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1162发布日期:2019-04-20 02:40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摄像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摄像头。



背景技术:

摄像头是一种图像输入设备,计算机,车载等用户终端上都配置有摄像头,研究员考虑设置一双摄像头,一个用于对焦拍照,另一个用于实现探测效果,但是这种摄像头在用于汽车或者其他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时,易损坏,使用寿命短,易干扰,且散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摄像头,通过增加弹性结构、固定结构和散热结构等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摄像头,包括支架、第一镜头、第二镜头、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第一滤光元件、第二滤光元件、第一感光组件、第二感光组件和铜箔,

所述支架具有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应的第二表面、自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侧面,在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方形孔和第二方形孔,所述第一方形孔和第二方形孔均自所述第一表面贯穿至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镜头包括第一镜筒和至少一个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筒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

所述第二镜头包括第二镜筒和至少一个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筒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镜片设置在所述第二通孔中,

所述第一马达包括第一固定腔和第一伸缩装置,所述第一固定腔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镜头插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镜头的底部与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光元件安装于所述第三通孔中,所述第一滤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镜头的下方,

所述第二马达包括第二固定腔和第二伸缩装置,所述第二固定腔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镜头插设于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二镜头的底部与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滤光元件安装于所述第四通孔中,所述第二滤光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镜头的下方,

所述第一感光组件包括第一感光元件、第一线路板元件和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滤光元件的下方,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一线路板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线路板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感光组件包括第二感光元件、第二线路板元件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感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滤光元件的下方,所述第二感光元件与所述第二线路板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线路板元件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

所述支架罩设在所述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上,所述第一镜头外露于所述第一方形孔,所述第二镜头外露于所述第二方形孔,所述支架的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线路板元件、第二线路板元件卡合,所述铜箔设置在所述第一线路板元件和第二线路板元件的下方,所述铜箔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镜筒的侧壁设有多个自第一通孔的中心向第一镜筒外沿方向凸出的多个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镜筒呈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凸块外露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镜筒的侧壁设有多个自第二通孔的中心向第二镜筒外沿方向凸出的多个第二凸块,所述第二镜筒的侧壁还设有自第二通孔的中心向第二镜筒外沿方向凸出的第一凸环,所述第二凸块、第一凸环与所述第二镜筒呈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凸环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块的下方,所述第二凸块和第一凸环外露于所述第四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摄像头还包括缓冲片,所述缓冲片盖设在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上,在所述缓冲片上设有第一镜孔和第二镜孔,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一镜孔的孔壁配合,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二镜孔的孔壁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片为橡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双摄像头还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的中心设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一弹片的四周边沿设有多个第一凸片,所述第一凸片与所述第一弹片呈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方形孔的孔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凸片配合,所述第二弹片的中心设有第六通孔,所述第二弹片的四周边沿设有多个第二凸片,所述第二凸片与所述第二弹片呈一体结构,所述第二方形孔的孔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凸片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片与所述第一弹片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所述第二凸片与所述第二弹片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每个第一凹槽中设有一个凸出的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凸片与所述第一卡块配合,每个第二凹槽中设有一个凸出的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凸片与所述第二卡块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双摄像头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块与第一凹槽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0.5-3mm,所述第二卡块与第二凹槽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0.5-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双摄像头,其优点如下:

1、在第一线路板元件和第二线路板元件的下方增加铜箔,起到散热和屏蔽干扰的作用;

2、在第一镜筒和第二镜筒的侧壁增加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除了定位、方便镜头的安装与拆卸以外,还与缓冲片配合,增加双摄像头本体的密封性和使用寿命,不易进入小颗粒灰尘;

3、设置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配合,提高双摄像头本体的抗压性;

