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结构、带式扬声器及音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5778发布日期:2019-08-09 22:10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扬声器结构、带式扬声器及音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扬声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扬声器结构、带式扬声器及音响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带式扬声器由于是平面振动发音,瞬态响应,与失真度等特性超越常规电动式高频带式扬声器,所以被广泛使用在高端发烧HiFi(High-Fidelity)音响上。

然而,传统的带式扬声器存在灵敏度低,承载功率小的问题,难以在专业扩声领域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带式扬声器存在灵敏度低,承载功率小,承受动态能力差的问题,难以在专业扩声领域推广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扬声器结构、带式扬声器及音响设备;该扬声器结构能够提高声波的声压,进而提升带式扬声器的灵敏度及承载功率;该带式扬声器包括上述扬声器结构,因此,该带式扬声器具备声波的声压高,灵敏度及承载功率大的优点;该音响设备包括上述带式扬声器,因此,该音响设备具备声波的声压高,灵敏度及承载功率大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扬声器结构,包括:带状振膜组件;压缩件,所述压缩件设有压缩腔,所述压缩件包括压缩入口及压缩出口,所述压缩入口及所述压缩出口均与所述压缩腔连通,所述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压缩入口至所述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所述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所述压缩入口;及放大件,所述放大件设有放大腔,所述放大件包括放大入口和放大出口,所述放大入口及所述放大出口均与所述放大腔连通,所述放大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放大入口至所述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放大入口与所述压缩出口连通。

上述扬声器结构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所述压缩腔内,由于所述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压缩入口至所述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所述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所述放大入口进入所述放大腔内,由于所述放大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放大入口至所述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状振膜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带状振膜和至少一个第二带状振膜,所述第一带状振膜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扬声器结构还包括耦合件和至少一个分隔体,所述分隔体设置于所述压缩腔内,并将所述压缩腔分割为至少一个第一压缩腔和至少一个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带状振膜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压缩腔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第二带状振膜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压缩腔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耦合件设置于所述放大腔内,并靠近所述放大入口设置,所述耦合件用于耦合分别经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压缩后的声波的音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扬声器结构还包括音频变压器,所述第一带状振膜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均为纯铝带振膜,所述音频变压器与所述带状振膜组件串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耦合件呈锥形,所述耦合件设置于所述压缩腔内,且所述耦合件的大端朝向所述压缩入口,所述耦合件的小端朝向所述压缩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体的截面呈梯形,所述分隔体的大端设置于所述压缩入口,所述分隔体的小端设置于所述压缩出口,所述耦合件的大端设置于所述分隔体的小端的端面。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带式扬声器,包括扬声器结构,还包括磁路结构,所述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所述磁路结构。

上述带式扬声器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所述压缩腔内,由于所述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压缩入口至所述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所述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所述放大入口进入所述放大腔内,由于所述放大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放大入口至所述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带式扬声器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及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所述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带状振膜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体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带状振膜组件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连接体和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所述第一支撑体穿设于所第一连接体,且所有所述第一支撑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带状振膜组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体之间;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连接体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体,所述第二支撑体穿设于所第二连接体,且所有所述第二支撑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体设置于所述带状振膜组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体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带状振膜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带状振膜和至少一个第二带状振膜,所述第一带状振膜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串联,所述扬声器结构包括耦合件和至少一个分隔体,所述分隔体设置于所述压缩腔内,并将所述压缩腔分为至少一个第一压缩腔和至少一个第二压缩腔,所述第一带状振膜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压缩腔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第二带状振膜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压缩腔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耦合件设置于所述放大腔内,并靠近所述放大入口设置,所述耦合件用于耦合分别经所述第一压缩腔和所述第二压缩腔压缩后的声波的音频;所述磁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容纳腔和至少一个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一带状振膜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带状振膜之间,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一带状振膜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第二带状振膜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和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另一个第一弹性体设置于另一个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体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之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音响设备,包括带式扬声器。

