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牧区使用超长距离电视节目光纤传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1635发布日期:2018-10-13 00:53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高海拔牧区使用超长距离电视节目光纤传输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远距离有线电视传输主要通过应用SDH传输网技术,该技术在高海拔牧区传输时存在以下缺点:

(1)该技术只在广电省级骨干网、州、市以上互联网新业务、互动点播、高清数字电视联网中有较大的技术优势。

(2)需要架设专门传输线,购置配套设备,因此,投入资金大。

(3)需要架设专线,在山区施工难度大。

(4)电视节目传输专线,需要专门的维护人员,且高海拔牧区维护成本巨大。

因此亟待一种可以代替现有的技术的电视节目传输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海拔牧区使用超长距离电视节目光纤传输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海拔牧区使用超长距离电视节目光纤传输设备,包括若干束光纤、一个光纤连接器、一个光纤分支器以及与所述光纤数量一致的光纤端头保护罩;

所有所述光纤的一端紧贴在一起且穿过所述光纤连接器;另一端分离成单股并穿过所述光纤分支器,再分别插入到对应的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为仅面向所述光纤一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结构,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的内径比大于所述光纤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远离所述光纤一端连接有半球形的倒角保护头。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的另一端端部均为光滑平整的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光纤轴线的夹角为32°-43°。这样便于改变所述光纤传播光线的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为仅面向所述光纤一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结构,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的内径比大于所述光纤的直径。

实际上,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内径设置为略大光纤直径,这样可以保护光纤切削为光滑平整的斜面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端头保护罩远离所述光纤一端连接有半球形的倒角保护头。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分支器包括圆筒状的分支器筒以及用于密封所述分支器筒两端的分支器输入端盖、分支器输出端盖;

所述分支器筒两端分别与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卡接配合;

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光纤数量一致的贯穿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的输入端盖孔;

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上设置有与所述光纤数量一致的贯穿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的输出端盖孔;

所有所述光纤另一端均分别从所述输入端盖孔穿入所述分支器筒,并从所述输出端盖孔穿出;

相邻所述输入端盖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相邻所述输出端盖孔之间的距离。

相邻所述输入端盖孔之间距离小于相邻所述输出端盖孔之间距离。这样所述光纤的另一端在依次穿过所述输入端盖孔以及所述输出端盖孔可以将所述光纤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以达到对所述光缆进行分支操作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上在所述输入端盖孔边缘涂覆有输入端盖孔标识圈;

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上在所述输出端盖孔边缘涂覆有输出端盖孔标识圈;

所述输入端盖孔标识圈与所述输出端盖孔标识圈颜色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均为弹性结构;

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上设置有将每个所述输入端盖孔与所述分支器输入端盖边缘连通的槽状结构;

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上设置有将每个所述输出端盖孔与所述分支器输出端盖边缘连通的槽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分支器筒上还开设有注胶口,所述注胶口卡接配合有用于密封所述注胶口的注胶口盖。

本实用新型中注胶口设置于光纤分支器壳上,不仅注胶方便,而且还可以用于观察注胶时的注胶状态和光纤的状态,避免出现注胶不完整、胶水侧漏以及光纤扭曲的现象,注胶口盖在注胶完成后与分支器壳体闭合,注胶口盖与分支器壳体的卡扣连接,安装更方便,拆卸检修时简单快捷。

使用时,将所述光纤分支器组合完成,通过所述注胶口进行注胶,使得整个所述光纤分支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即将所述光纤、两个端盖以及分支器筒组合在一起。

分支器的两个端盖则通过卡扣结构与筒体组合,以便于拆卸和安装。光纤分支器可对光纤进行定位,固定光纤线之间的距离,注胶时不漏胶且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加美观。而光纤末端制成斜面,从而可达到改变光纤方向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适用于1550nm超长距离光纤网传输技术。此方案已在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牧区巴音郭楞乡5+3广播电视覆盖项目中得到实践应用,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支器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支器输入端盖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分支器输出端盖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光纤1;光纤连接器2;光纤端头保护罩3;光纤保护套4;光纤分支器 5;分支器筒5.1;分支器输入端盖5.2;输入端盖孔5.21;输入端盖孔标识圈5.22;分支器输出端盖5.3;输出端盖孔5.31;输出端盖孔标识圈5.32;注胶口盖5.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高海拔牧区使用超长距离电视节目光纤传输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束光纤1、一个光纤连接器2、一个光纤分支器5以及与光纤1数量一致的光纤端头保护罩3;

