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1641发布日期:2019-08-20 20:2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由于现有的设计和工艺的限制,移动终端的周边需要预留周边区来放置驱动电路、封框胶等部件。为了对周边区的部件进行遮挡,保证移动终端的外观效果和显示质量,移动终端在盖板本体上对应周边区的部分通常会设置油墨层。

现有技术采用直接在盖板本体上进行油墨印刷的方式,在盖板本体上对应周边区的部分形成油墨层,然而,这种方式会存在油墨残留、油墨印刷厚度不均以及显示色差等问题,从而影响显示与外观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用于解决如何在移动终端对应周边区的部分均匀印刷油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盖板本体,位于显示屏的出光侧;光电转化装置,位于移动终端的显示区内;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承载层设置于盖板本体与显示屏之间,承载层位于显示区的部分透光;光电转换装置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极化部在承载层上的正投影内;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在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移动终端的周边区。本申请中通过使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具有不改变光线偏振方向的功能,因此,不考虑其他光损失,只考虑光线透过特性的情况下,光线穿过一次非极化部不会有光强损失,从而可以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

可选的,非极化部位于显示区。这样一来,对承载层的其他部分的材料不做限定,可降低承载层的成本。

可选的,非极化部为镂空结构。可简化工艺,降低成本。

可选的,非极化部位于显示区和周边区。通过使非极化部覆盖显示区,可以减少承载层对显示用光的滤除作用,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功耗。

在此基础上,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

可选的,承载层还包括极化部,极化部设置在非极化部的外围;构成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

可选的,承载层的厚度为50~200um。这样便于非极化部的制备,避免出现段差,导致非极化部所在位置处不平整。

可选的,非极化部的面积为25mm2~144mm2。这样可以在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指纹识别区的面积。

可选的,非极化部的轮廓与周边区的轮廓重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承载层对显示用光的滤除作用,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功耗。

在此基础上,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非极化部的慢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慢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

可选的,移动终端还包括设置在显示屏与承载层之间的偏振层;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极化材料;非极化部的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均与非极化部的偏振方向成45°夹角。极化材料相比非极化材料成本低。

可选的,承载层的厚度为50~1000um。这样既能保证非极化部的承载能力,又能使移动终端轻薄化。

可选的,承载层的透过率大于95%,雾度小于5%。这样可以保证显示效果满足需求。

可选的,非极化部包括至少一层透光膜层。多层透光膜层相互配合可形成不同柔韧度的非极化部,以满足多种需求。

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一透明胶层;第一透明胶层设置于承载层与盖板本体之间;非极化部中靠近第一透明胶层的透光膜层与第一透明胶层的材料相同。可提高膜层之间的连接效果。

可选的,构成非极化部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移动终端还包括第二透明胶层;第二透明胶层设置于承载层与显示屏之间;非极化部中靠近第二透明胶层的透光膜层与第二透明胶层的材料相同。可提高膜层之间的连接效果。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盖板,包括:盖板本体;承载层,设置于盖板本体上,承载层位于盖板的透光区的部分透光;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于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盖板的非透光区。通过在承载层上设置油墨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涂覆在承载层上后,再将涂覆有油墨层的承载层贴合在盖板本体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本体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而造成损失,当将该盖板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显示组件包括:显示屏;承载层,位于显示屏的出光侧,承载层位于显示组件的显示区的部分透光;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后的偏振方向相同;油墨层,设置于承载层的表面上,油墨层位于显示组件的周边区。通过在承载层上设置油墨层,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丝印在承载层上后,再将丝印有油墨层的承载层贴合在显示屏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包括非极化部,非极化部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而造成损失,当将该显示组件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纹识别过程的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7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屏中的分布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0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光电转换装置在显示模组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b为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一种剖视图;

图13为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另一种剖视图;

图1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指纹识别过程中的光路图;

图14b图14a所示的移动终端的各边的方向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与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极化部与显示区的对应关系图;

图1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承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6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承载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图17d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的制备过程示意图;

图17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盖板与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极化部包括多层透光膜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0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盖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21b为沿图21a中b-b′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的指纹识别过程中的光路图;

图2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非极化部与显示区的对应关系图;

