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50098发布日期:2018-06-08 21:3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喇叭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



背景技术:

喇叭其实是一种电能转换成声音的一种转换设备,当不同的电子能量传至线圈时,线圈产生一种能量与磁铁的磁场互动,这种互动造成膜片振动,因为电子能量随时变化,喇叭的线圈会往前或往后运动,因此喇叭的膜片就会跟着运动,这此动作使空气的疏密程度产生变化而产生声音,由此可见,喇叭内的磁铁如何设置直接影响到喇叭的音质效果;在喇叭系统中的相关结构的形状会影响到喇叭音质效果,喇叭的结构也会影响到安装和拆卸维修时的方便程度,因此,有必要地对喇叭的结构进行改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音响系统稳定、灵敏度高、使用寿命长,增大喇叭功率和音质的绕性,且整体结构稳定、方便拆卸的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底罩,所述外壳上方设有上边框,所述外壳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空槽,所述空槽内设有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一侧极片和第二侧极片,所述空腔内设有第一磁钢,所述第一磁钢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一极片,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一极片的四周向设置有第一音圈,所述外壳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插槽,所述底罩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插件,所述外壳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卡槽,所述底罩的前后两侧分别卡扣,所述上边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插件,所述外壳上方部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插槽,所述上边框的上表面连接有膜片。

进一步,所述外壳内前后两侧的空腔结构相同,位于所述外壳前侧的第一磁钢、第二磁钢、第一侧极片、第二侧极片、第一磁钢、第一极片和第一音圈与外壳后侧的结构相同。

进一步,所述第一磁钢和第二磁钢的内侧表面为波浪型。

进一步,所述卡槽的形状为倒L型,所述卡扣的顶部设有弹片,所述弹片卡接在卡槽的顶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插槽的形状为倒T型,所述第二插件与第二插槽配合的部分的形状为倒T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分别在两个独立的空腔内增加了两个侧磁路,使喇叭的磁路系统更加的饱满,无需增大喇叭体积即可加大振膜音圈的驱动力,同时喇叭的功率和灵敏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喇叭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喇叭的使用寿命更长,喇叭音质绕性增强,且整体结构稳定、方便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为外壳的右侧剖面视图。

图4为底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上边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1、底罩2、上边框3、空腔4、第一磁钢5、第二磁钢6、第一侧极片7、第二侧极片8、第三磁钢9、第一极片10、第一音圈11、第一插槽12、第一插件13、卡扣14、第二插件15、第二插槽16、膜片17、弹片18、卡槽1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结合所示,易装拆双驱动多磁钢振动喇叭,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底部设有底罩2,所述外壳1上方设有上边框3。

所述外壳1内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空腔4,所述空腔4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空槽,所述空槽内设有第一磁钢5和第二磁钢6,所述第一磁钢5和第二磁钢6的上表面分别设有第一侧极片7和第二侧极片8,所述空腔4内设有第三磁钢9,所述第三磁钢9的上表面连接有第一极片10,所述第三磁钢9和第一极片10的四周向设置有第一音圈11。

所述外壳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插槽12,所述底罩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插件13,所述外壳1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卡槽19,所述底罩2的前后两侧分别卡扣14,所述上边框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插件15,所述外壳1上方部分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若干个第二插槽16,所述上边框3的上表面连接有膜片17。

所述外壳1内前后两侧的空腔4结构相同,位于所述外壳1前侧的第一磁钢5、第二磁钢6、第一侧极片7、第二侧极片8、第三磁钢9、第一极片10和第一音圈11与外壳1后侧的结构相同。

分别在两个独立的空腔4的左右两侧设置第一磁钢5、第二磁钢6、第一侧极片7和第二侧极片8,使喇叭的磁路系统更加的饱满,无需增大喇叭体积即可加大振膜音圈的驱动力,同时喇叭的功率和灵敏度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喇叭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喇叭的使用寿命更长。

所述第一磁钢5和第二磁钢6的内侧表面为波浪型。

采用波浪形的表面结构可增大喇叭音质的绕性,提高整体的音质效果。

所述卡槽13的形状为倒L型,所述卡扣14的顶部设有弹片18,所述弹片18卡接在卡槽13的顶部。

利用第一插件13与第一插槽12配合,使外壳1与底罩2实现初步配合,再利用卡槽13与卡扣14配合,使外壳1与底罩2之间的固定效果进一步增强,采用过盈配合和扣合的方式实现固定,方便安装和拆卸。

所述第二插槽16的形状为倒T型,所述第二插件15与第二插槽16配合的部分的形状为倒T型。

利用第二插件15与第二插槽16之间的配合,使外壳1与上边框3实现相互配合固定的作用,且方便拆卸和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熟悉此项技术者,运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及技术特征,所作的各种变更及装饰,皆应涵盖于本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保护范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