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4684发布日期:2019-02-10 23:0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线路特性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



背景技术:

光缆是用以实现光信号传输的一种通信线路。在光缆线路建设中,会进行光缆线路特性检测,具体指在工程建设阶段,对单盘光缆和中继段光缆进行的性能指标检测。

在光缆线路特性检测时会用到光时域反射仪,光时域反射仪根据光的后向散射与菲涅耳反向原理制作,它是通过对测量曲线的分析,了解光纤的均匀性、缺陷、断裂、接头耦合等若干性能的仪器。

为了保护光时域反射仪,一般会将其放在放置盒内,以使其不易在携带和存放时被损坏。光时域反射仪一般有支撑结构,支撑结构使其保持倾斜并面向操作人员,方便操作人员具体作业时更好地观察数据。现有技术的光时域反射仪在使用时需要从放置盒内取出,然后撑开支撑结构以将光时域反射仪放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在检测工作结束后,收回支撑结构,再将光时域反射仪放回放置盒,使用以及收回光时域反射仪的过程较为繁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该装置具有更方便使用以及收回仪体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包括仪体以及用于放置仪体的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仪体一侧壁靠近放置盒开口的端部铰接于放置盒一侧内壁,所述仪体的相对一侧与放置盒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留有供仪体转出放置盒的间隙部;所述仪体的位于间隙部和仪体铰接端之间的一侧端铰接有第一限位杆,所述放置盒正对于第一限位杆的内侧壁铰接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相互铰接;所述放置盒设有抵接于放置盒开口端且与放置盒可拆卸连接的盖板,所述放置盒设有用于固定盖板的固定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仪体时,先松开固定部,打开盖板,将仪体转出放置盒,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限制仪体和放置盒的最大转动夹角,进而使放置盒作为仪体的支撑结构,放置盒和仪体共同稳定放置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以使仪体保持倾斜并面向操作人员,便于观察数据;在检测工作结束需要收回仪体时,直接将仪体转回放置盒内,盖上盖板并用固定部固定即可;放置盒不仅能对仪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更方便使用以及收回仪体。

优选的,所述仪体转出放置盒且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连成一条直线时,仪体与放置盒的底面形成的夹角为65°-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连成一条直线时,放置盒和仪体张开最大夹角,且该夹角为65°-80°,从而使放置盒和仪体放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更加稳定,也使仪体保持合适倾斜角,更方便操作人员观察数据。

优选的,所述仪体朝向间隙部且靠近放置盒底部的端部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紧贴固定于仪体的拐角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垫增大了仪体与地面或检测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仪体工作时的稳定性;且橡胶垫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在仪体接触到地面或工作台面上时,能起到保护橡胶垫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放置盒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放置盒内分为分别用于放置仪体和其它检测工具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往第二腔体内放置其它检测工具,更方便取放这些工具,使放置盒更加适用。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杆分别铰接于仪体的相对两侧端,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杆分别铰接于放置盒的内侧壁和隔板朝向仪体的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对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具有使受力更平衡稳定的效果,放置盒和仪体在工作时放置更为稳定,不易出现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断裂而导致放置盒和仪体歪倒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为设于放置盒和盖板相对两侧的搭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搭扣使盖板稳定关闭放置盒,在存放和携带仪体时盖板不易松开,且松开以及锁定搭扣均方便快捷,便于打开和关闭盖板。

优选的,所述放置盒的开口端设有绕放置盒的开口一周的环形槽,所述盖板朝向放置盒的端面设有与环形槽插接配合的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块与环形槽的插接配合对盖板具有定位作用,进而在关闭盖板及锁上搭扣时更方便。

优选的,所述放置盒远离开口端的端面设有与凸块插接配合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仪体和放置盒张开最大角度并放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后,将凸块插入插槽,使盖板稳定地放在放置盒远离开口端的端面上,方便在需要收回仪体时将盖板再插入环形槽内以关闭放置盒,且减少了盖板遗失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放置盒不仅能对仪体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放置盒作为仪体的支撑结构,更方便使用以及收回仪体;

2、橡胶垫增大了仪体与地面或检测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仪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3、往第二腔体内放置其它检测工具,更方便取放这些工具,使放置盒更加适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仪体转出放置盒后放置于地面或检测台面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仪体转出放置盒后盖板的爆炸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图;

