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1710发布日期:2019-05-07 21:0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翻译机均设置有用来接收用户的声音信息的内置麦克风。但是在比较复杂的场景,如火车站、广场、人流量大或者许多人说话的情况下,采用单麦克风将所需语音与背景噪声同时拾取,往往会使拾音效果和语音识别达不到所需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拾音效果和语音识别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包括壳体和内置麦克风并形成麦克风阵列的多个麦克风部,所述多个麦克风部包括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和下部的上麦克风部及下麦克风部,所述壳体对应多个所述麦克风部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多个所述麦克风部伸入的多个所述拾音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上麦克风部采用多个,所述下麦克风部采用一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上麦克风部包括等间距横向分布的第一麦、第二麦和第三麦。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第二麦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中间位置,所述第一麦和所述第三麦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麦的两侧;所述第一麦、所述第二麦和所述第三麦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第一麦、所述第二麦和所述第三麦的间距为15-30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多个所述麦克风部位于同一垂直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与所述上麦克风部对应位置的所述拾音孔位于所述壳体的前侧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拾音孔的上表面距所述麦克风顶面间距为2-6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多个所述拾音孔的直径为 1-2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所述麦克风部还包括用于密封所述麦克风及所述壳体之间间隙的密封导套,所述密封导套套设所述麦克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拾音孔和内置麦克风并形成麦克风阵列的多个麦克风部的设置,能够得到具有更好指向性的波束,加强声源采集效果,从而提高拾音效果和语音识别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导套侧面剖视示意图。

图中1-壳体,2-上麦克风,3-下麦克风,4-密封导套,11-拾音孔,21- 第一麦,22-第二麦,23-第三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麦克风的翻译机,包括壳体1和内置麦克风并形成麦克风阵列的多个麦克风部。多个麦克风部包括分别对应位于壳体1 的上部和下部的上麦克风部2及下麦克风部3。壳体1对应多个麦克风部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多个麦克风部伸入的多个拾音孔11。

具体的,如图1所示,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壳体1可以是环绕翻译机周向形成的壳体结构。多个麦克风部可以是两个以上的麦克风部,并分别位于壳体1的上部和下部。每个麦克风部中可内置一个麦克风。通过设置上麦克风部2和下麦克风部3从而形成麦克风阵列,麦克风部中安装有麦克风,通过声波抵达阵列中每个麦克风之间的微小时差的相互作用,麦克风阵列可得到比单个麦克风更好的指向性。并通过对所有麦克风的综合处理,麦克风阵列可以组合成为所要求的强指向性麦克风,形成被称为“波束”的指向特性。麦克风阵列的波束可以经由电路或程序算法软件(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 控制,通过声源测向和阵列增益技术,加强声源采集效果。并可分离各个声源产生的声音,过滤掉环境噪音。从而达到提高拾音效果和语音识别效果。

目前最常用的多麦克风阵列技术是fixedbeamforming,即固定的波束成形技术,也就是将多个麦克风的信号进行加权求和,利用声音的方向特性,保留特定方向的声音信号,抑制其它方向的噪声信号。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上麦克风部2采用多个,下麦克风部3采用一个。进一步的,上麦克风部2包括等间距横向分布的第一麦21、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上麦克风部2可以采用三个,通过第一麦21、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的等间距横向布设,以及一个下麦克风部3从而能够形成麦克风阵列,从而形成强指向性麦克风,形成的波束能够指向声源方向而加强声源采集效果,进而提高拾音效果和语音识别效果。上麦克风部2的横向布设也就是沿壳体1的左右方向布设,从而扩大波束的范围,提高声源采集效果。

进一步的,第二麦22位于壳体1的上部中间位置,第一麦21和第三麦23 分别位于第二麦22的两侧。第一麦21、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麦21、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从而使波束的发出点在同一直线上,且第一麦21和第三麦23可以分别位于第二麦22的左右两侧,从而扩大波束左右两侧的范围,提高声源的采集效果。将第二麦22布设于壳体1的上部中间位置,从而扩大波束中间位置的范围,提高声音的采集效果。

优选的,第一麦21、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的间距为15-30mm。

具体的,将第一麦21和第二麦22以及第二麦22和第三麦23的间距设置为20mm,从而可在手持翻译机上可获得的常用尺寸,将上麦克风部2产生的波束控制在有利于提高声音采集效果的范围内。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多个麦克风部位于同一垂直面。

具体的,上麦克风部2和下麦克风部3可以位于同一垂直面内,也就是可以将多个麦克风部安装在同一印制电路板上,而印制电路板固定安装于壳体1 内。上麦克风部2和下麦克风部3位于同一垂直面,从而减少对现有技术中麦克风位置的变动,降低设计成本。

进一步的,与上麦克风部2对应位置的拾音孔11位于壳体1的前侧面。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翻译机,尤其是手持翻译机的前侧面设置有显示屏幕,以供用户查看。而将位于壳体1的上部的拾音孔11设置于壳体1的前侧面,从而有利于采集用户的声源。

在一实施例中,拾音孔11的上表面距麦克风顶面间距为2-6mm。

具体的,麦克风部的顶部可以伸入拾音孔11,而麦克风安装于麦克风部内,从而麦克风的顶部与拾音孔11的上表面具有间距称为第一间距,为了防止声音在拾音孔11的内壁反射形成谐振点,降低拾音效果,将第一间距设置为4mm。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拾音孔11的直径为1-2mm。

具体的,为了防止声音在拾音孔11的内壁反射形成谐振点,降低拾音效果,将拾音孔11的直径设置可以为1-1.4mm,优选的可以为1.2mm。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麦克风部还包括用于密封麦克风及壳体1之间间隙的密封导套4。密封导套4套设多个麦克风。

具体的,如图2所示,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密封导套侧面剖视示意图。密封导套4可以采用橡胶材质制作。密封导套4具有用来传导声源的上敞开口 41。密封导套4内形成有用于容纳麦克风并与上敞开口41相贯通的腔室42。密封导套4的上部可伸入拾音孔11中,密封导套4的侧壁填充满麦克风和壳体 1之间间隙,从而起到密封的作用,进而使拾音孔11至麦克风传音路径完整,避免漏音,提高麦克风的拾音效果。

这里首选需要说明的是,“向内”是朝向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向外”是远离容置空间中央的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横向”、“竖向”、“水平”、“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