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3034发布日期:2018-07-11 05:06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裸眼立体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图像显示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裸眼立体技术指的是无需佩戴任何辅助式视具即可让观众获得高真实度立体视觉体验。相较于现有的二维显示技术或者佩戴三维显示装置实现的立体显示技术,裸眼立体显示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但是,裸眼立体显示对图像显示的质量要求很高,现有的立体显示设备,缺乏完整全面的立体显示检测。裸眼立体显示关键参数的标准化测评研究相对滞后。导致现阶段裸眼立体产品质量和视觉效果良莠不齐。

比如,裸眼立体显示将左右眼图像分离显示在显示器上,再分别匹配送往观众双眼。当匹配性被破坏时即会造成左右眼图像的错送,产生串扰。串扰率作为立体显示技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达到5%就足够使一半以上的观众产生视觉不舒适;如果串扰率超过10%,将出现立体图像在观众大脑中难以融合的情况。

因此如何更方便准确测评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以及串扰程度,才是当前评价立体显示装置测评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规范裸眼立体显示产品的质量,促进其技术发展。

现有的测评方法为:在一个设定的固定点上,用单摄像头拍摄屏幕上特定规律的红绿条纹,通过分析红绿分界线清晰程度、分界线是否是直线、红绿的纯度,综合上述的各项评价给出合格与否的结果。

然而,这种方法仅适合应用在较小尺寸的立体整机效果评价上,大尺寸的3D显示模组碍于尺寸、设备精度问题,平整度、均匀性远低于小尺寸的立体模组,现有的单摄像头红绿纯度测量方法无法准确进行测量。

因此,现有的裸眼显示设备测试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对大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进行准确测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待测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测评视图;

机械测评装置,承载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并实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相对于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位置和姿态的调整;

测评终端,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通信连接,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测评视图确定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测评级别。

可选地,所述机械测评装置包括姿态调整装置及空间运动装置;

所述姿态调整装置包括可转动的支撑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撑件上,跟随所述支撑件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相对于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姿态的调整;

所述姿态调整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空间运动装置,跟随所述空间运动装置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实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相对于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位置的调整。

可选地,所述空间运动装置包括两两相互垂直的第一轴位移机构、第二轴位移机构以及第三轴位移机构;

所述第一轴位移机构包括第一轴向导轨和第一轴向位移部;

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轴向导轨上,所述姿态调整装置与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在所述第一轴向导轨上的移动使得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在第一轴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位移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轴向导轨垂直设置的第二轴向导轨;

所述第一轴向导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轴向导轨上,可沿所述第二轴向导轨移动,使得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在第二轴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轴位移机构包括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三轴向导轨;

所述第三轴向导轨与所述第二轴向导轨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轴向导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轴向导轨上,可沿所述第三轴向导轨移动,使得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在第三轴向上移动。

可选地,所述空间运动装置还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与所述测评终端通信连接;

所述第一轴位移机构包括第一轴向电机,第二轴位移机构包括第二轴向电机,所述第三轴位移机构包括第三轴向电机;

所述控制箱与所述第一轴向电机、第二轴向电机、第三轴向电机相连接,驱动所述第一轴向电机、第二轴向电机、第三轴向电机转动。

可选地,所述控制箱的顶部设置为承载台,进行测评时,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承载台上,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屏幕与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相对。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位移机构还包括传动丝杆,所述传动丝杆与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相连接;

所述第一轴向电机带动所述传动丝杆,所述传动丝杆的丝杆螺母带动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沿所述第一轴向导轨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轴位移机构还包括第一滑块和第一转向组件;

所述第一滑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轴向导轨上,所述第一轴向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

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一同步轮以及第一传送带;

其中,所述第二轴向电机转动,经过联轴器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再由所述第一传动轴上的所述第一同步轮带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第一传送带再带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第二轴向导轨上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轴位移机构还包括第二滑块和第二转向组件;

所述第二滑块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轴向导轨上,所述第二轴向导轨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

