁铁13的磁性,适用于低矫顽力永磁材料的磁铁13。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将电能模块输出的电流转换为脉冲电流,输入至磁环线圈23,在磁环线圈23中产生短暂的超强磁场,对耳塞进行充磁,可适用于高矫顽力永磁材料或复杂多极充磁的场合。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控制模块可设置为能够输出直流电流或脉冲电流的至少之一至磁环线圈23,以满足不同磁铁13及不同场合的充磁。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能模块包括第二电池21,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电池21电连接,控制模块将第二电池21输出的直流电流通过控制模块中的转换电路转换为交流电流传输至第二线圈22,同时可直接将第二电池21输出的直流电流输出至磁环线圈23。第二线圈22中输入交流电流,可产生变化的磁场,置于变化的磁场中的第一线圈12上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作为电源向无线耳机1中的第一电池11充电,从而实现对耳机无线充电。本实施例中,用于无线充电的所述交流电流可为正弦电流,当然也可转换得到其他形式的交流电流,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作限制。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充电充磁装置2的壳体上设有充电接口,所述电能模块为分别电连接所述充电接口和所述控制模块的电连接件,所述控制模块通过电连接件经由充电接口直接从外部电源取电,此时,充电充磁装置2在对无线耳机1充电或充磁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与外部电源连接以保证电能的供应。所述充电接口可以是USB接口或Type-c接口等类型的接口

所述充电接口的一端进一步可与充电充磁装置2内的第二电池21电连接,另一端可通过充电线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可控制外部电源向第二电池21充电,使所述充电充磁装置2可以便携使用,无需在给无线耳机1 充电充磁的过程中始终与外部电源连接。当有外部电源接入时,控制模块从外部电源直接获取电能的同时可控制外部电源对第二电池21进行充电。

所述充电充磁装置2上可设置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按键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按键模块中按键被按动的状态控制充电充磁装置2开启或关闭,对无线耳机1进行无线充电充磁。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模块可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可接收外部设备传输的指令信息并传输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控制充电充磁装置2开启或关闭,对无线耳机1进行无线充电充磁。所述外部设备可以是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所述通信模块可以是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等无线通信模块。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