图2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非极化部与显示区的对应关系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非极化部为镂空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非极化部与显示区的对应关系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非极化部包括多层透光膜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移动终端;10-显示模组;101-显示屏;1010-子像素;1011-阵列基板;1012-对置基板;10121-彩色滤光层;1013-液晶层;1014-封框胶;1015-衬底基板;1016-oled自发光元件;1017-封装层;102-第一偏振层;1021-第一孔;103-第二偏振层;1031-第二孔;104-背光模组;1041-通孔;105-第三偏振层;11-中框;12-壳体;13-盖板;131-盖板本体;132-油墨层;133-pet膜层;134-承载层;1341-非极化部;13411-透光膜层;1342-极化部;1343-镂空区;1344-承载膜;135-第一透明胶层;136-第二透明胶层;14-光电转化装置;141-光敏器件a-显示区;a1-虚设区;a2-有效显示区;b-周边区;1301-透光区;1302-非透光区。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左”、“右”、“上”以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显示装置示意放置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显示装置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01。该移动终端01包括例如手机、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移动终端01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以下为了方便说明,是以移动终端01为手机为例进行的说明。

上述移动终端01,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显示模组10、中框11、壳体12以及盖板本体131,显示模组10和中框11设置于壳体12内。

其中,上述中框11位于显示模组10和壳体12之间,中框11远离显示模组10的表面用于安装电池、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摄像头(camera)、天线等内部元件。

上述移动终端01还包括设置于pcb上的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

盖板本体131位于显示模组10远离中框11一侧,盖板本体131例如可以是盖板玻璃(coverglass,cg),该盖板玻璃可以具有一定的韧性。

显示模组10具有能够看到显示画面的出光侧和与上述出光侧相对设置的背面,显示模组10的背面靠近中框11,盖板本体13设置在显示模组10的出光侧。

如图2所示,上述显示模组10,包括显示屏(displaypanel,dp)10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显示屏101可以为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屏。在此情况下,该显示模组10还包括:靠近显示屏101出光侧的第一偏振层102,靠近显示屏101背面的第二偏振层103,用于向该液晶显示屏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backlightunit,blu)104。

如图3所示,液晶显示屏包括阵列基板1011、对置基板1012、液晶层1013。液晶层1013设置于阵列基板1011和对置基板1012之间。阵列基板1011和对置基板1012通过封框胶1014对合在一起,从而将液晶层1013限定在阵列基板1011、对置基板1012以及封框胶1014围成的液晶盒内。

其中,为了使得液晶显示屏能够实现彩色显示,该液晶显示屏如图3所示,还包括彩色滤光层10121。该彩色滤光层10121可以设置于对置基板1012上,此时对置基板1012可以称为彩膜基板。

如图2所示,液晶显示屏中的第一偏振层102可以为制作好的偏振片(polarizer)。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偏振片贴附于显示屏101的出光侧的表面上。

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偏振层102可以为线栅偏振层(gridpolarizer,gp)。示例的,在对置基板1012的制备过程中,可以采用溅射、纳米压印、光刻等方式将线栅偏振层集成在对置基板1012中。

构成线栅偏振层的材料可以为金属。示例的,构成线栅偏振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al)、铜(cu)、银(ag)、金(au)和铬(cr)等。

此外,如图2所示,第二偏振层103可以为制作好的偏光片。在此情况下,第二偏振层103设置在显示屏101背面的表面上。

或者,如图3所示,第二偏振层103可以为在阵列基板1011的制作过程中,集成于阵列基板1011中的线栅偏振层。

包括液晶显示屏的移动终端01的显示原理为:背光模组104发出白光,经过第二偏振层103形成有特定偏振方向的白色偏振光,射入阵列基板1011,再通过液晶层1013以及对置基板1012上的彩色滤光层过滤形成红绿蓝三基色的偏振光。

当该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振层102的偏振方向垂直时,偏振光不能穿过第一偏振层102,此时无光线出射。

当该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第一偏振层102的偏振方向平行时,偏振光可以穿过第一偏振层102,此时出射光的光强最强。

由于液晶层1013中的液晶分子对偏振光有旋光特性,特定的分子排布方向可使该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发生改变,通过阵列基板1011上的像素电路改变各个子像素(subpixel)中液晶分子的偏振光方向,可以控制偏振光与第一偏振层102的夹角,从而控制各个子像素中从第一偏振层102出射的多少,以显示不同的灰阶图像。

因此,包括液晶显示屏的移动终端01在第一偏振层102、第二偏振层103、液晶层1013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控制背光模组104发出的光从第一偏振层102出射的量,以完成显示。

或者,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显示屏101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在此情况下,该显示模组10还包括:第三偏振层105。oled显示屏能够实现自发光,因此显示模组10中无需设置上述blu。