所述第二转向组件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同步轮以及第二传送带;

其中,所述第三轴向电机转动,经过联轴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再由所述第二传动轴上的所述第二同步轮带动所述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再带动所述第二滑块在所述第三轴向导轨上滑动。

可选地,所述第三轴位移机构还包括加长轴机构,所述控制箱固定在所述加长轴机构末端。

可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γ轴固定座以及γ轴连接块,所述γ轴固定座与所述γ轴连接块连接在一起,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γ轴固定座上;

所述姿态调整装置还包括α转轴机构,所述α转轴机构包括α旋转座以及α锁紧旋钮,所述α旋转座固定连接至所述空间运动装置,所述α旋转座内设置有α旋转轴,所述α旋转轴分别与所述γ轴连接块和所述α锁紧旋钮连接;

所述α旋转轴旋转时,带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旋转,旋转完成后,所述α锁紧旋钮锁住所述α旋转轴。

可选地,所述姿态调整装置还包括β转轴机构,所述β转轴机构与所述α转轴机构垂直设置;

所述β转轴机构包括β旋转轴、β旋转旋钮以及β锁紧旋钮,所述β旋转轴分别与所述β旋转旋钮和所述β锁紧旋钮连接在一起,转动所述β旋转旋钮,所述β旋转轴一起转动,转动完成后通过所述β锁紧旋钮锁紧所述β旋转轴。

可选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包括左图像采集装置和右图像采集装置,所述左图像采集装置和右图像采集装置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间距的间距调节机构。

可选地,所述间距调节机构包括CCD调节旋钮、调节齿条组件、调节指针以及刻度标尺。

可选地,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还包括遥控器,所述控制箱、待测立体显示装置以及测评终端对应所述遥控器设置有红外接收模块。

可选地,所述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还包括:

定位辅助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预定位置处,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通过检测所述定位辅助装置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进行定位。

可选地,所述定位辅助装置包括红外发射器。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可以通过控制机械测评装置,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械测评装置上的图像采集装置实现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位置和姿态的调整,从而,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可以在不同位置处以不同姿态采集该立体显示装置的测评视图,并将采集到的测评视图发送至测评终端,以使测评终端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测评视图确定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测评级别,能够对大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进行准确测量,并且能够准确测评立体显示装置对应不同观测姿态以及不同观察空间位置所呈现的包括串扰率、颜色纯度等关键指标的裸眼立体显示整体效果,测评结果更准确且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的系统结构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中的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中的姿态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姿态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中的空间运动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图5所示空间运动装置的第一轴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一轴位移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所示空间运动装置的第二轴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第二轴位移机构的第一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5所示空间运动装置的第三轴位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以图像采集装置模拟人眼,并通过机械测评装置带动该图像采集装置在不同预定空间测试位置处,按照不同预定空间姿态采集待测评的立体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立体测评画面,得到测评视图,然后通过测评终端基于所有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的测评视图对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进行评价,能够对大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进行准确测量,并且能够准确测评立体显示装置对应不同观测姿态以及不同空间观测位置所呈现的包括串扰率、颜色纯度等关键指标的裸眼立体显示整体效果,所得到的测评结果更准确且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在测评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时,不受立体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以及工艺精度的限制,能够适用于任意类型以及任意尺寸大小的裸眼立体显示装置,尤其适用于具有视线跟踪功能的立体显示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在该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中,包括: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以及固定安装在该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上的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

具体地,该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可以为任意类型以及任意尺寸大小的裸眼立体显示装置。该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上设置有摄像头11,用于追踪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中的图像采集装置100的空间位置。

具体地,该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包括:图像采集装置100、机械测评装置200以及测评终端300。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安装在机械测评装置200上。

其中,图像采集装置100用于采集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测评视图;机械测评装置200用于承载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00,并实现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位置和姿态的调整;测评终端300与图像采集装置100通信连接,能够接收图像采集装置100所采集到的测评视图,并根据接收到的测评视图确定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测评级别。

