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套,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移动电源等数码产品的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线充和无线充二种,其中线充是在充电器与手机(或移动电源)之间用充电线连接,其优点是充电效率高,但缺点每次使用时必须将充电线末端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内,充电完毕后再拔出,使用不方便;无线充是为了去除充电时手机(或移动电源)与充电器之间的充电线而推出的充电方案,例如目前市面上较为流行的电磁感应(如qi标准)无线充电,其原理是在充电器内设置可以在附近几厘米范围内产生交变电磁场的发射线圈,在手机内设置接收线圈及整流、滤波、控制电路,充电时手机内的接收线圈受发射线圈产生的交变磁场的电磁感应而在接收线圈内产生电势,经整流、滤波后即可对手机内的电池进行充电。现有的这种手机电磁感应充电方案在使用时,虽然在充电器与手机之间无需充电线连接,但存在成本高、充电效率低、手机内置的接收线圈发热导致手机整体温升过高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近距离电磁无线充电中存在的成本高、发热量大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成本低、发热量小、使用方便的接触式无线充电器用的手机套。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机套,包括充电插头和本体,其中所述本体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腔,该腔的表面至少有三个面包裹住所述手机的三个面而使所述本体紧密地与所述手机相互固定在一起;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在所述本体上设有两块输入电极(分别是正输入电极和负输入电极),两块所述输入电极位于所述腔内的部分分别设有内侧裸露区,两块所述输入电极位于所述本体外侧的部分分别设有外侧裸露区,两块所述输入电极的外侧裸露区分别与充电架上的正、负输出电极相配;柔性扁平电缆(即ffc)或柔性扁平电路板(即fpc)的一端与所述充电插头电连接,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的另一端设有凸起的正触点和负触点且伸入所述手机与所述腔之间,所述正、负触点在所述本体的弹力作用下分别压在两块所述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内(也就是所述正、负触点分别与两块所述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配套),所述正、负触点通过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头上的正、负充电触片电连接(所述正、负充电触片固定在所述充电插头内部)。本发明所述本体外侧是指将所述手机套入所述本体的腔后可以观察到的(即外露的)所述本体的任何部位。
使用时,将所述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后再套入所述本体同时使充电插头上的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被压在手机与所述本体的腔之间,然后一道放在充电架上,使两块输入电极的外侧裸露区分别压住充电架上的正负输出电极,所述正、负输出电极上的电力分别通过所述本体上的输入电极的外侧裸露区、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的正负触点、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输送到所述充电插头上的正负充电触片而进入手机的充电电路对手机内的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所述输入电极为镶嵌在所述本体上的金属板;该金属板可以在注塑本体时使用嵌件注塑成型工艺而将所述金属板镶嵌在所述本体上。
所述输入电极为导电薄膜,所述导电薄膜从所述腔内延伸到所述本体外侧。
所述导电薄膜为电镀在所述本体上的电镀层;或者所述导电薄膜为直接涂覆在所述本体上的导电银胶;或者是直接粘合在所述本体上的不干胶铜箔;事实上本发明所述的本体可以采购现有市面上的手机套后,再将所述导电薄膜加工到手机套中。
所述正触点和所述负触点分别设置在正电极片的弹臂中和负电极片的弹臂中;所述正电极片、所述负电极片、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分别设有叠放在一起的塑封段,各所述塑封段用同一热收缩管塑封在一起。
所述正触点和所述负触点分别是正输入塔形弹簧的顶点和负输入塔形弹簧的顶点;所述正输入塔形弹簧、所述负输入塔形弹簧、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分别设有塑封段,各所述塑封段用同一热收缩管塑封在一起。
两块所述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沿所述充电插头插入所述充电插孔的方向前后排列;所述正触点和所述负触点是设置在所述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上的凸起焊点,所述焊点具有弧形的顶点。使用具有弧形顶点的触点好处是在必须使用常规的线充对手机进行充电时,可以直接将充电插头拔出后同时将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一同拉出,再将常规的线充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充电插孔即可,而无需将手机从所述本体上拆下,线充完毕后,也可以直接将柔性扁平电缆或所述柔性扁平电路板塞入手机与本体之间的间隙再将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内即可,同样不需将手机从所述本体上拆下。
