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3177发布日期:2018-07-25 01:3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声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运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发声器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移动设备的数量不断上升。而在众多移动设备之中,手机无疑是最常见、最便携的移动终端设备。用于播放声音的扬声器及受话器等发声器件被大量应用到现在的手机等智能移动设备之中。

而运用在发声器件的振动系统和磁路系统直接关系着发声器件的音质好坏。为了加强振动系统的稳定性,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的振动系统包括固定于盆架的第一振膜、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和用于加强所述音圈的横向稳定性的第二振膜;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磁轭、固定于所述磁轭的磁钢和由所述磁轭的周缘弯折延伸的翻边。所述磁路系统通过所述翻边等定准特征与盆架直接接触形成固定。

然而,相关技术的发声器件中,对于单磁路超线性的发声器件,如单磁路超线性受话器,其受所述第二振膜和所述翻边的结构阻隔限制,使得所述磁路系统无法直接与所述盆架接触形成固定。使得该类的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发展受限。

因此,实有必须提供一种新的发声器件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声性能更优的发声器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器件,包括盆架、固定于所述盆架的振动系统、驱动所述振动系统振动发声的磁路系统以及将所述磁路系统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磁框密封罩;所述磁路系统包括磁轭和固定于所述磁轭的磁钢,所述磁框密封罩包括底壁和由所述底壁的周缘弯折延伸的呈环状的侧壁,所述磁轭固定于所述底壁,所述侧壁固定于所述盆架。

优选的,所述底壁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磁轭盖设于所述通孔形成固定。

优选的,所述磁轭包括本体部和由所述本体部的远离所述磁钢的一侧向所述底壁方向凸出延伸的凸起部,所述本体部抵接于所述底壁,所述凸起部卡设于所述通孔内。

优选的,所述磁框密封罩为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磁框密封罩为SUS430材质的不锈钢制成。

优选的,所述磁轭与所述底壁通过激光点焊形成固定。

优选的,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由所述磁轭的周缘弯折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环绕所述磁钢呈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振动系统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的第一振膜、驱动所述第一振膜振动发声的音圈以及支撑固定所述音圈的FPC,所述FPC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臂和第二固定臂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第二固定臂的弹臂,所述第一固定臂固定于所述盆架,所述第二固定臂固定于所述音圈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磁轭的翻边为两对,其中一对翻边插设于所述音圈与所述弹臂之间的间隙。

优选的,所述振动系统还包括弹性支撑所述音圈的第二振膜。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发声器件的所述磁路系统为单磁路超线性结构,因受其它结构受制无法直接固定于盆架,通过增设所述磁框密封罩,使所述磁路系统固定于所述磁框密封罩的底壁,并使所述磁框密封罩的侧壁固定于所述盆架,从而实现将所述磁路系统固定支撑于所述盆架;此外,所述磁框密封罩有助于减少所述发声器件的后腔泄露和磁感线的外漏,使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更优,而且对于磁路系统的磁感线的阻隔作用可减少对其它器件的影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发声器件的部分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声器件100,包括盆架1、振动系统2和驱动所述振动系统2振动的磁路系统3、磁框密封罩4以及盖设于所述盆架1的前盖5。

所述盆架1用于固定支撑所述振动系统2和所述磁路系统3。其可为圆形或矩形等。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盆架呈矩形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减小所述盆架1的体积,可在所述盆架内嵌设呈环状的加强筋6,比如不锈钢材制的加强筋,不仅可加强所述盆架1的强度,提高可靠性,还能使所述盆架1的体积更可能小,用于节省空间用于磁路系统3的优化。

所述振动系统2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1的第一振膜21和第二振膜22、驱动所述第一振膜21振动发声的音圈23和支撑固定所述第二振膜22的FPC 24。

所述第一振膜21用于振动发声,所述音圈23固定于所述第一振膜21并形成悬置。

所述第二振膜22固定于所述音圈23远离所述第一振膜21的一端。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所述发声器件100的振动稳定性与可靠性,所述第二振膜22包括四个且相互间隔设置,当然,其数量不限于此。四个所述第二振膜22的结构设置呈分段式且对称,一方面节省了空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所述音圈23的防摇摆性能,提高了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和可靠性。

具体的,所述第二振膜22包括振动部221、第一固定部222和第二固定部223。所述第一固定部222和所述第二固定部223分别由所述振动部221的相对两侧延伸且分别固定于所述盆架1和所述音圈23。

