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3521发布日期:2019-08-27 21:2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区块链领域,涉及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



背景技术:

智能制造的起源来自于德国工业4.0概念,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建立以网络实体技术和物联网为依托的资源效率型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通过cps(信息物理系统)网络实现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连通、相互识别和有效交流,使得个性化定制商品得以流水线生产。工业4.0的本质是数据,数据作为“工业生产数字化”中输入端的生产要素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工业4.0的不同之处在于建立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打破传统行业的界限,并通过新建立起来的生产合作关系重组产业链分工,将原本孤立的经济个体建立“连接”。

但是传统的制造业通常采用串行生产模式,首先由生产商对目标市场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找出消费需求,“然后”进行产品和品牌的定位,“然后”再根据需求设计研发出新产品,“然后”将产品的设计稿进行工程化,“然后”通过工厂进行统一的批量化制造,最后再通过多层经销管道推向市场。

这种生产方式有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1.生产周期和质量难以保证:在整个社会生产链条中,每一个生产单元都是信息孤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所有的环节都需要返回重来,这导致一个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周期非常漫长,而且生产单元对于风险的厌恶性也非常高,极大的限制了实体产业的创新能力。

2.制造柔性低:生产者大多会投入许多资源提升生产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但一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越高,它的柔性化往往越差——一个纯人工的生产线更换产品只需要给工人重新培训,而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要更换产品,就只能重建生产线了。

3.中间环节多:设计作品存在大量浪费,是因为生产商难以准确把握市场的具体需求,但又因为昂贵的开模费用,只得从众多的设计作品中挑选一个来生产,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无法通过生产来实现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包括工业区块链,及通过智能合约连接的应用层,所述工业区块链包括接口层、合约层、基础服务层和网络层,其中:接口层对用户终端及dapp提供对底层区块数据、工业区块链账户、智能合约、合约范式的访问;合约层包括数据交换和通过vm实现与智能合约的双向连接,基础服务层采用dpos共识的链式区块结构,并同时支持dag实现;网络层采用以太坊的devp2p协议;

应用层包括电商平台端和数字化工厂端,均通过订单信息传输与供应链清算结算,所述供应链清算结算的对象为用户终端,用户终端通过供应链清算结算获取或扣除货币。

本发明为了解决传统的制造业通常采用串行生产模式带来的不足,采用匹客工业区块链,通过将企业业务流抽象为智能合约范式,帮助制造商轻松的进入区块链网络,实现业务流的通证化,加速企业资源、信息流转。企业上链,以区块链技术重构供应链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共享工厂、去中心化电商平台;主要通过使用母子双链模式,对工业制造领域的不同生产环节,使用不同的共识方案,兼顾可靠性和性能,同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通过独创的“云+链”的混合结构方式,以及丰富的智能合约范式,将新零售和新制造打通,在全新的“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中,实现用户终端可以获取或者扣除货币。

进一步,所述合约范式采用智能合约范式+token。其中合约范式由开发者提交,智能合约实例由用户终端通过合约范式初始化而来。智能合约可以直接访问dag中的数据。合约层是实现匹客工业区块链业务的核心环节,订单意向的达成、订单交割等均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进一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服务者。多种角色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接入,从流量端到制造端的信息能够被打通,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多方协作的数据互信。

进一步,所述用户终端包含三种登陆账户类型,分别为普通账户、合约范式账户和合约实例账户。

进一步,所述普通账户由用户终端私钥控制,合约范式账户和合约实例账户均由非对称算法生成。

进一步,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由私钥和公钥组成,使用公钥加密时,使用对应的私钥进行解密,使用私钥加密时,使用对应的公钥进行解密;数据加密过程是:数据经过双sha256运算后生成32位的唯一哈希值,再使用私钥加密哈希值生成数字签名,将数字签名和数据使用接收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

进一步,所述订单信息传输中的订单信息,包括按需设计、定量生产、零周转和零库存的定制化订单或执行性订单。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匹客工业区块链经济系统提供成熟的工业云技术,对一般性生产信息进行云管理,既能保障生产效率最大化,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2.本发明中匹客工业区块链经济系统为工厂提供了不同安全等级的区块链加密服务,对工厂间的重要数据进行无中介传递,保障各重要生产数据的加密安全。

3.本发明中数字化共享工厂将依托云链混合的匹客工业区块链经济系统,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数据安全性及成本可控性,为企业提供不同的多方协同模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数字化工厂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包括工业区块链,及通过智能合约连接的应用层,所述工业区块链包括接口层、合约层、基础服务层和网络层,其中:接口层对用户终端及dapp提供对底层区块数据、工业区块链账户、智能合约、合约范式的访问;合约层包括数据交换和通过vm实现与智能合约的双向连接,基础服务层采用dpos共识的链式区块结构,并同时支持dag实现;网络层采用以太坊的devp2p协议;

应用层包括电商平台端和数字化工厂端,均通过订单信息传输与供应链清算结算,所述供应链清算结算的对象为用户终端,用户终端通过供应链清算结算获取或扣除货币。

本发明为了解决传统的制造业通常采用串行生产模式带来的不足,采用匹客工业区块链通过将企业业务流抽象为智能合约范式,帮助制造商轻松的进入区块链网络,实现业务流的通证化,加速企业资源、信息流转。企业上链,以区块链技术重构供应链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共享工厂、去中心化电商平台;主要通过使用母子双链模式,对工业制造领域的不同生产环节,使用不同的共识方案,兼顾可靠性和性能,同时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通过独创的“云+链”的混合结构方式,以及丰富的智能合约范式,将新零售和新制造打通,在全新的“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中,实现用户终端可以获取或者扣除货币。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工业生产的云链混合分布式智能生产网络,进一步,所述合约范式采用智能合约范式+token。其中合约范式由开发者提交,智能合约实例由用户终端通过合约范式初始化而来。智能合约可以直接访问dag中的数据。合约层是实现匹客工业区块链业务的核心环节,订单意向的达成、订单交割等均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

实施例二

进一步,所述用户终端包括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服务者。多种角色能够以平等的身份接入,从流量端到制造端的信息能够被打通,同时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多方协作的数据互信。

实施例三

进一步,所述用户终端包含三种登陆账户类型,分别为普通账户、合约范式账户和合约实例账户。所述普通账户由用户终端私钥控制,合约范式账户和合约实例账户均由非对称算法生成。所述非对称加密算法由私钥和公钥组成,使用公钥加密时,使用对应的私钥进行解密,使用私钥加密时,使用对应的公钥进行解密;数据加密过程是:数据经过双sha256运算后生成32位的唯一哈希值,再使用私钥加密哈希值生成数字签名,将数字签名和数据使用接收方的公钥进行加密得到加密数据。所述订单信息传输中的订单信息,包括按需设计、定量生产、零周转和零库存的定制化订单或执行性订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