如图5所示,oled显示屏包括:衬底基板1015、设置在衬底基板1015上的多个oled元件1016、设置在oled元件1016远离衬底基板1015一侧的封装层1017。

如图4所示,第三偏振层105可以为偏光片。在此情况下,第三偏振层105设置在显示屏101出光侧的表面上。

或者,如图5所示,第三偏振层105可以为线栅偏振层,线栅偏振层集成于显示屏101中。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线栅偏振层能够发挥改变光的偏振方向的作用,线栅偏振层设置在oled元件1016远离衬底基板1015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1015可以采用柔性树脂材料构成。在此情况下,该oled显示屏为柔性显示屏。

或者,上述oled显示屏中的衬底基板1015还可以采用质地较硬的材料,例如玻璃构成。在此情况下,上述oled显示屏为硬质显示屏。

包括oled显示屏的移动终端01的发光原理为:oled元件1016发出的自然光经过第三偏振层105,形成单一偏振方向的显示光,以实现清晰的显示。通过控制向oled元件1016输入的电信号的大小,可控制各个oled元件1016的发光亮度。

随着移动终端01功能的多样化,为了防止信息泄露,如图4所示,移动终端01中集成有光电转化装置14,用于实现身份验证。光电转化装置例如用于实现人脸识别或者指纹识别等。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以光电转化装置14用于实现指纹识别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6a所示,该光电转化装置14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光敏器件141。如图6b所示,上述光电转化装置14的指纹识别的原理为:指纹包括谷线和脊线,指纹识别时,手指放置在盖板本体131上,指纹中的脊线会与盖板本体131接触,而谷线和盖板本体131之间会有空气。

显示模组10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手指上后,虽然光线在谷线和脊线位置处均发生折射,但由于空气和手指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光线在谷线处折射后和光线脊线处折射后,两者的反射光路上反射光的强度不同。因此,光电转化装置14中各个光敏器件141根据接收到的反射光的明暗情况,得到指纹的谷线与脊线分布情况,从而实现指纹识别。

移动终端01中的指纹识别功能,一种实施方式是全屏指纹识别功能,另一种实施方式是局部指纹识别功能。

以下对移动终端01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a所示,显示屏101包括多个像素(pixel),每个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subpixel)1010,该多个子像素1010包括第一颜色子像素、第二颜色子像素和第三颜色子像素。示例的,第一颜色为红色,第二颜色为绿色,第三颜色为蓝色。子像素1010围成的区域构成移动终端01的显示区a,位于显示区a外围的区域作为移动终端01的周边区b。

在此情况下,如图7b所示,可以将光电转化装置14中的多个光敏器件141分别设置于不同的子像素1010中。当然,为了避免光敏器件141遮挡显示用光,光敏器件141为透光结构。

在此情况下,该光电转化装置14中的各个光敏器件141可以均匀的分布于显示屏101的子像素1010中。当用户触摸显示屏101的各个位置时,均能够实现指纹识别,从而使得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

当然,如图7c所示,可以将光电转化装置14中的多个光敏器件141分别设置于相邻子像素1010之间。

在此情况下,当用户触摸显示屏101的各个位置时,从手指处反射回的光线中,特定角度的光线可穿过子像素1010照射到各个光敏器件141上。当用户触摸显示屏101的各个位置时,均能够实现指纹识别,从而使得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

基于此,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至少与显示区a重合,光电转化装置14的投影也可以覆盖显示区a。也就是说,光电转化装置14布满整个显示区a。

示例的,如图8a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集成在显示屏101中。

如图8b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1的出光侧。

如图8c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也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1的背面。

在此情况下,显示屏101可以为液晶显示屏,或者,显示屏101可以为oled显示屏。

需要说明的是,背光模组104为遮光部件,因此,对于液晶显示模组来讲,要想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功能,光电转化装置14不能位于背光模组104远离显示屏101一侧,可以位于背光模组104与显示屏101之间。

以下对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将光电转化装置14集中设置于移动终端01的显示区a中的一小块区域内,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的正投影与显示屏101的部分子像素1010重叠,光电转化装置14中的所有光敏器件141仅覆盖显示屏101的部分子像素1010,从而使得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

基于此,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投影位于显示区a,也就是说,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与显示区a中的部分区域重叠,并不布满显示区a。