所述音圈23与所述FPC 24电连接。

所述FPC 24支撑固定所述第二振膜22。本实施方式中,每两个所述第二振膜22分别固定于同一个所述FPC 24的相对两端。

更优的,两个所述FPC 24分别平行于所述盆架1的长轴设置,四个所述第二振膜22分别位于所述盆架1的四个角的位置。

具体的,所述FPC 24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臂241和第二固定臂24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臂241与所述第二固定臂242的弹臂243。所述第一固定臂241固定于所述盆架1,所述第二固定臂242固定于所述音圈23远离所述第一振膜21的一端。更优的,所述音圈23与所述第二固定臂242电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臂241与所述第二固定臂242呈平行设置,所述弹臂243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臂241或所述第二固定臂242设置且相互间隔形成间隔。

所述第二振膜22的所述第一固定部222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臂241,所述第二固定部223固定于所述第二固定臂242,所述振动部221与所述弹臂243间隔设置。即所述第二振膜22通过所述FPC 24固定于所述盆架1并对所述音圈23形成支撑。

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所述FPC 24代替音圈引线结构,直接将所述音圈23引至外部电源,避免了音圈引线断裂的风险而引起发声器件100可靠性低的问题;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振膜22防止了所述音圈23振动的摇摆以及加强所述振动系统2的振动性能,使得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发声强度等声学性能更优,稳定性更好。

本实施方式中,具体的,所述FPC 24包括两个且相互间隔设置,两个所述FPC 24环绕所述磁路系统3设置。

所述磁路系统3包括磁轭31、固定于所述磁轭31的磁钢32和由所述磁轭31的周缘向靠近所述第二振膜22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翻边33。

所述翻边33环绕所述磁钢32呈间隔设置,形成磁间隔。且所述翻边33插设于所述音圈23与所述弹臂243之间的间隙。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翻边33包括两对,即四个,其中两个且分别对应于两个所述FPC 24设置。

所述翻边33的设置对所述磁钢32产生的磁感线形成了阻挡,有效防止了所述磁感线的外漏,从而提高了所述磁路系统3的磁场性能,使得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更优。同时,因两个所述翻边33插设于所述FPC 24的所述弹臂243与所述音圈23之间,使得所述FPC 24和所述第二振膜22对所述音圈23的防摆作用不受影响。

所述磁框密封罩4为不锈钢制成,具体为SUS430材质的不锈钢制成。所述磁框密封罩4包括底壁41和由所述底壁41的周缘弯折延伸的呈环状的侧壁42。

所述磁轭31固定于所述底壁4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轭31与所述底壁41通过激光点焊形成固定。

所述底壁41设有贯穿其上的通孔411,所述磁轭31盖设于所述通孔411形成固定。

更优的,所述磁轭31包括本体部311和由所述本体部311的远离所述磁钢32的一侧向所述底壁41方向凸出延伸的凸起部312,所述本体部311抵接于所述底壁41,所述凸起部312卡设于所述通孔411内。该结构使得所述磁轭31与磁框密封罩4装配时效率更高,固定强度更大。

所述侧壁42固定于所述盆架1,从而通过所述磁框密封罩4将所述磁路系统3固定于所述盆架1。

所述磁框密封罩4的不锈钢材质有助于减少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后腔泄露和磁感线的外漏,使所述发声器件100的声学性能更优;同时起到连接所述盆架1与所述磁路系统3的作用。

当所述发声器件100用于手机等电子设备中时,因所述磁框密封罩4的SUS430材质结构对所述磁路系统的磁感线的阻隔作用,极大程度减小了所述发声器件100对摄像头等其它器件,尤其是对焦设备的影响。

所述前盖5所述的第一振膜21相对设置形成出声通道,用于发声。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发声器件的所述磁路系统为单磁路超线性结构,因受其它结构受制无法直接固定于盆架,通过增设所述磁框密封罩,使所述磁路系统固定于所述磁框密封罩的底壁,并使所述磁框密封罩的侧壁固定于所述盆架,从而实现将所述磁路系统固定支撑于所述盆架;此外,所述磁框密封罩有助于减少所述发声器件的后腔泄露的磁感线的外漏,使所述发声器件的声学性能更优,而且对于磁路系统的磁感线的阻隔作用可减少对其它器件的影响。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