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4819发布日期:2019-08-21 00:04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机外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中监控摄像机被越来越多的广泛应用,为了达到防水防尘的目的,监控摄像机的外面要有一个坚固的外壳,但现有的监控摄像机外壳大多不够坚固,不能有效做到防水防尘。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7573496U,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球型摄像机抗冲击外壳,包括罩设在摄像机外部的罩壳,所述的罩壳为筒状,罩壳顶端封闭、底端为开口,罩壳内设有弹性的连接套,连接套套设在摄像机外部固定摄像机,壳内上部设有控制连接套上下位置的伸缩机构,伸缩机构向下的输出端与连接套上部连接,连接套外径与罩壳内径吻合。

但是现有的摄像机外壳还存在着不具备减震功能,不方便移动和不方便固定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以解决现有的摄像机外壳还存在着不具备减震功能,不方便移动和不方便固定的问题。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包括防滑套,把手,箱盖,固定锁块,观察窗,连接轴,摄像机,防护壳,固定套,可调节固定架结构,摄像盖,保护绳,限位挡块,可减震放置座结构和可调节固定板结构,所述的防滑套套接在把手的上部外侧;所述的把手焊接在箱盖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箱盖通过连接轴连接在防护壳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固定锁块焊接在箱盖的下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观察窗镶嵌在箱盖的内部左侧;所述的摄像机放置在可减震放置座结构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固定套焊接在防护壳的内部右上角;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架结构分别安装在可减震放置座结构的上表面左右两侧;所述的摄像盖套接在摄像机的摄像头外侧;所述的保护绳一端胶接在摄像盖的下端中间位置,另一端胶接在防护壳的右侧下部;所述的限位挡块分别焊接在防护壳的内侧下部;所述的可减震放置座结构安装在防护壳的内侧下部;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板结构安装在防护壳的下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架结构包括固定架,橡胶垫,支架,调节螺栓,套筒和固定螺纹孔,所述的固定架焊接支架的右侧上部;所述的橡胶垫胶接在固定架的下端;所述的支架插接在套筒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调节螺栓贯穿套筒的右侧上部位置螺纹连接在固定螺纹孔的内侧;所述的固定螺纹孔开设在支架的右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可减震放置座结构包括挡板,固定螺栓,滑槽,放置座,固定块,减震弹簧和连接钢板,所述的挡板插接在滑槽的内侧;所述的固定螺栓螺纹连接在挡板的左侧上部;所述的滑槽开设在放置座的左侧内部;所述的固定块焊接在放置座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减震弹簧一端焊接在放置座的下表面,另一端焊接在连接钢板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板结构包括插接管,手柄,外螺纹管,固定板,内螺纹孔和防滑垫,所述的手柄焊接在外螺纹管的外侧;所述的外螺纹管螺纹连接在内螺纹孔的内侧;所述的固定板焊接在外螺纹管的内侧;所述的内螺纹孔分别开设在插接管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防滑垫胶接在固定板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的插接管与防护壳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套筒与放置座焊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摄像机放置在放置座的上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钢板与防护壳螺栓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调节螺栓贯穿套筒与固定螺纹孔螺纹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的橡胶垫采用厚度为六毫米至八毫米的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的减震弹簧长度设置在三厘米到八厘米的不锈钢减震弹簧。

优选的,所述的摄像机具体采用型号为HC-MDH3GK的摄像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减震弹簧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摄像机,避免冲撞造成损坏。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把手的设置,有利于将摄像机提起,方便移动。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固定架,支架和套筒的设置,有利于将摄像机进行固定,避免摄像机在防护壳内滑动造成损坏。