上述音响设备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所述压缩腔内,由于所述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压缩入口至所述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所述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所述放大入口进入所述放大腔内,由于所述放大腔的横截面积沿所述放大入口至所述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带式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2为第一支撑件与第一带状振膜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第一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音频变压器与带状振膜组件的连接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式扬声器,100、第一带状振膜,200、第二带状振膜,300、压缩件, 310、第一压缩腔,320、第二压缩腔,400、放大件,410、放大腔,500、耦合件,600、分隔体,700、音频变压器,800、磁路结构,810、第一容纳腔,820、第二容纳腔,910、第一支撑件,912、第一支撑体,914、第一连接体,920、第一弹性体,930、第二支撑件,940、第二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结构,包括:带状振膜组件;压缩件300,压缩件300设有压缩腔,压缩件300包括压缩入口及压缩出口,压缩入口及压缩出口均与压缩腔连通,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压缩入口至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压缩入口;及放大件400,放大件400设有放大腔 410,放大件400包括放大入口和放大出口,放大入口及放大出口均与放大腔410 连通,放大腔410的横截面积沿放大入口至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放大入口与压缩出口连通。

上述扬声器结构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压缩腔内,由于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压缩入口至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放大入口进入放大腔410内,由于放大腔410的横截面积沿放大入口至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410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带状振膜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带状振膜100和至少一个第二带状振膜200,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串联。如此,通过将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串联来提升承载功率和单元的振动效率。有必要指出地是,本申请中的第一带状振膜100 和第二带状振膜200可以是带状也可以是长条状等发出平面振动的振膜

如图1所示,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该扬声器结构还包括耦合件500和至少一个分隔体600,分隔体600设置于压缩腔内,并将压缩腔分割为至少一个第一压缩腔310和至少一个第二压缩腔320,第一带状振膜100对应设置于位于第一压缩腔310的压缩入口,第二带状振膜200对应设置于位于第二压缩腔320 的压缩入口,耦合件500设置于放大腔410内,并靠近放大入口设置,耦合件 500用于耦合分别经第一压缩腔310和第二压缩腔320压缩后的声波的音频。如此,第一带状振膜100对应设置于位于第一压缩腔310的压缩入口,将第二带状振膜200对应设置于位于第二压缩腔320的压缩入口,此时,第一带状振膜 100振动后产生的音频进入第一压缩腔310压缩,第二带状振膜200振动后产生的音频进入第二压缩腔320压缩,经第一压缩腔310和第二压缩腔320压缩后的声波的音频经过耦合件500的耦合,减小了相位的失真,提升了声音的质量。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扬声器结构还包括音频变压器700,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均为纯铝带振膜,音频变压器 700与带状振膜组件串联。如此,当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均为纯铝带振膜时,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是纯导体,没有阻抗或者阻挡较低,所以在功放给予的功率信号先经过音频变压器700随后再进入带式扬声器10的输入端,其中,音频变压器700是指工作在音频范围内的变压器 (10Hz-20kHz范围),作为带式扬声器的阻抗匹配,由于带式扬声器10的效率与阻抗有直接关系,在相同的磁路中,阻抗越大效率越低,由于传统的带式高音带式扬声器10都有平面音圈,直流阻抗一般定在4欧或8欧,效率在85dB 至95dB之间,本次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均为纯铝带振膜,因此。由该第一带状振膜100和第二带状振膜200制成的带式扬声器没有音圈,是纯导体,基本没有阻抗,因此包含带式扬声器的音响设备具备更高的灵敏度;有必要指出的是,在铝合金中铝的含量为99%左右时,即可认为是纯铝。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耦合件500呈锥形,耦合件500 设置于压缩腔内,且耦合件500的大端朝向压缩入口,耦合件500的小端朝向压缩出口。如此,当耦合件500成锥形时,可以提升耦合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分隔体600的截面呈梯形,分隔体600的大端设置于压缩入口,分隔体600的小端设置于压缩出口,耦合件 500的大端设置于分隔体600的小端的端面。如此,当分隔体600的截面呈梯形时,声波先经过分隔体600,通过呈锥形的分隔体600的过渡作用再进入耦合件 500耦合,可以提升耦合效率。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带式扬声器10,一实施例中的带式扬声器1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结构,还包括磁路结构800,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磁路结构 800。

