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3484发布日期:2018-08-29 01:1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网络通讯设备。



背景技术:

在网络通讯设备中红外线透镜一般不会使用纯透明材质,而是会选择一些半透明材质来做装饰,通常使用的半透明材质颜色多为深紫色或者深棕色,从外侧观看为黑色,因为深紫色或者深棕色最有利于红外线的穿透。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方式会存在一些弊端,因为红外线透镜自身的产品费用、模具费用较高,且红外线透镜需要组装到设备的其他部件上,组装费用也较高,总之,导致设备的成本价格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由于需要红外线透镜而导致的成本较高的缺陷,提供一种网络通讯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网络通讯设备,其特点在于,其包括有:

上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一面壳,所述面壳具有一红外线穿透区域,所述红外线穿透区域设有若干通孔;

下壳体,所述下壳体连接于所述上壳体,且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限定一内部空腔;

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所述PCB板与所述上壳体固定连接;以及

红外线接收器,所述红外线接收器设于所述PCB板,且所述红外线接收器与所述红外线穿透区域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PCB板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均位于所述内部空腔内。

较佳地,所述红外线穿透区域中,若干所述通孔的面积占比为20%-50%。

采用上述设置,既能有较好的透光率,又能保证面壳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上壳体还具有固设于所述面壳的内侧的第一上固定件,所述面壳与所述第一上固定件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下壳体部分嵌设于所述凹槽。

采用上述设置,上壳体与下壳体能够较好地定位安装。

较佳地,所述第一上固定件为凸出于所述面壳的凸筋,所述第一上固定件的下端部与所述面壳之间形成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上固定件具有一阶梯部,所述PCB板的上表面抵接于所述阶梯部。

采用上述设置,为凸筋的第一上固定件还能起到加强面壳结构的作用,且可以用于辅助PCB板定位。

较佳地,所述面壳具有与所述凹槽相邻设置的定位面,所述定位面抵接于所述下壳体。

较佳地,所述下壳体具有下壳本体以及固设于所述下壳本体的内侧的下固定件,所述上壳体还具有固设于所述面壳的内侧的第二上固定件,所述下壳本体部分嵌设于所述凹槽,所述下固定件与所述第二上固定件卡扣连接。

采用上述设置,上壳体与下壳体的相互固定非常便利。

较佳地,所述第二上固定件具有上引导斜面以及上固定面,所述下固定件具有下引导斜面以及下固定面;在组装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过程中,所述下引导斜面滑设于所述下引导斜面,所述下固定件朝远离所述面壳的方向发生变形;在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组装后,所述上固定面与所述下固定面相对设置,所述下固定件处于未变形状态。

较佳地,所述上壳体还具有连接于所述面壳的顶壳以及固设于所述顶壳的内侧的若干定位柱,所述PCB板与所述定位柱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具有若干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于支撑所述PCB板。

采用上述设置,PCB板能够定位准确地安装。

较佳地,所述上壳体还具有固设于所述顶壳的内侧的若干加强筋。

采用上述设置,顶壳的结构较为可靠。

较佳地,所述网络通讯设备为机顶盒。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网络通讯设备中,红外线穿透区域设有若干通孔以供红外线穿过,不需要设置红外线透镜即可使得红外线接收器正常工作,不需要另外再组装红外线透镜,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网络通讯设备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虚线仅为了更清楚地标明红外线穿透区域,虚线并非实际存在的结构。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网络通讯设备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网络通讯设备部分立体示意图,其中图3示出的结构仅为图2的一部分。

图4为图3中结构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部分上壳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网络通讯设备的第一上固定件与下壳体连接处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网络通讯设备的第二上固定件与下固定件连接处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网络通讯设备