示例的,如图10a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集成在显示屏101中。

如图10b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1的出光侧。

如图10c所示,光电转化装置14也可以设置在显示屏101的背面。

在此情况下,显示屏101可以为液晶显示屏,或者,显示屏101可以为oled显示屏。

示例的,如图10d所示,显示屏101为液晶显示屏,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设置在背光模组104远离显示屏101一侧。在此情况下,背光模组104上设置有通孔1041,光电转化装置14设置在通孔1041内。光电转化装置14可以固定在显示模组10上,也可以固定在中框11或壳体12,只要光电转化装置14伸入通孔1041内即可。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第一偏振层102和第二偏振层103对照射到光电转化装置14上的光线的滤除作用,如图10d所示,第一偏振层10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孔1021,第二偏振层103上可以设置有第二孔1031。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第一孔1021的正投影、第二孔1031的正投影、通孔1041的正投影重合。

可以理解的是,在光电转化装置14设置在背光模组104上的通孔1041内的情况下,由于光电转化装置14对显示用光不会有遮挡,因此,光电转化装置14无需限定为透光。

此外,移动终端01包括设置于显示屏10出光侧的盖板。盖板用于对移动终端01内部的显示屏10和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1所示,盖板13通常包括上述如图1所示的盖板本体131,还包括设置在盖板本体131上的油墨层132,油墨层132位于移动终端01的周边区b。

本申请实施例不对油墨层132的具体颜色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黑色、黄色、白色、蓝色、红色等。

如图12a所示的盖板13的俯视图,油墨层132所在位置可以对显示区a周边的周边区b域进行遮挡,从而保证了移动终端01的外观效果和显示质量。

为了减少油墨层132发生脱落的几率,如图11所示,油墨层132设置在盖板本体131靠近显示模组10一侧。

在盖板本体131上直接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形成油墨层132时,如图12b(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所示,尤其是直接形成在曲面盖板本体上时,一方面,油墨层132在曲面上形成时,因表面不平整,导致油墨层132容易出现油墨层涂覆不均匀的问题。另一方面,油墨层132会沿着图中箭头方向流动,导致油墨会在曲面拐角处堆积。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油墨层132各处有色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3(沿图12a中a-a′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膜层133上先采用丝网印刷工艺丝印好油墨层132,然后将丝印有油墨层132的pet膜层133采用全贴合技术贴合到盖板本体131上。

通过将油墨层132丝印在平整的pet膜层133上后,然后将pet膜层133贴合到盖板本体131上,可以解决油墨丝印不均匀的问题,避免油墨堆积。pet膜层133成本较低,可降低制备成本。

然而,pet膜层133为极化膜层,具有偏振特性(双折射效应),能够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会对经过pet膜层133的光线造成一定的损失。

以移动终端01的显示模组10包括oled显示屏,光电转化装置14设置在oled显示模组的背面为例。当将贴附有pet膜层133的盖板13应用到移动终端01中后,指纹识别过程中的光路图如图14a所示。

如图14b所示,图14a中的z方向为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x、y、z三个方向相互垂直,例如,x方向与移动终端01的短边平行,y方向与移动终端02的长边平行。

如图14a所示,以oled显示模组包括的第三偏振层105的偏振方向平行于x方向为例,oled显示模组的oled元件1016发出的光i0为自然光,包含平行于x方向和平行于y方向的光线。

自发光i0在经过第三偏振层105后形成线偏振光i1,只有平行于x方向的光线可以通过,平行于y方向的光线无法穿过,在不考虑其他光损失,只考虑光线透过特性的情况下,光强减半为i1=1/2i0。

由于pet膜层133切割方向是任意的,一般有双折射效应,因此,当线偏振光i1通过pet膜层133之后会因为双折射效应变成圆偏振光i2,不考虑吸收,根据马吕斯定律,对应的光强变为i2=io+ie=i1(cosθ)2+i1(sinθ)2。其中,θ是入射线偏振光的光振动方向和第三偏振层105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io称作遵循折射定律的寻常光(也称为o光),ie称作不遵循折射定律的非常光(也称为e光)。

在经过盖板本体131表面手指的反射后,仍然维持为圆偏振光i3。如果盖板本体131的反射系数为a,对应的光强变为i3=a*i2=a*(io+ie)。

该圆偏振光i3再次通过pet膜层133后,仍然维持为圆偏振光i4,对应的光强变为i4=i3=a*io+a*ie。

该圆偏振光i4再次通过第三偏振层105进入oled元件1016时,y方向的光线无法有效穿过,只有部分分量光线能投射,穿透第三偏振层105后的光线为线偏振光i5,对应的光强变为i5=a*io*(cosθ)2+a*ie*(sinθ)2。在此情况下,i5与i1的对应关系为:i5=a*i1*(cosθ)4+a*i1*(sinθ)4=i1*a*[(cosθ)4+(sinθ)4]≤i1*a。其中,在θ为0°或90°的情况下,i5=i1*a,但在非0°和非90°的情况下,都会有光损失。