4、设置第一凸片、第二凸片、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便于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拆卸,方便替换镜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摄像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摄像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支架、11为第一表面、12为第二表面、13为第一侧面、14为第一方形孔、141为第一凹槽、15为第二方形孔、151为第二凹槽、21为第一镜头、211为第一镜筒、212为第一镜片、22为第一马达、31为第二镜头、311为第二镜筒、312为第二镜片、32为第二马达、4为第一感光组件、41为第一线路板元件、42为第一连接器、5为第二感光组件、51为第二线路板元件、52为第二连接器、6为铜箔、7为第一弹片、71为第五通孔、8为第二弹片、81为第六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双摄像头,其包括:支架1、双镜头、双马达、双滤光元件、双感光组件和铜箔。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实用新型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双摄像头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摄像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理解,将双摄像头分成支架1、第一镜头21、第二镜头31、第一马达22、第二马达32、第一滤光元件(未图示)、第二滤光元件(未图示)、第一感光组件4、第二感光组件5和铜箔6,下面分别介绍上述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2并结合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双摄像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2所示,为了便于理解,将支架1的上表面设为第一表面11、下表面设为第二表面12、侧面为第一侧面13,在支架1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镜头21、第一马达22的第一方形孔14和用于容纳第二镜头31、第二马达32的第二方形孔15。支架1用来固定两个摄像头的间距,并且支架1固定采用高精度的AA设备,对X,Y,Z三个方向进行调整,使精度满足需求。

第一镜头21包括第一镜筒211和至少一个第一镜片212,第一镜筒211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未图示),第一镜片21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孔中,第一镜头21为主拍照摄像头,为高像素的自动对焦摄像头,可以自动对焦。第一镜筒211的侧壁设有多个自第一通孔的中心向第一镜筒211外沿方向凸出的多个第一凸块(未图示),第一凸块与第一镜筒211呈一体结构,第一凸块外露于第三通孔,第一马达22包括第一固定腔(未图示)和第一伸缩装置(未图示),第一固定腔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三通孔(未图示),第一镜头21插设于第三通孔中,第一镜头21的底部与第一伸缩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滤光元件(未图示)安装于第三通孔中,第一滤光元件设置在第一镜头的下方,第一滤光元件的作用是过滤掉红外光的部分,解决拍照发红的问题。通过第一马达22可以调节第一镜头21,从而形成焦距可调的动焦摄像模组。也就是说,在通过摄像模组采集图像的过程中,由采集目标反射的光线通过第一镜头21进入摄像模组内部,光线经过第一镜头21的折射作用,以及第一滤光元件的折射、滤光作用而到达第一感光组件4进行感光作用,通过第一感光组件4实现光电转化,从而完成目标图像的采集,且在采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马达22来调节摄像模组的焦距,以便于获取预定的目标图像。第一感光组件4包括第一感光元件(未图示)、第一线路板元件41和第一连接器42,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一滤光元件(未图示)的下方,第一感光元件与第一线路板元件41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器42与第一线路板元件41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器42与控制主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器42的作用为连接和车载控制的主板和摄像头,将摄像头采集到的信号传输到CPU,第一线路板元件41作用为连接各个信号线,连接感光芯片和第一连接器42的信号线,并传输的CPU上面,为信号传输通道。

