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扬声器号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6647发布日期:2018-09-28 21:0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响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扬声器号角。



背景技术:

扬声器是一种把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的换能器件,扬声器的性能优劣对音质的影响很大。扬声器在音响设备中是一个最薄弱的器件,而对于音响效果而言,它又是一个最重要的部件。音频电能通过电磁,压电或静电效应,使其纸盆或膜片振动并与周围的空气产生共振(共鸣)而发出声音。音箱包括高音单元、中音单元和低音单元,中音单元一般安装在扬声器的号角内,中音单元发出的中音通过扬声器号角扩散出去。现有技术的扬声器号角大多呈单通道的漏斗状设置,机械强度较低,在音箱的中音单元发出中频的中音时,扬声器号角会产生振动,这样就会影响到中音的质量,出现中音失真或者杂音等故障,且该种类型的号角,声音输出后,很快扩散变弱,传送距离非常近,目标不明确,容易被外界干扰,不能够满足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定向定点远距离传送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扬声器号角,实现中音扩散,扩散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提高了户外音响系统的使用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扬声器号角,包括号角型体,所述号角型体上设置有声音通道,所述声音通道沿号角延伸方向贯穿号角型体,所述声音通道中设置有相位塞。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相位塞将声音通道分割成双层通道,这样声音在传播时,将声波分割,声波沿着双层声音通道向外扩散,使得声音从号角出来后的覆盖范围广,扩音距离远,提高了声音的传播品质。

上述的扬声器号角,所述号角型体包括中音扩散角和高音扩散角,所述声音通道贯穿所述中音扩散角和高音扩散角。

上述的扬声器号角,所述相位塞可拆卸设置在中音扩散角中。

上述的扬声器号角,所述中音扩散角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相位塞的两侧边设置有与该定位凹槽相适配的凸起部。相位塞通过该凸起部卡置在定位凹槽内。

上述的扬声器号角,所述相位塞具有第一导相端、第二导相端和第三导相端,所述第一导相端贴合在中音扩散角的发音口处。当相位塞设置在中音扩散角内时,发音口发出的中音沿着相位塞的尾端进入中音扩散角的内壁处,在传播时,扩散更加均匀,覆盖范围广,扩音的距离远,提高了声音的传播品质。

上述的扬声器号角,所述号角型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多段加强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扬声器号角,同时传输中音和高音,在中音扩散角中设置相位塞,提升了中音传播的扩散范围,使得其扩音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提高了播放音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号角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号角型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相位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相位塞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号角型体,2-相位塞,10-声音通道,11-中音扩散角,12-高音扩散角,13-定位凹槽,14-发音口,15-加强筋,21-凸起部,22-第一导相端,23-第二导相端,24-第三导相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一种扬声器号角,包括号角型体1,所述号角型体1上设置有声音通道10,所述声音通道10沿号角延伸方向贯穿号角型体1,所述声音通道10中设置有相位塞2。相位塞2将声音通道2分割成双层的声音通道,使得从扬声器号角传输的声音更加分割成两段,并贴紧号角型体1内壁的扩散角度传播,提升了声音的覆盖范围广,扩音距离远。

参照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号角型体1包括中音扩散角11和高音扩散角12,所述声音通道10贯穿所述中音扩散角11和高音扩散角12。其中,所述相位塞2可拆卸设置在中音扩散角11中。相位塞2可拆卸设置,方便拆装维修更换。

进一步的,参照图4所示,所述中音扩散角11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凹槽13,所述相位塞2的两侧边设置有与该定位凹槽13相适配的凸起部21。所述相位塞2具有第一导相端22、第二导相端23和第三导相端24,所述第一导相端22贴合在中音扩散角11的发音口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所述相位塞2的尾端贴紧中音扩散角11的发音口14,在传播时,声音沿相位塞2的尾端表面从发音口14进入中音扩散角11内,在中音扩散角11内传播时,贴紧中音扩散角11的内壁,实现更好的扩散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号角型体1的外表面设置有多段加强筋15。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扬声器号角,同时传输中音和高音,在中音扩散角中设置相位塞,提升了中音传播的扩散范围,使得其扩音距离远、覆盖范围广,提高了播放音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