也就是说,照射到光电转化装置14上的光线的光强变为i5=i1*a*[(cosθ)4+(sinθ)4],手指反射的信号量减小,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14的信号减弱,影响指纹的识别效果。

此外,由于极化膜层的切割方向是任意的,正常情况下pet膜材的极化方向难以有效控制,对pet膜层133进行切割后,无法保证pet膜层133各处的极化方向一致,这会导致移动终端01性能的差异性无法管控,进一步影响屏下指纹的解锁体验。

基于上述问题,如图15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盖板本体131与显示模组10之间设置承载层134。该承载层134朝向盖板本体131的表面上,或者朝向显示模组10的表面上,可以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形成油墨层132,油墨层132位于移动终端01的周边区b。

承载层134位于显示区a的部分透光,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光电转换装置14在承载层134上的正投影位于非极化部1341的正投影内。非极化部1341用于使光线透过非极化部1341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1341后的偏振方向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在移动终端01制备过程中,最后会有将盖板本体131和显示模组10组装的过程,因此,本申请中,承载层134可以设置在盖板本体131上,将设置有承载层134和油墨层132的盖板本体131与显示模组10进行组装。

也可以是将承载层134设置在显示模组10的出光侧,将设置有承载层134和油墨层132的显示模组10与盖板本体131进行组装。

以下,以显示模组10包括的显示屏101为oled显示屏,光电转化装置14设置在oled显示屏远离盖板13一侧为例进行示意。光电转化装置14与oled显示屏的其他位置关系,以及显示模组10包括的显示屏101为液晶显示屏,光电转化装置14与液晶显示屏的位置关系可以参考上述,此处不再赘述。

由于光电转化装置14中,光敏器件141的位置与非极化部1341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在光电转化装置14位于显示区a的情况下,上述非极化部1341位于显示区a。在此情况下,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在上述承载层134的正投影位于非极化部1341在上述承载层134的正投影内。

由上述可知,非极化部1341具有不改变光线偏振方向的功能,无论光线从显示模组10侧射向盖板13侧,还是从盖板13侧射向显示模组10侧,光线不会从线偏振光变为圆偏振光,也不会从平行于纸面的偏振光变为垂直于纸面的偏振光。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光损失,只考虑光线透过特性的情况下,光线穿过一次非极化部1341不会有光强损失。

为了保证显示质量,在选取承载层134的材料时,可选的,承载层134的透过率(transmittance)大于95%,雾度(haze)小于5%。

在入射光通量自介质入射面至相对的出射面离开的过程中,投射并透过物体的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辐射能之比,称为该物体的透过率。透过率越高,显示效果越好,耗能越低,因此,承载层134的透过率应尽量的高,例如为95.5%、96.1%、96.7%、96.9%、97%、97.5%、98.4%、98.8%、99.2%、99.6%等。

雾度是偏离入射光2.5°角以上的透射光强占总透射光强的百分数,雾度越大,意味着薄膜光泽、透明度、成像度下降。因此,承载层134的雾度不宜过大,例如为4.5%、4%、3.8%、3.3%、2.9%、2.6%、2%、1%等。

以下,以几个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移动终端01的结构进行说明。

以下示例中,以油墨层132设置在承载层134靠近盖板本体131的表面,承载层134贴合在盖板本体131上后,盖板13与显示模组10盖合为例进行示意。

示例一

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16a所示,非极化部1341位于显示区a,但并不覆盖显示区a。

本示例中,如图15所示,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光电转换装置14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的举例说明。

如图16b所示,承载层134还包括极化部1342,极化部1342位于非极化部1341的外围。非极化部1341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极化部1342的材料为极化材料。

也就是说,承载层134中的极化部1342具有双折射相应,但非极化部1341不具有双折射效应,不会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关于极化部1342的结构,如图16c所示,极化部1342包括镂空区1343,如图16b所示,非极化部1341设置在镂空区1343与极化部1342无缝拼接。

可以理解的是,非极化材料制备的结构不会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与非极化材料相对的极化材料可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