上述带式扬声器10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压缩腔内,由于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压缩入口至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放大入口进入放大腔410内,由于放大腔410的横截面积沿放大入口至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410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带式扬声器10还包括第一支撑件910和第二支撑件930及第一弹性体920和第二弹性体940,第一支撑件 910与第二支撑件930间隔设置,带状振膜组件设置于第一支撑件910和第二支撑件930之间,第一弹性体920设置于第一支撑件910和带状振膜组件之间,第二弹性体940设置于第二支撑件930和带状振膜组件之间。由于,带状振膜组件在磁路中往复振动,当输入功率和动态过大时,会产生一定的分割失真;通过第一支撑件910和第二支撑件930支撑带状振膜组件,并在第一支撑件910 和带状振膜组件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体920,在第二支撑件930和带状振膜组件之间设置第一弹性体920控制阻尼,使带状振膜组件在磁路中等化振动(一节一节的共同振动。),同时控制振幅,起到控制失真的目的。

如图2和3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910包括第一连接体914 和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912,第一支撑体912穿设于所第一连接体914,且所有第一支撑体912间隔设置,第一弹性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一弹性体设置于带状振膜组件和第一支撑体912之间;第二支撑件930包括第二连接体和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体,第二支撑体穿设于所第二连接体,且所有第二支撑体间隔设置,第二弹性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第二弹性体设置于带状振膜组件和第二支撑体之间。如此,所有第一支撑体912间隔设置可以形成声波的传播空间,避免第一支撑件910阻挡声波的传递;同理,所有第二支撑体间隔设置可以形成声波的传播空间,避免第二支撑件930阻挡声波的传递。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带状振膜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带状振膜100和至少一个第二带状振膜200,所述第一带状振膜 100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200串联,所述扬声器结构包括耦合件500和至少一个分隔体600,所述分隔体600设置于所述压缩腔内,并将所述压缩腔分为至少一个第一压缩腔310和至少一个第二压缩腔320,所述第一带状振膜100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一压缩腔310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第二带状振膜200对应设置于位于所述第二压缩腔320的所述压缩入口,所述耦合件500设置于所述放大腔内,并靠近所述放大入口设置,所述耦合件500用于耦合分别经所述第一压缩腔310和所述第二压缩腔320压缩后的声波的音频;所述磁路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容纳腔810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容纳腔820,所述第一支撑件910、所述第二支撑件920,所述第一弹性体和所述第二弹性体940的数量均为两个,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和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920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810内,所述第一带状振膜 100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920之间,其中一个第一弹性体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和所述第一带状振膜 100之间,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体940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920 和所述第一带状振膜100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820内,所述第二带状振膜200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910和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920之间,另一个第一弹性体设置于另一个第一支撑件910 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200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二弹性体940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920和所述第二带状振膜200之间。如此,实现第一支撑件910和第二支撑件920及带状振膜组件的安装。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音响设备,一实施例中的音响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中的带式扬声器10。

上述音响设备在使用时,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音频沿压缩入口传播至压缩腔内,由于压缩腔的横截面积沿压缩入口至压缩出口的方向逐渐降低,因此,音频能够在压缩腔内进行压缩,如此,声波的声压被有效的提高,随后沿放大入口进入放大腔410内,由于放大腔410的横截面积沿放大入口至放大出口的方向逐渐增加,如此,声波在放大腔410内得到了解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再一次的放大,如此,进一步提升了声波的声压,如此,经过带状振膜组件振动发出的声波的声压经过双重增压,声波的声压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如此,可以满足大声压,大动态的专业演业的演出音箱的需要。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