具体地,请参阅图2,为图1所示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系统中的图像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图像采集装置100包括用于模拟人的双眼的左图像采集装置101和右图像采集装置102。该左图像采集装置101和右图像采集装置102可以为任意合适类型的摄像装置,比如,相机。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左图像采集装置101和右图像采集装置10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调节间距的间距调节机构110,该间距调节机构110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械测评装置200上,具体地,该间距调节机构110包括CCD调节旋钮92、调节齿条组件、调节指针95以及刻度标尺96。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CCD调节旋钮92、调节齿条组件、调节指针95以及刻度标尺96,主要是用来调节左图像采集装置101和右图像采集装置102之间的间距,进而实现模拟人眼瞳距的调节。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间距调节机构110也可以包括其他能够调节左图像采集装置101和右图像采集装置102之间的间距的结构;或者,在又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该间距调节机构11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靠近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00的预定位置处,比如,图像采集装置100的上方,还设置有定位辅助装置400。从而,在本实施例中,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可以通过检测该定位辅助装置400,对图像采集装置100进行定位,进而呈现出与图像采集装置100所在位置对应的测评图像。其中,该定位辅助装置400可以包括红外发射器。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该定位辅助装置400。

请重新参阅图1,该机械测评装置200包括姿态调整装置201及空间运动装置202。

其中,姿态调整装置201包括可相对空间运动装置202转动的支撑件2010,图像采集装置100设置在该支撑件2010上,使得图像采集装置100能够跟随该支撑件201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实现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姿态的调整。此外,姿态调整装置201固定连接于空间运动装置202,能够跟随空间运动装置202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实现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位置的调整。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该姿态调整装置201还包括相互垂直的α转轴机构2012和β转轴机构2014,支撑件2010可转动地设置在α转轴机构2012上,α转轴机构2012可转动地设置在β转轴机构2014上,β转轴机构2014固定安装在空间运动装置202上。

具体地,该支撑件2010包括γ轴固定座81以及γ轴连接块82,γ轴固定座81与γ轴连接块82连接在一起,图像采集装置100固定安装在γ轴固定座81上。

该α转轴机构2012包括α旋转座84以及α锁紧旋钮89,如图4所示,该α旋转座84上设置有α旋转轴841,该α旋转轴841所在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平行,α旋转轴841的顶部固定有刻度盘90。

其中,γ轴连接块82与α旋转轴841固定连接。当手动旋转γ轴连接块82时,可同时带动α旋转轴841和图像采集装置100绕α旋转轴841旋转,通过刻度盘90可查看其旋转角度,当旋转到合适的角度后,可通过α锁紧旋钮89锁住α旋转轴841。其中,由于α旋转轴841所在的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平行,因此,当图像采集装置100绕α旋转轴841转动时,可以模拟扭头姿态。