所有光纤1的一端紧贴在一起且穿过光纤连接器2;另一端分离成单股并穿过光纤分支器5,再分别插入到对应的光纤端头保护罩3内。

而暴露在光纤连接器2以及光纤分支器5之间的光纤1外侧通过光纤保护套4进行覆盖保护,这样对光纤1从光纤分支器5穿出之前的部分的光纤 1全部进行了覆盖保护,防止其受外部环境因素损坏。

光纤1的另一端端部均为光滑平整的斜面;斜面与光纤1轴线的夹角为 32°-43°。

光纤端头保护罩3为仅面向光纤1一端开口的空心圆柱形结构,光纤端头保护罩3的内径比大于光纤1的直径。

光纤端头保护罩3远离光纤1一端连接有半球形的倒角保护头。

如图2所示,光纤分支器5包括圆筒状的分支器筒5.1以及用于密封分支器筒5.1两端的分支器输入端盖5.2、分支器输出端盖5.3;

分支器筒5.1两端分别与分支器输入端盖5.2、分支器输出端盖5.3卡接配合;分支器输入端盖5.2、分支器输出端盖5.3的边缘设置有卡扣,通过卡扣与分支器筒5.1两端内径小于分支筒5.1筒体内径的卡箍相互卡接配合。如图3所示,分支器输入端盖5.2上设置有与光纤1数量一致的贯穿分支器输入端盖5.2的输入端盖孔5.21;

如图3所示,分支器输出端盖5.3上设置有与光纤1数量一致的贯穿分支器输出端盖5.3的输出端盖孔5.31;

所有光纤1均分别从输入端盖孔5.21穿入分支器筒5.1,并从输出端盖孔5.31穿出。

以附图3为例,输入端盖孔5.21以及输出端盖孔5.31均设置有三个,以满足三根光纤1的安装需求。三个输入端盖孔5.21在分支器输入端盖5.2 上均匀分布在靠近输入端盖5.2中心的位置,而三个输出端盖孔5.31则均匀布置在输出端盖5.3靠近外围的位置。这样相邻输出端盖孔5.31之间的距离会大于相邻输入端盖孔5.21之间的距离,使得3根光纤1之间的距离通过光纤分支器5的结构拉大,实现了对多根光纤1进行分支的目的。输入端盖孔5.21以及输出端盖孔5.31的中心点与对应的输入端盖5.2或输出端盖5.3的中心点之间连接线形成120°的夹角。分支器输入端盖5.2上在输入端盖孔5.21边缘涂覆有输入端盖孔标识圈5.22;

分支器输出端盖5.3上在输出端盖孔5.31边缘涂覆有输出端盖孔标识圈5.32。输入端盖孔标识圈5.22与输出端盖孔标识圈5.32颜色不同。

例如,将输入端盖孔标识圈5.22设置为红色,而将输出端盖孔标识圈 5.32设置为蓝色,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图案而不是颜色对输入输出方向进行标记,如在输入端盖孔标识圈5.22出绘制“×”代表向内,即光纤1穿入方向;而在输出端盖孔标识圈5.32处绘制“〃”代表向外,即代表光纤1在此处穿出。

分支器输入端盖5.2、分支器输出端盖5.3均为弹性结构;分支器输入端盖5.2上设置有将每个输入端盖孔5.21与分支器输入端盖5.2边缘连通的槽状结构。

分支器输出端盖5.3上设置有将每个输出端盖孔5.31与分支器输出端盖5.3边缘连通的槽状结构。

这样将光纤1纳入到输入端盖孔5.21内以及输出端盖孔5.31内时仅需对分支器输入端盖5.2、分支器输出端盖5.3施力使得槽状结构裂开,将光纤置入。

槽状结构设置在输入端盖孔5.21以及输出端盖孔5.31的中心点与对应的输入端盖5.2或输出端盖5.3的中心点之间连接线的延长线上。这样槽状结构之间也形成了120°的夹角。

输入端盖孔5.21相对输出端盖孔5.31更靠近分支器筒5.1的轴线,这样实现了通过光纤分支器5使不同的光纤1分开的目的。

分支器筒5.1上还开设有注胶口,注胶口卡接配合有用于密封注胶口的注胶口盖5.4。

优选地,如图2所示,分支器筒5.1由对称设置的两瓣组合而成。使用分支器5时,首先将光纤1置入到相应的端盖孔内,然后将两瓣分支器筒5.1 从光纤1、分支器输入端盖5.2以及分支器输出端盖5.3的侧面卡接组合起来,再对分支器5进行注胶、封盖,完成分支器5的安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