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智能乘梯意向识别的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1200发布日期:2018-12-25 20:4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基于图像智能乘梯意向识别的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乘客移动图像识别,属于电梯图像识别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土地的日益稀少,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地向空间发展,几乎所有建筑都要安装电梯,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运载工具,乘客乘坐电梯必须要经过轿门和层门进出轿厢,门保护装置是电梯重要安全性能指标。目前,常用的门保护存在着若干问题,比如机械式安全触板碰撞到人体或物体后安全触板开关动作,容易被门碰伤夹伤;光电式保护和光幕式保护的保护范围小,有保护盲区,易坏,并且光束发射和接收不在一个平面上会发生误动作。当前门保护装置的使用,都是保护事件发生时的被动保护,没有事先预判,严重降低电梯的运行效率。

另外,被门碰伤和夹伤事件以及更严重的事件时有发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样给电梯使用者带来心灵的创伤,蒙上不敢乘梯阴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门安全保护装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用性好、成本低、安装简便的图像识别乘梯意向装置。本装置采用近年不断发展的计算机图像识别及处理技术,实时采集到本层层门前的目标信息,判断有无乘梯意向,为电梯门保护增添了一副“慧眼”。

基于图像智能乘梯意向识别的门装置,包括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处理中心、电梯控制系统和门系统;所述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中心相连,数据处理中心与电梯控制系统相连,电梯控制系统与门系统互连;

所述的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采用CMOS摄像头作为图像采集全方位视觉传感器,设于等候厅门洞上方,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传输方式把采集的目标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

所述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视频服务器,设有有线和无线接收接口、输出通道,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接口收集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的客流信息数据,经过图像识别与处理后传送到电梯控制系统;

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接收到数据处理中心处理的乘客乘梯意向结果,依据结果并同时采集门系统的实时状态运算出控制模式,对门系统发出指令进行控制;

所述的门系统接收电梯控制系统指令,并执行发出的指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是物联网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能使层站等候厅自己“说话”,属于物联网技术在节能减排、现代服务、安全防范等层面上的应用;

2、本实用新型用一个全方位视觉传感器获得等候厅的全景视频图像,解决了等候厅乘客乘梯意向,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效率,为节能减排以及提高电梯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3、本实用新型提高乘客进电梯时的安全性,为防止乘客因门安全保护装置失效被电梯门夹伤上了一道保险;

4、本实用新型同时解决了电梯等候厅的监控问题,为电梯的安全防范提供了新的手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中:1—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2—数据处理中心、3—电梯控制系统、4—门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基于图像智能乘梯意向识别的门装置,包括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1、数据处理中心2、电梯控制系统3和门系统4;所述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1与数据处理中心2相连,数据处理中心2与电梯控制系统3相连,电梯控制系统3与门系统4互连;

所述的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1采用全方位视觉传感器,安装在每层等候厅门洞上方,实时对电梯停靠楼层等候厅乘客动态进行采样,把采样到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和信息量压缩编码、复用、调制后,通过有线或无线的传输方式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2;

所述的数据处理中心2采用视频服务器,设有有线和无线接收接口、输出通道(接口和通道数量根据需要可以增减),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接口接收层站目标信息采集系统1发送的信息数据,把接收到的信息解压、解复用、解调后经过图像识别与处理后,得出乘客的乘梯意向,并将结果传送到电梯控制系统3,供电梯控制系统3运行决策用,实现电梯的最优方案控制;

所述的电梯控制系统3把从数据处理中心2接收到的等候厅客流信息数据,经过系统处理后得出控制指令,若是乘客往电梯门方向移动有乘梯意向,电梯停在本层时控制系统发出开门指令或在开门时等待,反之判断乘客并无乘梯意向,电梯控制系统3就要发出关门指令;若是在关门过程中,采集到有乘客乘梯意向信息,电梯控制系统3发出反向开门指令;

所述的门系统4接收电梯控制系统3的控制指令,根据指令进行开门或者关门动作。

本实用新型选用CMOS摄像头作为图像采集传感器,获取实时目标信息,使用帧差统计背景模型和高斯背景模型对运动目标检测,经过图像数字化处理与计算,对目标状态进行识别,同时判断目标是否只是路过或有无乘梯意向,将结果传输到电梯的控制系统,电梯控制系统根据目标状态分析结果,发出门系统的运行指令,是否关门或关门过程中是否反向开门。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实施例,凡是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它实施例,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