100:上壳体

110:面壳

111:红外线穿透区域

1111:通孔

112:定位面

120:第一上固定件

121:阶梯部

130:凹槽

140:第二上固定件

141:上引导斜面

142:上固定面

150:顶壳

160:上加强筋

200:下壳体

210:下壳本体

220:下固定件

221:下引导斜面

222:下固定面

230:支撑柱

240:下加强筋

300:内部空腔

400:PCB板

500:红外线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7所示,一种网络通讯设备10,本实施例中具体为机顶盒,包括有:上壳体100、下壳体200、PCB板400、和红外线接收器500。下壳体200连接于上壳体100,且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限定一内部空腔300,图1中内部空腔300被遮盖在内,图3-4中内部空腔300具体示出。上壳体100包括一面壳110,面壳110具有一红外线穿透区域111,红外线穿透区域111设有若干通孔1111。PCB板400与上壳体100固定连接。红外线接收器500设于PCB板400,且红外线接收器500与红外线穿透区域111相对设置。PCB板400和红外线接收器500均位于内部空腔300内。

如上,红外线穿透区域111设有若干通孔1111以供红外线穿过,不需要设置红外线透镜即可使得红外线接收器500正常工作,不需要另外再组装红外线透镜,成本较低。

红外线穿透区域111中,若干通孔1111的面积占比为20%-50%。以使得既能有较好的透光率,又能保证面壳110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红外线穿透区域111中通孔1111为圆孔,直径为1.5mm,中心距为2.5mm;红外线穿透区域111的壁厚为1.0mm;且红外线穿透区域111的通孔1111覆盖红外线接收器500的接收范围,一般为水平±60°、竖直±15°。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111的形状、尺寸大小,壁厚,覆盖范围等可以具体设置。

如图4-6所示,上壳体100还具有固设于面壳110的内侧的第一上固定件120。面壳110与第一上固定件120之间形成有凹槽130,下壳体200部分嵌设于凹槽130。使得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能够较好地定位安装。且第一上固定件120为凸出于面壳110的凸筋,第一上固定件120的下端部与面壳110之间形成有凹槽130。第一上固定件120具有一阶梯部121,PCB板400的上表面抵接于阶梯部121。为凸筋的第一上固定件120还能起到加强面壳110结构的作用,且可以用于辅助PCB板400定位。同时,面壳110具有与凹槽130相邻设置的定位面112,定位面112抵接于下壳体200。本实施例中,设有多个第一上固定件120,并非所有第一上固定件120都具有阶梯部121,即:部分第一上固定件120具有阶梯部121,部分第一上固定件120不具有阶梯部121。

结合图7所示,下壳体200具有下壳本体210以及固设于下壳本体210的内侧的下固定件220。上壳体100还具有固设于面壳110的内侧的第二上固定件140。下壳本体210部分嵌设于凹槽130。下固定件220与第二上固定件140卡扣连接。这样,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的相互固定非常便利。具体地,第二上固定件140具有上引导斜面141以及上固定面142,下固定件220具有下引导斜面221以及下固定面222。在组装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的过程中,下引导斜面221滑设于下引导斜面221,下固定件220朝远离面壳110的方向发生变形。在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组装后,上固定面142与下固定面222相对设置,下固定件220处于未变形状态。图7中示出的即为上壳体100与下壳体200组装后的状态。

此外,上壳体100还具有连接于面壳110的顶壳150以及固设于顶壳150的内侧的若干定位柱(未示出)。PCB板400与定位柱固定连接。下壳体200具有若干支撑柱230(如图2示出),支撑柱230用于支撑PCB板400。这样,PCB板400能够定位准确地安装。

同时,为了增强结构,上壳体100还具有固设于顶壳150的内侧的若干加强筋,具体为上加强筋160。下壳体200也具有固设于下壳本体210内侧的若干下加强筋240。使得顶壳150、下壳体200的结构都较为可靠。

本实施例中,面壳110、第一上固定件120、第二上固定件140、顶壳150、上加强筋160、定位柱一体成型(如通过注塑工艺)为上壳体100;下壳本体210、下固定件220、支撑柱230一体成型(如通过注塑工艺)为下壳体200。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