该β转轴机构2014包括β旋转轴座86、β旋转旋钮87以及β锁紧旋钮88。该β旋转轴座86的一侧固定安装在空间运动装置202上,另一侧与α旋转座84连接。

其中,β旋转轴座86内设置有β旋转轴861,该β旋转轴861所在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垂直,并且,该β旋转轴861与β旋转旋钮87连接在一起,从而,当转动β旋转旋钮87时,β旋转旋钮87可以带动β旋转轴座86绕β旋转轴861转动,进而带动α转轴机构2012、支撑件2010以及图像采集装置100绕β旋转轴861转动。而转动完成后,可通过锁紧β锁紧旋钮88锁住β旋转轴861。其中,由于β旋转轴861所在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垂直,因此,当图像采集装置100绕β旋转轴861转动时,可以模拟偏头姿态。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α旋转轴841所在的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平行,并通过α转轴机构2012实现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扭头姿态;以及,设置β旋转轴861所在方向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在方向垂直,并通过β转轴机构2014实现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偏头姿态,仅为示例性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α旋转轴841和/或β旋转轴861的方向设置为其他的方向以模拟其他的观测姿态。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α转轴机构2012实现扭头姿态的模拟,以及,通过β转轴机构2014实现偏头姿态的模拟,主要是因为扭头姿态和偏头姿态对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的检测有一定的影响。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姿态调整装置201也可以仅包括α转轴机构2012或者β转轴机构2014。或者,以其他同样能够实现扭头姿态的模拟和/或偏头姿态的模拟的机构代替该α转轴机构2012和/或β转轴机构2014。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空间运动装置202包括:两两相互垂直的第一轴位移机构2022、第二轴位移机构2024和第三轴位移机构2026,以及,控制箱2028。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该第一轴位移机构2022包括:第一轴向导轨72和第一轴向位移部75。第一轴向导轨72的底部设置有固定部79,第一轴向导轨72通过该固定部79固定安装至第二轴位移机构2024。该第一轴向位移部75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轴向导轨72上,所述姿态调整装置201中的β旋转轴座86与第一轴向位移部75固定连接,从而,所述第一轴向位移部75在所述第一轴向导轨72上的移动使得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00在第一轴向上移动。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向即所述第一轴向导轨72所在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位移机构2022还包括第一轴向电机71以及传动丝杆73。其中,第一轴向电机71与控制箱2028通信连接,控制箱2028能够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第一轴向电机71转动;第一轴向电机71与传动丝杆73连接,能够带动传动丝杆73转动;所述传动丝杆73与第一轴向位移部75相连接,从而,当控制箱2028驱动所述第一轴向电机71时,第一轴向电机71带动传动丝杆73,传动丝杆73的丝杆螺母带动第一轴向位移部75沿第一轴向导轨72移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轴向电机71以及传动丝杆73控制第一轴向位移部75沿着第一轴向导轨72滑动,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结构调整第一轴向位移部75在第一轴向导轨72上的位置,进而调整图像采集装置100在第一轴向上的位置。

请参阅图8,该第二轴位移机构2024包括:与第一轴向导轨72垂直设置的第二轴向导轨62。第一轴向导轨72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轴向导轨62上,可沿第二轴向导轨62移动,使得图像采集装置100在第二轴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第二轴向即所述第二轴向导轨62所在的方向。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位移机构2024还包括第二轴向电机61、第一滑块65和第一转向组件63。

所述第二轴向电机61与控制箱2028通信连接,控制箱2028能够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第二轴向电机61转动。

第一滑块65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轴向导轨62上,第一轴向导轨72固定设置在第一滑块65上,从而,通过控制第一滑块65沿着第二轴向导轨62滑动,即调整图像采集装置100在第二轴向上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第一转向组件63包括第一传动轴631、第一同步轮632以及第一传送带633,所述第一传动轴631通过联轴器与第二轴向电机61连接,所述第一同步轮632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轴631上,所述第一传送带633绕设于所述第二同步轮632,所述第一滑块65安装在所述第一传送带633上。

在实际应用中,当控制箱2028驱动所述第二轴向电机61时,所述第二轴向电61转动,经过联轴器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轴631再由所述第一传动轴631上的所述第一同步轮632带动所述第一传送带633,所述第一传送带633再带动所述第一滑块65在所述第二轴向导轨62上滑动。

再者,该第二轴向导轨62上还设置有一对行程限位块66。该行程限位块66用于限定连接第一轴位移机构2022的第一滑块65的行程范围。

请参阅图10,第三轴位移机构2026包括:支架41以及设置在支架41上的第三轴向导轨42。所述第三轴向导轨42与第二轴向导轨62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轴向导轨62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三轴向导轨42上,并且可沿所述第三轴向导轨42移动,使得所述图像采集装置100在第三轴向上移动。其中,所述第三轴向即所述第三轴向导轨42所在的方向。第一轴向、第二轴向和第三轴向两两垂直。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轴位移机构2026还包括第三轴向电机43、第二滑块48和第二转向组件44。