非极化材料例如可以包括光学透明胶、光学透明树脂、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

关于盖板13的制备过程,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a所示,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油墨层132形成在承载膜1344上,承载膜1344为整层结构,不包括镂空区1343,承载膜1344的材料为极化材料。

在丝印完油墨层132之后,如图17b所示,在承载膜1344上形成镂空区1343,以形成极化部1342。例如可以采用曝光、显影、刻蚀工艺在承载膜1344上形成镂空区1343。

如图17c所示,采用全贴合技术将形成有油墨层132的极化部1342贴合在盖板本体131上。

如图17d所示,采用非极化材料对镂空区1343进行填充,形成非极化部1341,以制备形成盖板13。

关于盖板13的制备过程,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e所示,在承载膜1344上形成镂空区1343,以形成极化部1342。

如图17b所示,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油墨层132形成在极化部1342上。

在丝印完油墨层132之后,将极化部1342贴合在盖板本体131上。

如图17d所示,采用非极化材料对镂空区1343进行填充,形成非极化部1341,以制备形成盖板13。

在制备好盖板13后,将制备好的盖板13与显示模组10盖合,即可形成如图18所示的移动终端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非极化部1341包括至少一层透光膜层13411。图19以非极化部1341包括三层透光膜层13411为例进行示意。

其中,在非极化部1341包括多层透光膜层13411的情况下,多层透光膜层13411的材料均为非极化材料,多层透光膜层13411的厚度、材料等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将非极化部1341设置成包括多个透光膜层13411的结构,多层透光膜层13411相互配合可形成不同柔韧度的非极化部1341,以满足多种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移动终端01还可以包括用于粘接油墨层132和盖板本体131的第一透明胶层135和用于粘接承载层134和显示模组10的第二透明胶层136。

为了提高膜层之间的连接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包括一层透光膜层13411,透光膜层13411的材料与第一透明胶层135的材料相同,或者透光膜层13411的材料与第二透明胶层136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包括多层透光膜层13411,非极化部1341中靠近第一透明胶层135的透光膜层13411与第一透明胶层135的材料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中靠近第二透明胶层136的透光膜层13411与第二透明胶层136的材料相同。

为了便于非极化部1341的制备,避免出现段差,导致非极化部1341所在位置处不平整,可选的,承载层134的厚度在50~200um之间。例如承载层134的厚度为80um、100um、120um、150um。

为了在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功能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指纹识别区的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的面积为25mm2~144mm2。不对非极化部1341的形状进行限定,例如,非极化部1341为10mm*10mm的矩形。

其中,上述盖板本体131可以是柔性盖板本体,也可以是刚性盖板本体。

如图20a所示,盖板本体131可以是2d(two-dimensional)平面盖板本体。如图20b所示,盖板本体131也可以是3d(three-dimensional)曲面盖板本体。

在此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1a所示,显示区a包括虚设区(dummy)a1和有效显示区a2。在显示过程中,位于虚设区a1的子像素1010显示黑画面,位于有效显示区a2的子像素1010用于实现移动终端01的显示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过程中,驱动子像素1010显示的电信号先经过位于虚设区a1的子像素1010,然后到位于有效显示区a2的子像素1010,电信号经过虚设区a1的过程,也是逐步稳定的过程,虚设区a1可以起到稳定电信号的作用。此外,虚设区a1用于界定有效显示区a2的边界,起到定位作用。

油墨层132设置在承载层134上,如图21b(沿图21a中b-b′向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所示,油墨层132可以延伸至虚设区a1。

基于上述移动终端,指纹识别过程中的光路图如图22所示,其中,图22中x、y、z方向与图14b中的方向相同。

以oled显示模组包括的第三偏振层105的偏振方向平行于x方向为例,oled显示模组的oled元件1016发出的光i0为自然光,包含平行于x方向和平行于y方向的光线。

自发光i0在经过第三偏振层105后形成线偏振光i1,只有x方向的光线可以通过,y方向的光线无法穿过,在不考虑其他光损失,只考虑光线透过特性的情况下,光强减半为i1=1/2i0。

由于非极化部1341不会改变光线的偏振方向,因此,当线偏振光i1通过承载层134的非极化部1341之后会光线依旧是线偏振光i2,对应的光强变为i2=i1。

在经过盖板本体131表面手指的反射后,仍然维持为线偏振光i3。如果盖板本体131的反射系数为a,对应的光强变为i3=a*i2。

该线偏振光i3再次通过承载层134的非极化部1341后,仍然维持为线偏振光i4,对应的光强变为i4=i3。

该线偏振光i4再次通过第三偏振层105进入oled元件1016时,由于光线的偏振方向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再次通过第三偏振层105时没有光强损失,穿透第三偏振层105后的光线为线偏振光i5,对应的光强变为i5=i4=a*i1。