由于采用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只需将所述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后再套入所述本体同时使充电插头上的柔性扁平电缆或柔性扁平电路板被压在手机与所述本体的腔之间,然后一道放在充电架上即可对手机进行充电,平时该充电插头及手机套无需从手机上取出,使用方便极之方便,充电效率高(与线充的效率相同),而无需充电线圈等复杂电路,不存在充电线圈发热的问题,而且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场景与电磁无线充电的相同甚至更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套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与图1实施例中的本体配套使用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图。
图5是图1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图1又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7是图4中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充电插头上的柔性扁平电路板折向手机背部后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9是将图8所示插上充电插头后的手机装入图1中的手机套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1是一种带有正负输出电极的充电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将图9中装入手机套后的手机放在图11中的充电架上充电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实施例中将本体的腔内的导电薄膜延长一段长度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另一种可以与图13的本体配套使用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图。
图15是将图14所示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后沿背部方向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套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体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6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使用另一种结构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使用再一种结构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是图20中各零件装配在一起后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正面投影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本体沿轴线剖切后的左视图。
图24是图22中取走了充电插头后的示意图。
图25是与图22所示本体相配的充电插头的侧向投影视图。
图26是图25的右视图。
图27是图25的左视图。
图28是23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1、腔,2、3、导电薄膜,21、内侧裸露区,22、外侧裸露区,23、连接部,101、圆孔,31、内侧裸露区,32、外侧裸露区,33、连接部,102、条形孔,8、充电插头,82、柔性扁平电路板,801、负触点,802、正触点,1、本体,12、底侧,91、手机,90、手机背部,7、充电架,71、支撑部,72、负输出电极,73、正输出电极,a11、腔,a2、a3、导电薄膜,a21、a31、内侧裸露区,a8、b61、充电插头,a82、b62、柔性扁平电路板,a801、负触点,a802、正触点,41、腔,51、61、导电薄膜,42、底侧,52、62、外侧裸露区,63、连接部,b0、绝缘片,b1、塑封段,b2、遮挡部,b3、限位凸台,b4、正电极片,b41、塑封段,b42、正触点,b61、充电插头,b62、塑封段(也是柔性扁平电缆的一段),b5、负电极片,b51、塑封段,c1、正输入塔形弹簧,c10、正触点,c2、负输入塔形弹簧,c20、负触点,d21、d31、导电薄膜,d80、柔性扁平电缆,d11、本体,d12、手机,e21、e31、内侧裸露区,d8、充电插头,d81、负触点,d82、正触点。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所述手机套由图1所示的本体和图4所示的充电插头构成;见图1所示的本体,该本体设有用于容置手机的腔11,腔11的底部和四周共五个面分别包裹住手机的底部和四周使本体紧密地与手机相互固定在一起。