所述第三轴向电机43与控制箱2028连接,控制箱2028能够根据控制信号驱动第三轴向电机43转动。

第二滑块48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三轴向导轨42上,第二轴向导轨62固定设置在第二滑块48上,从而,通过控制第二滑块48沿着第三轴向导轨42滑动,即可使图像采集装置100沿着第三轴向滑动。

所述第二转向组件44包括第二传动轴、第二同步轮以及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动轴、第二同步轮以及第二传送带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可参见如上所述的第一转向组件中的第一传动轴、第一同步轮以及第一传送带的具体结构及其连接关系,此处便不再细说。

同样地,在实际应用中,当控制箱2028驱动所述第三轴向电机43时,所述第三轴向电机43转动,经过联轴器带动所述第二传动轴再由所述第二传动轴上的所述第二同步轮带动所述第二传送带,所述第二传送带再带动所述第二滑块65在所述第三轴向导轨62上滑动。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合适的结构,比如,电机与传动丝杆的配合,调整第二滑块(第一滑块)在第三轴向导轨(第二轴向导轨)中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位移机构2026还包括加长轴机构,该加长轴机构包括伸缩轴52。所述控制箱2028固定在所述加长轴机构的伸缩轴52的末端。该加长轴机构的伸缩轴52在驱动装置54的驱动下可带动该图像采集装置100相对被测立体显示装置10产生更大的位移。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该加长轴机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箱2028的顶部设置为承载台,在进行测评时,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设置在该承载台上,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的屏幕与图像采集装置相对。此外,控制箱2028还与测评终端300通信连接,能够接收测评终端300发送的控制信号。控制箱2028还与第一轴向电机71、第二轴向电机61、第三轴向电机43通信连接,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控制信号驱动所述第一轴向电机71、第二轴向电机61、第三轴向电机43转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箱2028实现测评终端300对空间运动装置202的控制,从而调整图像采集装置100运动到预设的空间位置,提升了该测评装置200的自动化。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该控制箱2028。

此外,该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还可以包括遥控器,所述控制箱2028、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以及测评终端300对应设置有红外接收模块,以实现通过红外遥控方式启动图像采集装置100、机械测评装置200以及该测评终端300。同时,该测评终端300根据测试需要通过控制箱2028调整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测评视图。

在实际应用中,当需要对某一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进行显示效果测评时,可以首先将该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安装于控制箱2028上,并且连接控制箱2028和测评终端300。然后通过适当的开启方式,比如,红外遥控,启动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图像采集装置100、控制箱2028以及测评终端300。随后,用户在测评终端300输入该空间运动装置的三轴(第一轴向,第二轴向,第三轴向)坐标。根据用户输入的三轴参数,测评终端300向控制箱2028发送若干控制指令,包括位置指令以及显示指令。控制箱2028接收到该若干控制指令后将显示指令发送至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和/或,各轴向电机(第一轴向电机71、第二轴向电机61和第三轴向电机43),以使待测立体显示装置10显示测评视图,空间运动装置200带动图像采集装置100运动到用户输入的三维位置;同时,测评终端300也接收图像采集装置100采集到的测评视图,并采根据采集到的测评视图确定该立体显示装置10的测评级别。

通过上述方式可见,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立体显示装置显示效果测评设备可以通过控制机械测评装置,使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械测评装置上的图像采集装置实现相对于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位置和姿态的调整,从而,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可以在不同位置处以不同姿态采集该立体显示装置的测评视图,并将采集到的测评视图发送至测评终端,以使测评终端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所采集到的测评视图确定所述待测立体显示装置的测评级别,能够对大尺寸的立体显示装置的立体显示效果进行准确测量,并且能够准确测评立体显示装置对应不同观测姿态以及不同观察空间位置所呈现的包括串扰率、颜色纯度等关键指标的裸眼立体显示整体效果,测评结果更准确且全面。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