第二镜头31包括第二镜筒311和至少一个第二镜片312,第二镜筒311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二通孔(未图示),第二镜片312设置在第二通孔中,第二镜头31是景深探测摄像头,为探测远距离的人或者物品,将探测的数据反馈到主芯片,主芯片通过软件的算法进行和主拍照摄像头的合成,显示高清晰的图纸。第二镜筒311的侧壁设有多个自第二通孔的中心向第二镜筒311外沿方向凸出的多个第二凸块(未图示),第二镜筒311的侧壁还设有自第二通孔的中心向第二镜筒外沿方向凸出的第一凸环(未图示),第二凸块、第一凸环与第二镜筒311呈一体结构,第一凸环设置在第二凸块的下方,第二凸块和第一凸环外露于第四通孔,第二凸块起到方便拆卸和与上部固定装置配合的作用,第一凸环起到定位和卡住的作用,使第二镜头21的上部分与下部分之间分隔的作用。第二马达32包括第二固定腔(未图示)和第二伸缩装置(未图示),第二固定腔中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第四通孔(未图示),第二镜头31插设于所述第四通孔中,第二镜头31的底部与第二伸缩装置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滤光元件安装于第四通孔中,第二滤光元件设置在第二镜头31的下方。第二感光组件5包括第二感光元件(未图示)、第二线路板元件51和第二连接器52,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二滤光元件的下方,第二感光元件与第二线路板元件51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器52与第二线路板元件51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器52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第二连接器52的作用为连接和车载控制的主板和摄像头,将摄像头采集到的信号传输到CPU,第二线路板元件51作用为连接各个信号线,连接感光芯片和第二连接器52的信号线,并传输的CPU上面,为信号传输通道。

支架1罩设在第一马达22和第二马达32上,第一镜头21外露于第一方形孔14,第二镜头31外露于第二方形孔15,支架1的第二表面12与第一线路板元件41、第二线路板元件51卡合,铜箔6设置在第一线路板元件41和第二线路板元件51的下方,铜箔6与支架1固定连接。铜箔6用来对摄像头和支架1接地处理,解决拍照或者录像过程中的高温,起到散热和屏蔽干扰的效果。

针对于现有车载双摄像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天气变化、温度变化或者液体溅射所带来的老化、腐蚀因素,以及车辆行驶或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压力,双摄像头还包括缓冲片(未图示),缓冲片盖设在支架1的第一表面11上,在缓冲片上设有第一镜孔(未图示)和第二镜孔(未图示),第一凸块与第一镜孔的孔壁配合,第二凸块与第二镜孔的孔壁配合。凸块与镜孔卡合,可以使得凸块与镜孔配合,避免发生位移,具有减震和保护的效果,缓冲片为具有一定弹性的物质构成,如橡胶。

双摄像头还包括第一弹片7和第二弹片8,第一弹片7的中心设有第五通孔71,第一弹片7的四周边沿设有多个第一凸片(未图示),第一凸片与第一弹片7呈一体结构,第一凸片与第一弹片7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这样的角度使得第一凸片能够卡入第一凹槽141中,且不会轻易松动使第一弹片7掉出,也不会因为太紧导致第一弹片7难以取下。第一方形孔14的孔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凹槽141,第一凹槽141与第一凸片配合,通过第一凸片嵌入第一凹槽141之中,使得摄像镜头不会从第一方形孔14中掉出或者产生位移。第二弹片8的中心设有第六通孔81,第二弹片8的四周边沿设有多个第二凸片(未图示),第二凸片与第二弹片8呈一体结构,第二凸片与第二弹片8之间的夹角为15-45度,这样的角度使得第二凸片能够卡入第二凹槽151中,且不会轻易松动使第二弹片8掉出,也不会因为太紧导致第二弹片8难以取下。第二方形孔15的孔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二凹槽151,第二凹槽151与第二凸片配合,通过第二凸片嵌入第二凹槽151之中,使得摄像镜头不会从第二方形孔15中掉出或者产生位移。

每个第一凹槽141中设有一个凸出的第一卡块(未图示),第一凸片与第一卡块配合,每个第二凹槽151中设有一个凸出的第二卡块(未图示),第二凸片与第二卡块配合。第一卡块与第一凹槽141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0.5-3mm,第二卡块与第二凹槽151底部之间的高度差为0.5-3mm。通过卡块与凸片的配合便于第一弹片7和第二弹片8的拆卸,方便替换镜头,另外也使得弹片具有一定的变形空间,当缓冲片抵挡部分压力后,弹片也抵挡部分的压力,避免镜头损坏。

上述双摄像头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上提到的种类。

所属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或目的之一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摄像头,结构简单、不易损坏、光线效果好、密封性强、调节能力强。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