结合图1、图2、图3、图5和图6可见,所述本体1上电镀有两块从腔11内部的表面延伸到本体外侧的导电薄膜2和3,在导电薄膜2和3位于腔11内部表面的部分设有内侧裸露区21和31(图2和图3),而在导电薄膜2和3位于本体外侧的部分设有外侧裸露区22和32(图2和图3),图2中的导电薄膜的内侧裸露区21与外侧裸露区22之间通过圆孔101中的连接部23连接在一起,而图3中的导电薄膜的内侧裸露区31与外侧裸露区32之间通过条形孔102中的连接部33连接在一起,图5中的外侧裸露区32和22分别与图11中充电架上的正、负输出电极72和73相配。
图4,是与图1的本体配套使用的充电插头,充电插头8与手机上的充电插孔相配,充电插头8连接有柔性扁平电路板82,在柔性扁平电路板82的表面分别设有凸起的正、负触点802和801;使用时将图4中的充电插头插入手机的充电插孔后如图7所示,将柔性电路板82折向手机背部如图8所示,然后再将图8所示插上充电插头后的手机套入图1的本体并使图8中的正负触点802和801分别正对图6所示的内侧裸露区31和21,此时利用本体自身的弹力将位于手机底部与本体的腔表面之间的柔性电路板上的正负触点分别压在图6所示的内侧裸露区31和21表面;装上手机后的手机套如图9所示,此时将图9所示装上手机后的手机套放在图11的充电架上,使图10中的外侧裸露区32和22分别压住图11中的正负输出电极73和72即可对手机套内的手机进行充电,如图12所示。
图1实施例中的本体上的导电薄膜(电镀层)也可以将面积增大后,向整个本体表面(含腔内)除内侧裸露区和外侧裸露区以外的区域进行喷塑喷涂等表面处理,使涂层覆盖住电镀层(导电薄膜)的边缘而使电镀层仅露出起导电功能的内侧裸露区和外侧裸露区。
图13是将图1中的本体上的电镀层的内侧裸露区向腔的中央方向延长一段后的示意图,它也可以使用图4所示的充电插头也可以使用图14所示的充电插头。
实施例二,见图16所示,本体上的腔41的底面、左右侧面共三个侧面包裹住手机对应的三个面而使本体紧密地与手机相互固定在一起;结合图16、图17和图18,导电薄膜51和61位于腔41内表面的为内侧裸露区,两块导电薄膜51和61经本体下侧的边缘延伸到图17所示的底侧42,图16的内侧裸露区51和61分别是与图17的外侧裸露区52和62电连接在一起而构成两块所述的输入电极,见图18所示,内侧裸露区61与外侧裸露区62通过连接部63连通。其中图16实施例中的导电薄膜可以是电镀层也可以是导电银胶也可以是不干胶锡箔等。
上述实施例中本体的腔表面的内侧裸露区的形状及位置可以多种多样的,只要其位置与柔性扁平电路板上的正负触点对应即可。
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入电极可以是柔性扁平电路板也可以是柔性扁平电缆。
图11所示的充电架只是本发明所述手机套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充电架,实际上充电架的结构是可以根据导电薄膜的外侧裸露区在本体上的位置而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图19是本发明使用另一种结构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它是在充电插头b61的塑封段b62(是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一部分)上下侧分别设置正电极片b4和负电极片b5,绝缘片b0是防止正电极片b4和负电极片b5的正负触点与金属外壳的手机直接接触而使充电电源短路,用热收缩管塑封时只需将按顺序将塑封段b51、b62、b41、b1叠放在一起后再套入热收缩管用热风吹向热收缩管使其收缩即可;此充电插头可以与图13所示的本体相配使用。
图20是本发明使用再一种结构的充电插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此结构只是将图19所示结构中的正负电极片分别改为正负输入塔形弹簧c1、c2,其正负输入塔形弹簧同样设有塑封段,其塑封方法与图19中的相同,在此不再多述。
图22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正面投影视图,它包括了本发明所述的本体和充电插头,导电薄膜d21和d31为电镀在本体上的电镀层;结合图24,其两块输入电极d21和d31的内侧裸露区e21(图中虚线框住的部分)和e31(图中虚线框住的部分)沿充电插头插入手机充电插孔的方向前后排列,对应图26中的正触点d82和负触点d81分别与图24中的内侧裸露区e31和e21相配,结合图28可见,柔性扁平电缆d80上的正触点d82和负触点d81伸入手机d12底部与本体的腔之间,使正、负触点d82和d81在所述本体的弹力作用下分别压住对应的输入电极的内侧裸露区e31和e21;从图28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正触点d82和负触点d81是设置在柔性扁平电缆上的凸起焊点,而且该焊点具有弧形的顶点。图24所示的导电薄膜d21和d31的内侧裸露区e21和e31以外的部分可以涂上一层绝缘油以防止与金属手机壳接触而造成短路。
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导电薄膜可以是直接电镀在所述本体上的电镀层也可以是直接涂覆在本体上的导电银胶,也或者是在所述本体上涂覆一层导电银胶后再电镀一层电镀层以提高其导电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手机套的本体和充电插头是可以分别单独出售,但是两者必须配合才能使用,所以存在故意将两者分开出售而规避本发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