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269发布日期:2018-12-21 20:2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传感器是使物连接进入的主要设备之一。

在岩土监测领域,岩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及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尤其是人类在各种工程中对岩土的自然状态进行改变后,对岩土的稳定性监测、分析和对应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将危及工程本身安全,而且会殃及临近的建构筑物及人员的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系统、全而、高精度的监测岩土信息在工程施工中和施工后有着重要意义。岩土自动监测技术是融合了岩土、结构、自动化、计算机等多个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随着控制器硬件、软件的发展,监测设备的改进与提高,系统化、自动化、远程化、智能化是岩土监测工作今后发展的发向。随着岩土监测系统飞速的发展,在很多岩土工程中,监测技术已经开始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岩土监测中的数据采集及传输自动化程度依然较低,其中数据采集工作基本以监测人员现场仪器采集方式完成,这使得数据传感器电线架设成本高,并且在一些偏远的检测区域,传输条件差,传输数据质量低,传感器无法适应恶劣环境,容易发生故障无法进行传输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通过升降电机的升降操作,使得传感器可以拥有更好的传输条件,解决了传感器数据传输质量低的问题;通过亮度传感器,使得传感器可以根据太阳光的光照情况进行电能的补充,避免了电线的架设,解决了传感器架设困难的问题;通过风速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使得传感器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自我保护,解决了传感器数据传输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周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外壳一表面转动连接有盖板,所述外壳一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针脚,所述外壳一表面贯穿有连接线;

所述外壳内表面开设有两个滑槽,两个所述滑槽相对的一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升降座,所述升降座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杆;

所述固定杆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表面转动连接有发射天线。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一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两个所述驱动装置输出轴一端均与盖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环一表面开设有四个螺栓孔,所述螺栓孔呈环形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座的外形为T形结构,所述升降座一表面固定连接有风速传感器,所述升降座一表面固定连接有湿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亮度传感器,所述盖板一表面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线位于外壳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一表面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一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一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周侧面与升降座螺纹连接,所述螺杆一端转动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一表面与外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内表面固定连接有隔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发射天线具有提高传感器传输环境的优点。

2、该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太阳能板具有传感器能源自动补充的优点。

3、该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风速传感器与湿度传感器具有自主保护传感器内部结构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为外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发射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系统连接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图中:1-外壳,2-固定环,3-盖板,4-针脚,5-连接线,6-亮度传感器,7-太阳能板,8-滑槽,9-升降座,10-固定杆,11-风速传感器,12-固定板,13-发射天线,14-控制器,15-散热风扇,16-升降电机,17-螺杆,18-隔板,19-湿度传感器,20-限位板,21-驱动装置,101-限位槽,201-螺栓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岩土工程监测的智能短信数据传输传感器,包括外壳1,外壳1周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2,外壳1一表面转动连接有盖板3,外壳1一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针脚4,针脚4用于数据触感器在土中固定,防止晃动,外壳1一表面贯穿有连接线5;

其中如图7所示,外壳1通过连接线5分别与若干检测仪连接,检测仪的电能通过数据传感器中的太阳能板提供能源,检测仪的数量根据需要检测的岩土数据改变,数据传感器通过控制器14内部的通信装置与4G网络单元连接;

外壳1内表面开设有两个滑槽8,两个滑槽8相对的一表面均滑动连接有升降座9,升降座9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杆10;

固定杆10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2,固定板12一表面转动连接有发射天线13。

其中,外壳1一表面开设有限位槽101,限位槽101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21,驱动装置21为直流步进电机,两个驱动装置21输出轴一端均与盖板3固定连接,固定环2一表面开设有四个螺栓孔201,螺栓孔201呈环形均匀分布,固定环2通过螺栓插入螺栓孔201完成与地面的固定。

其中,盖板3一表面固定连接有亮度传感器6,亮度传感器6为GML670亮度传感器,盖板3一表面固定连接有太阳能板7。

其中,连接线5位于外壳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4,控制器14内部分别设置有通信装置和锂电池,控制器14一表面与外壳1固定连接,控制器14一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15,散热风扇15用于控制器14的散热,控制器14通过电线分别与亮度传感器6、太阳能板7、风速传感器11、发射天线13、散热风扇15、升降电机16、湿度传感器19和驱动装置21电性连接。

其中如图4-5所示,外壳1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一升降电机16,升降电机16输出轴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杆17,螺杆17周侧面与升降座9螺纹连接,螺杆17一端转动连接有限位板20,限位板20一表面与外壳1固定连接。

其中,外壳1内表面固定连接有隔板18。

其中如图6所示,升降座9的外形为T形结构,升降座9一表面固定连接有风速传感器11,风速传感器11为GH-FS风速传感器,升降座9一表面固定连接有湿度传感器19,湿度传感器19为YHZ-295湿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将外壳埋入地下,针脚插入地表深处固定,使得固定环2下表面与地面接触,通过螺栓将固定板2与地面连接固定,亮度传感器6检测到外界亮度适合太阳能板7吸收能量,控制器14控制驱动装置21旋转,将盖板3旋转185度,盖板一端与限位槽101接触,太阳能板7吸收太阳光,控制器14控制升降电机16启动带动螺杆17旋转,升降座9上升,固定杆10与固定板12上升,发射天线13上升,完成展开程序;检测仪所得岩土检测信息通过连接线5传输至控制器14内部,控制器14通过发射天线13与4G网络单元连接,将岩土检测信息传输至后台监控中心。若外界风力过大,风速传感器11识别风速信息,控制器14控制升降电机16反向旋转,使得升降座9进入外壳1内部,控制器14控制驱动装置21反向旋转,盖板3与外壳1合上,完成自动收纳操作,对数据传感器进行自我保护,若外界为雨雪天气时,湿度传感器19识别到湿度信息,后续步骤与上述收纳操作一致。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