图6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中:1、仪体;2、放置盒;3、间隙部;4、第一限位杆;5、第二限位杆;6、盖板;7、橡胶垫;8、隔板;9、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11、搭扣;12、环形槽;13、凸块;14、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光缆线路特性检测用光时域反射仪,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仪体1以及用于放置仪体1的放置盒2,放置盒2为长方体状,放置盒2的一端为开口端。仪体1一侧壁靠近放置盒2开口的端部铰接于放置盒2一侧内壁,即仪体1的一侧拐角处为铰接端;且仪体1的铰接端靠近放置盒2的开口。仪体1的相对一侧与放置盒2的相对一侧内壁之间留有供仪体1转出放置盒2的间隙部3。

如图2和图3所示,仪体1的位于间隙部3和仪体1铰接端之间的一侧端铰接有第一限位杆4(结合图4),放置盒2正对于第一限位杆4的内侧壁铰接有第二限位杆5(结合图4),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相互铰接且可转动连成一条直线。

回看图1和图2,放置盒2设置有抵接于放置盒2开口端且与放置盒2可拆卸连接的盖板6,放置盒2设置有用于固定盖板6的固定部,固定部为固定安装于放置盒2和盖板6相对两侧的搭扣11(参照图6);搭扣11使盖板6稳定关闭放置盒2,在存放和携带仪体1时盖板6不易松开,且松开以及锁定搭扣11均方便快捷,便于打开和关闭盖板6。

如图1和图3所示,使用仪体1时,先松开搭扣11(参照图6),打开盖板6,将仪体1转出放置盒2,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限制仪体1和放置盒2的最大转动夹角,进而使放置盒2作为仪体1的支撑结构,放置盒2和仪体1共同稳定放置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以使仪体1保持倾斜并面向操作人员,便于观察数据。在检测工作结束需要收回仪体1时,直接将仪体1转回放置盒2内,盖上盖板6并用搭扣11固定即可。放置盒2不仅能对仪体1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更方便使用以及收回仪体1。

如图2和图3所示,仪体1转出放置盒2且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连成一条直线时,仪体1与放置盒2的底面形成的夹角为75°。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连成一条直线时,放置盒2和仪体1张开最大夹角,且该夹角为75°,从而使放置盒2和仪体1放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更加稳定,也使仪体1保持合适倾斜角,更方便操作人员观察数据。

仪体1朝向间隙部3且靠近放置盒2底部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垫7,橡胶垫7紧贴固定于仪体1的拐角处。橡胶垫7增大了仪体1与地面或检测台面的摩擦力,提高了仪体1工作时的稳定性;且橡胶垫7起到缓冲减震作用,在仪体1接触到地面或工作台面上时,能起到保护橡胶垫7的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放置盒2内固定有隔板8,隔板8将放置盒2内分为分别用于放置仪体1和其它检测工具的第一腔体9和第二腔体10。往第二腔体10内放置其它检测工具,更方便取放这些工具,使放置盒2更加适用。

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均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限位杆4分别铰接于仪体1的相对两侧端,两个第二限位杆5分别铰接于放置盒2的内侧壁和隔板8朝向仪体1的端面,即两个第二限位杆5分别铰接于第一腔体9的相对侧壁。两对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具有使受力更平衡稳定的效果,放置盒2和仪体1在工作时放置更为稳定,不易出现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断裂而导致放置盒2和仪体1歪倒的情况。

放置盒2的开口端开设有绕放置盒2的开口一周的环形槽12,盖板6朝向放置盒2的端面固定安装有与环形槽12插接配合的凸块13。凸块13与环形槽12的插接配合对盖板6具有定位作用,进而在关闭盖板6及锁上搭扣11时更方便。

如图4和图5所示,放置盒2远离开口端的端面开设有与凸块13插接配合的插槽14,即插槽14与环形槽12相同。在仪体1和放置盒2张开最大角度并放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后,将凸块13插入插槽14,使盖板6稳定地放在放置盒2远离开口端的端面上,方便在需要收回仪体1时将盖板6再插入环形槽12内以关闭放置盒2,且减少了盖板6遗失的情况。

总的工作过程:使用仪体1时,松开搭扣11,打开盖板6,将仪体1转出放置盒2,且使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连成一条直线,即仪体1和放置盒2转到最大夹角;将放置盒2和仪体1放置在地面或检测台面上,盖板6放到放置盒2远离开口端的端面上且凸块13插入插槽14。在检测工作结束需要收回仪体1时,将盖板6脱离放置盒2远离开口端的端面,仪体1转回放置盒2内,盖板6封住放置盒2的开口并用搭扣11固定盖板6。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