4.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橡胶垫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摄像机,避免在固定过程中损坏。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手柄和固定板的设置,有利于将外壳安装在摄像架上,方便使用。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防滑垫的设置,有利于保护外壳,避免外壳在摄像架上滑下。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摄像盖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摄像机的摄像头,避免划坏。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限位挡块的设置,有利于保护摄像机,避免冲撞力度太大造成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固定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减震放置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可调节固定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防滑套;2、把手;3、箱盖;4、固定锁块;5、观察窗;6、连接轴;7、摄像机;8、防护壳;9、固定套;10、可调节固定架结构;101、固定架;102、橡胶垫;103、支架;104、调节螺栓;105、套筒;106、固定螺纹孔;11、摄像盖;12、保护绳;13、限位挡块;14、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1、挡板;142、固定螺栓;143、滑槽;144、放置座;145、固定块;146、减震弹簧;147、连接钢板;15、可调节固定板结构;151、插接管;152、手柄;153、外螺纹管;154、固定板;155、内螺纹孔;156、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4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摄像机抗冲击外壳,包括防滑套1,把手2,箱盖3,固定锁块4,观察窗5,连接轴6,摄像机7,防护壳8,固定套9,可调节固定架结构10,摄像盖11,保护绳12,限位挡块13,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和可调节固定板结构15,所述的防滑套1套接在把手2的上部外侧;所述的把手2焊接在箱盖3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箱盖3通过连接轴6连接在防护壳8的上表面左侧位置;所述的固定锁块4焊接在箱盖3的下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观察窗5镶嵌在箱盖3的内部左侧;所述的摄像机7放置在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的上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固定套9焊接在防护壳8的内部右上角;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架结构10分别安装在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的上表面左右两侧;所述的摄像盖11套接在摄像机7的摄像头外侧;所述的保护绳12一端胶接在摄像盖11的下端中间位置,另一端胶接在防护壳8的右侧下部;所述的限位挡块13分别焊接在防护壳8的内侧下部;所述的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安装在防护壳8的内侧下部;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板结构15安装在防护壳8的下表面中间位置;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架结构10包括固定架101,橡胶垫102,支架103,调节螺栓104,套筒105和固定螺纹孔106,所述的固定架101焊接支架103的右侧上部;所述的橡胶垫102胶接在固定架101的下端;所述的支架103插接在套筒105的内侧上部;所述的调节螺栓104贯穿套筒105的右侧上部位置螺纹连接在固定螺纹孔106的内侧;所述的固定螺纹孔106开设在支架103的右侧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可减震放置座结构14包括挡板141,固定螺栓142,滑槽143,放置座144,固定块145,减震弹簧146和连接钢板147,所述的挡板141插接在滑槽143的内侧;所述的固定螺栓142螺纹连接在挡板141的左侧上部;所述的滑槽143开设在放置座144的左侧内部;所述的固定块145焊接在放置座144的上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减震弹簧146一端焊接在放置座144的下表面,另一端焊接在连接钢板147的上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可调节固定板结构15包括插接管151,手柄152,外螺纹管153,固定板154,内螺纹孔155和防滑垫156,所述的手柄152焊接在外螺纹管153的外侧;所述的外螺纹管153螺纹连接在内螺纹孔155的内侧;所述的固定板154焊接在外螺纹管153的内侧;所述的内螺纹孔155分别开设在插接管151的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的防滑垫156胶接在固定板154的内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插接管151与防护壳8螺栓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套筒105与放置座144焊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摄像机7放置在放置座144的上表面。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钢板147与防护壳8螺栓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调节螺栓104贯穿套筒105与固定螺纹孔106螺纹连接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橡胶垫102采用厚度为六毫米至八毫米的橡胶垫。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减震弹簧146长度设置在三厘米到八厘米的不锈钢减震弹簧。

上述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的摄像机7具体采用型号为HC-MDH3GK的摄像机。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固定锁块4和固定套9打开箱盖3,将摄像机7放在放置座144的上表面,在通过固定螺栓142松开挡板141,滑动挡板141将摄像机7进行夹紧,再通过固定螺栓142将其固定,再松开调节螺栓104拉上或缩短支架103,从而使固定架101上下移动,再通过调节螺栓104将其固定,从而将摄像机7进行固定,橡胶垫102可以保护摄像机7,避免在固定过程中卡坏,固定好之后,关闭箱盖3,通过把手2将防护壳8提起,进行移动,减震弹簧146可以在移动中起到减震缓冲作用,避免摄像机7在移动中损坏,还可以通过观察窗5观察摄像机7的情况,可以将插接管151插到摄像架上,再通过手柄152转动外螺纹管153,使固定板154移动将防护壳8固定到摄像架上,防滑垫156增大摩擦力,避免防护壳8在摄像架滑落造成损害。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