也就是说,照射到光电转化装置14上的光线的光强变为i5=i4=a*i1,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1341而造成损失,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14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01,将油墨层132设置在承载层134上,在制备移动终端01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132丝印在承载层134上后,再将丝印有油墨层132的承载层134贴合在盖板本体131或显示模组10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本体131上直接丝印油墨出现油墨无法丝印均匀,导致油墨层132各处有色差、曲面盖板本体拐角处有油墨堆积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非极化部1341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承载层134而造成损失,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14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此外,承载层134还包括极化部1342,极化部1342的材料为极化材料,极化材料的成本较低,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制备成本。

示例二

本示例与示例一的不同在于:非极化部1341的面积较大,覆盖了显示区a。

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3a所示,非极化部1341覆盖显示区a。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3a所示,非极化部1341可以正好与显示区a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工艺误差,如图23b所示,非极化部1341也可以覆盖显示区a并延伸至周边区b。

本示例中,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在此情况下,如图23a所示,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覆盖显示区a,光电转换装置14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移动终端01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的举例说明。

移动终端01也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在此情况下,如图23b所示,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a,光电转换装置14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的举例说明。

本示例中,通过使非极化部1341覆盖显示区a,可以减少承载层134对显示用光的滤除作用,提高显示效果,降低功耗。

示例三

本示例与示例一的不同在于:如图24所示,承载层134中非极化部1341为镂空结构。

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4所示,非极化部1341位于显示区a,但并不覆盖显示区a。

本示例中,如图24所示,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光电转换装置14的设置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关于移动终端01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的情况下,光电转化装置14在显示屏101中的设置方式的举例说明。

承载层134中非极化部1341为镂空结构,也就是说,承载层134上设置有镂空区1343,镂空区1343不填充材料,为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光线在空气中会发生折射,为了避免镂空结构处空气层的厚度太厚(空气层的厚度等于承载层134的厚度),对光路影响较大,承载层134的厚度为50~200um。

不在非极化部1341中填充材料,使非极化部1341处为空气层,可以减少用材,简化制备工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示例四

承载层134只包括非极化部1341,承载层134的材料为非极化材料,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5所示,非极化部1341的轮廓与周边区b的轮廓重合。

非极化材料例如包括光学透明胶、光学透明树脂、聚酰亚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非极化部1341的承载能力,非极化部1341的厚度大于50um。考虑到移动终端01轻薄化的需求,非极化部1341的厚度小于1000um。

非极化部1341的厚度例如为100um、200um、300um、400um、500um、600um、700um、800um、900um。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非极化部1341包括至少一层透光膜层13411。图26以非极化部1341包括三层透光膜层13411为例进行示意。

可以理解的是,每个透光膜层13411的材料、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每一层透光膜层13411的材料必然是非极化材料。

本示例中,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在此情况下,如图25所示,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覆盖显示区a。

移动终端01也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在此情况下,如图26所示,沿移动终端01的厚度方向,光电转化装置14的正投影位于显示区a。

本示例中,将承载层134的材料选取为非极化材料,使得承载层134各处均不具有双折射效应,可以减少承载层134对显示用光的遮挡,提高显示效果。

示例五

本示例与示例四的不同在于:承载层134的材料为极化材料。

承载层134只包括非极化部1341,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5所示,非极化部1341的轮廓与周边区b的轮廓重合。

非极化部1341的快轴方向与显示模组10靠近盖板本体131的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承载层134的慢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模组10包括的显示屏101为液晶显示屏的情况下,此处的偏振层可以为上述的第一偏振层102。

在显示模组10包括的显示屏101为oled显示屏的情况下,此处的偏振层为上述的第三偏振层105。

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中传播速度慢的光矢量(lightvector)方向为慢轴,非极化部1341中传播速度快的光矢量方向为快轴。

非极化部1341例如可以是pet膜层,由于非极化部1341的快轴方向与显示模组10的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因此,光线无论从非极化部1341的哪个区域出射,均不会改变偏振方向。

应理解,垂直也并非是绝对垂直,a与b垂直,可以是a与b的夹角的范围为[90-a,90+a]。平行也并非是绝对平行,a与b平行,可以是a与b的夹角范围为[0,b]。

