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0358发布日期:2019-03-30 08:33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对讲装置,是一种双向移动通信工具,在不需要任何网络支持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话,无通话话费产生,适用于相对固定且频繁通话的场合。其中,移动通信对讲装置可以分为模拟对讲设备、数字对讲设备、IP对讲设备。由于移动通信对讲装置具有不受网络限制、操作简单、通话成本低、支持一对多通话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公安、民航、运输、水利、铁路、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用于团体成员间的联络和指挥调度,以提高沟通效率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传统的移动通信对讲装置主要包括外壳、主机、电池、座充等部件,其中,主机又可以包括面壳、PTT按键、耳机和电源插孔塞、PCB组件、LCD部分、音量/开关钮、编码旋钮、指示灯、MIC等。

目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均采用座充对电池进行充电,其不足在此在于,第一,在座充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同时,电池、座充均向发送电路、接收电路供电,使得充电时间延长;第二,由于在充电的同时,电池也处于放电,如此一来,便造成了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第三,传统的电池充电电路(座充)并未设置保护电路,当充电电路(座充)出现故障时,就很容易造成移动通信对讲装置的电池损耗。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移动通信对讲装置进行改进,保证供电可靠的同时,也能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的天线,一端与天线连接的电感L1,具有一初级线圈一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的可调隔离变T2,连接在可调隔离变T2的初级线圈的两端之间的电容C14,连接在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两端之间的电容C10,一端与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连接的电容C13,具有三组两位置联动的收发开关、且第三收发开关K1-3的2号端子与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连接的收发按钮,一端与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的电阻R18,基极与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且集电极与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9,连接在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容C11,一端均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的电容C12和电阻R20,一端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的电阻R19,一端连接在电阻R18与电容C10之间、且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二收发开关K1-2连接的电容C9和电容C8,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三收发开关K1-3的3号端子连接的电阻R21,一端均与收发按钮的第三收发开关K1-3的1号端子连接的电阻R15和电阻R16,一端与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1号端子连接的电容C15,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2号端子连接的语音蜂鸣器SP,一端与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的电容C7,连接在电容C7的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3号端子之间的电容C6,基极连接在电容C6与电容C7之间的三极管Q8,连接在三极管Q8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且另一端与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的电阻R12,一端连接在电阻R15与电阻R12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6,一端连接在电阻R15与电阻R12之间、且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电阻R14,发射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三极管Q5,集电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且基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的三极管Q6,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2与电阻R13之间的电容C4,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21和电容C15之间的电阻R10,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的三极管Q7,连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7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连接在三极管Q7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1,源极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漏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P沟道场效应管Q10,一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连接的电阻R8,基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且发射极与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漏极连接的三极管Q4,以及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均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电容C5的另一端、语音蜂鸣器SP的另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与市电连接的变压器T1,输入端与变压器T1连接的桥式整流器D1,与桥式整流器D1的输出端连接的直流转换电路,以及设置在直流转换电路与桥式整流器D1之间、用于防止故障电流进入直流转换电路的反向电压保护电路。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向电压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后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的两输出之间的电阻R2、二极管D2和电阻R1,一端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的一端与电阻R1之间的电阻R3,栅极连接在电阻R2与二极管D2之间、源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且漏极与桥式整流器D1的另一端连接的N沟道场效应管Q1,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的电阻R4,以及栅极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漏极与N沟道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且源极接地的N沟道场效应管Q2。其中,所述二极管D2的输入与电阻R2连接,且输出与电阻R1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直流转换电路包括一端连接在电阻R1与电阻R3之间的电阻R5,一端连接在电阻R1与电阻R3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栅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的N沟道场效应管Q3,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输入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5与电容C1之间的电容C2,一端与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5与电容C1之间的电阻R7,具有两初级线圈一次级线圈、且型号为EE18的变压器T3,输入端与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二极管D5,输入端与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二极管D4,以及一端与二极管D5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3。其中,所述变压器T3的第一初级线圈的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且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3的第二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2与电阻R7之间、且另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巧妙地设置P沟道场效应管,在电池充电时,实现收发电路的电源切断。