在这种情况下,显示模组10射出的偏振光再穿过承载层134时,慢轴方向不会改变透射光的偏振方向,透射光的偏振方向与快轴方向平行,入射光穿过承载层134时偏振态不会发生改变。

本示例中,与示例四相同,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也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六

本示例与示例五的不同在于:非极化部1341的慢轴方向与显示模组10的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平行,非极化部1341的快轴方向与偏振层的偏振方向垂直。

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6所示,非极化部1341的轮廓与周边区b的轮廓重合。

在这种情况下,显示模组10射出的偏振光再穿过承载层134时,快轴方向不会改变透射光的偏振方向,透射光的偏振方向与慢轴方向平行,入射光穿过承载层134时偏振态不会发生改变。

本示例中,与示例四相同,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也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七

本示例与示例五的不同在于:非极化部1341的快轴方向和慢轴方向均与显示模组10的偏振层的偏振方向成45°夹角。

关于非极化部1341与显示区a的对应关系,如图26所示,非极化部1341的轮廓与周边区b的轮廓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极化部1341的厚度满足以下公式:(nfast-nslow)*t=1/2*m*λ。

其中,nfast为非极化部1341快轴方向的折射率,nslow为非极化部1341慢轴方向的折射率,t为非极化部1341的厚度,m为正整数,λ为波长,其中,非极化部1341的快轴方向与非极化部1341的慢轴方向垂直。

应理解,a与b成45°夹角也并不是绝对成45°夹角,a与b成45°夹角可以是a与b夹角范围为[45-c,45+c]。

由于承载层134的快轴和慢轴垂直,偏振层的偏振方向与承载层134的快轴和慢轴方向成45°夹角,快轴方向上的光损失正好从慢轴射出,慢轴方向上的光损失正好从慢轴射出,因此,入射光穿过承载层134时光损失较小。

本示例中,与示例四相同,移动终端01可以具有全屏指纹识别功能,也可以具有局部指纹识别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盖板13,如图27所示,包括透光区1301和非透光区1302,盖板13包括盖板本体131、承载层134和油墨层132。

承载层134设置于盖板本体131上,承载层134位于透光区1301的部分透光;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非极化部1341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1341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1341后的偏振方向相同。

油墨层132设置于承载层134的表面上,油墨层132位于非透光区1302。

其中,盖板本体131可以是柔性基板,也可以是刚性基板。

如图28所示,透光区1301和非透光区1302的划分,与盖板本体131的形状无关,对于曲面盖板来讲,弧面处并非只能是非透光区1302,也可以是透光区1301的一部分。

如图27所示,非极化部1341可以位于透光区1301,但不覆盖透光区1301。

如图28所示,非极化部1341可以覆盖透光区1301,示例的,承载层134整层可以作为非极化部1341。

如图27所示,油墨层132可以设置在承载层134靠近盖板本体131的表面。

如图28所示,油墨层132也可以设置在承载层134远离盖板本体131的表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盖板13,通过在承载层134上设置油墨层132,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132涂覆在承载层134上后,再将涂覆有油墨层132的承载层134贴合在盖板本体131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本体131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非极化部1341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1341而造成损失,当将该盖板13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14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如图29所示,包括显示屏101、承载层134和油墨层132。

承载层134位于显示屏101的出光侧,承载层134位于显示组件的显示区a的部分透光;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非极化部1341用于使得光线透过非极化部1341前的偏振方向和透过非极化部1341后的偏振方向相同。

油墨层132设置于承载层134的表面上;油墨层132位于显示组件的周边区b。

其中,显示屏101可以是液晶显示屏,也可以是oled显示屏。

如图29所示,油墨层132可以设置在承载层134远离显示屏101一侧。

如图30所示,油墨层132可以设置在承载层134靠近显示屏101一侧。

如图29所示,非极化部1341可以位于显示区a,但并不覆盖显示区a。

如图30所示,非极化部1341可以覆盖显示区a。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组件,通过在承载层134上设置油墨层132,在制备过程中,可以将油墨层132丝印在承载层134上后,再将丝印有油墨层132的承载层134贴合在显示屏101上,从而可以避免直接在盖板13上涂覆油墨导致油墨无法涂覆均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承载层134包括非极化部1341,非极化部1341不会改变光的偏振方向,因此,光线不会因为穿过非极化部1341而造成损失,当将该显示组件应用于具有前置指纹识别功能的移动终端中时,能够提高最终到达光电转化装置14的信号强度,进而保证指纹识别效果。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