如此一来,便能保证单独供电或充电,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过程同时存在供电放电的问题,进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对供电电路进一步改进,通过设置反向电压保护电路,保证充电可靠。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供电可靠、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等优点,在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保护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为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通信对讲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收发电路为现有技术,其动作原理在此就不予赘述。具体来说,该装置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的天线,一端与天线连接的电感L1,具有一初级线圈一次级线圈、初级线圈的一端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的可调隔离变T2,连接在可调隔离变T2的初级线圈的两端之间的电容C14,连接在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两端之间的电容C10,一端与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连接的电容C13,具有三组两位置联动的收发开关、且第三收发开关K1-3的2号端子与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连接的收发按钮,一端与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的电阻R18,基极与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且集电极与可调隔离变T2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的三极管Q9,连接在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容C11,一端均与三极管Q9的发射极连接的电容C12和电阻R20,一端与三极管Q9的基极连接的电阻R19,一端连接在电阻R18与电容C10之间、且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二收发开关K1-2连接的电容C9和电容C8,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三收发开关K1-3的3号端子连接的电阻R21,一端均与收发按钮的第三收发开关K1-3的1号端子连接的电阻R15和电阻R16,一端与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且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1号端子连接的电容C15,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2号端子连接的语音蜂鸣器SP,一端与电阻R16的另一端连接的电容C7,连接在电容C7的另一端与收发按钮的第一收发开关K1-1的3号端子之间的电容C6,基极连接在电容C6与电容C7之间的三极管Q8,连接在三极管Q8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且另一端与电阻R15的另一端连接的电阻R12,一端连接在电阻R15与电阻R12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6,一端连接在电阻R15与电阻R12之间、且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电阻R14,发射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三极管Q5,集电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且基极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的三极管Q6,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12与电阻R13之间的电容C4,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21和电容C15之间的电阻R10,发射极与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的三极管Q7,连接在三极管Q6的基极与三极管Q7的基极之间的电阻R9,连接在三极管Q7的基极与集电极之间的电阻R11,源极与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漏极与电池的正极连接的P沟道场效应管Q10,一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连接的电阻R8,基极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且发射极与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漏极连接的三极管Q4,以及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7的集电极均与三极管Q8的发射极、电容C5的另一端、语音蜂鸣器SP的另一端、电阻R19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和电容C13的另一端连接。该装置处于供电状态时,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为低电平,三极管Q4处于截止状态,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源极与漏极导通,实现正常供电。当充电电路接通外部市电进行充电时,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栅极为高电平,使P沟道场效应管Q10的源极与漏极截止;与此同时,三极管Q4的基极高电平触发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导通,进而实现电池充电。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充电可靠,该充电电路包括与市电连接的变压器T1,输入端与变压器T1连接的桥式整流器D1,与桥式整流器D1的输出端连接的直流转换电路,以及设置在直流转换电路与桥式整流器D1之间、用于防止故障电流进入直流转换电路的反向电压保护电路。其中,该反向电压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后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的两输出之间的电阻R2、二极管D2和电阻R1,一端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的一端与电阻R1之间的电阻R3,栅极连接在电阻R2与二极管D2之间、源极与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且漏极与桥式整流器D1的另一端连接的N沟道场效应管Q1,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1的源极连接的电阻R4,以及栅极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漏极与N沟道场效应管Q1的漏极连接、且源极接地的N沟道场效应管Q2。二极管D2的输入与电阻R2连接,且输出与电阻R1连接。与此同时,该直流转换电路包括一端连接在电阻R1与电阻R3之间的电阻R5,一端连接在电阻R1与电阻R3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1,栅极与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的N沟道场效应管Q3,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阻R6,输入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5与电容C1之间的电容C2,一端与二极管D3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连接在电阻R5与电容C1之间的电阻R7,具有两初级线圈一次级线圈、且型号为EE18的变压器T3,输入端与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一端连接、且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二极管D5,输入端与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另一端连接、且输出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的二极管D4,以及一端与二极管D5的输出端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电容C3。其中,所述变压器T3的第一初级线圈的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且另一端接地;所述变压器T3的第二初级线圈的一端连接在电容C2与电阻R7之间、且另一端与N沟道场效应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变压器T3的次级线圈的中间抽头接地。

当且仅当,桥式整流器故障或者市电反向电压时,触发N沟道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漏极导通,有效地阻断反向电压波形进入直流转换电路。正常充电时,沟道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漏极处于截止状态,且沟道场效应管Q2的源极与漏极处于导通状态。与此同时,N沟道场效应管Q3经电阻R5触发导通,由变压器T3转换成电池所需的直流电。需要说明的是,电阻R1为10kΩ,电阻R2为10kΩ,电阻R3为4.7kΩ,电阻R4为5.1kΩ,电阻R5为650kΩ,电阻R6为100Ω,电阻R7为60kΩ,电阻R8为1kΩ,电容C1为1uF/400V,电容C2为0.1uF/400V。另外,收发电路为现有技术,其参数就不予赘述。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