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备有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72501发布日期:2020-04-03 19:1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配备有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



背景技术:

如存储从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信号(图像信息)作为数据文件的数字相机等的摄像设备已经得到广泛普及。通常,这种摄像设备在其主体的背面处设置有如lcd等的显示装置,用于在拍摄时检查被摄体并用于再现所拍摄的图像。于是,存在如下已知的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能够使用铰链机构使配置在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处的显示装置相对于主体旋转。例如,即使当使用者改变摄像设备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或方向时,使用者也能够在正对显示装置的画面的同时,通过旋转设置在摄像设备的背面的显示装置使得该画面朝向使用者来检查被摄体。

另外,存在另一摄像设备,其设置有能够向上旋转大约180度的显示装置。应当注意,显示装置向上旋转大约180度是指显示装置以其下边划圆弧的方式绕着作为旋转轴线的显示装置的上边旋转大约180度。当显示装置向上旋转大约180度时,显示装置的画面朝向被摄体侧。这提供了适于使用者在检查被摄体图像的同时拍摄自己(所谓的自拍)的拍摄位置。

同时,存在另一已知的摄像设备,除了设置在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中的显示装置以外,该摄像设备还设置有电子取景器。电子取景器包括小显示器、透镜和目镜窗,并且能够使观看目镜窗的使用者检查(目视确认)被摄体图像或再现图像。例如,日本特开2015-227901号公报公开了设置有如下可伸缩电子取景器的摄像设备:该电子取景器在不使用时缩回摄像设备主体内,在使用时从摄像设备主体突出并且变得可用。该公报中公开的摄像设备具有设置在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并且能够如上所述地向上旋转大约180度的显示装置。另外,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上部位置设置有检测物体靠近的检测传感器。于是,当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人脸靠近时,开始在电子取景器上显示图像,并且停止设置在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中的显示装置上的显示。

然而,上述公报中公开的技术具有如下问题:当向上旋转预定角度的显示装置进入检测传感器的检测范围时,设置在摄像设备主体的背面中的显示装置上的显示可能会意外关闭(熄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配备有包括可旋转显示装置的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该摄像设备能够响应于可旋转显示装置的旋转角度,适当地切换用于显示的显示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第一显示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摄像设备的主体的背面,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能够绕着第一旋转轴线向上旋转;第二显示装置,其具有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的目镜;第一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目镜是否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第二传感器,其检测物体对所述目镜的靠近;以及控制器,其基于所述第一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目镜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器启用与所述第二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相关联地设定的预定控制,在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目镜不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器禁用所述预定控制。

因此,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第一显示装置,其设置在所述摄像设备的主体的背面,并且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能够绕着第一旋转轴线向上旋转;第二显示装置,其具有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的目镜;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目镜是否位于所述使用位置;以及控制器,其基于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显示装置和所述第二显示装置。在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目镜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而不使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在所述传感器未检测到所述目镜位于所述使用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器使所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而不使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显示。

根据本发明,配备有包括可旋转显示装置在内的多个显示装置的摄像设备能够根据可旋转显示装置的旋转角度适当地切换用于显示的显示装置。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立体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供摄像设备配备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图3b和图3c是示出使摄像设备的主体与显示装置连接的铰链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摄像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5a、图5b和图5c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能够采取的姿势的典型示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供摄像设备配备的电子取景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构成电子取景器装置的基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沿图7a中的箭头a-a的截面图。

图8a、图8b、图8c和图8d是用于说明电子取景器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9a、图9b、图9c和图9d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姿势与接近传感器(proximitysensor)的检测范围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10a、图10b、图10c和图10d是摄像设备的在电子取景器装置可用并且显示装置旋转到预定角度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11a和图11b是示出关于参考例的摄像设备的侧视图。

图12a和图12b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中设置有肋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a是示出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从大致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摄像设备1的从大致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应当注意,对于与图1a中的部分和部件的对应关系清楚的部分和部件,在图1b中省略了应用于图1a中的部分和部件的附图标记。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除了就具体情况具体说明的以外,指出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表述以摄像设备1处于如图1a所示的正常姿势(regularposture)的状态为前提。

摄像设备1的主体内配置有诸如ccd和cmos等的未示出的摄像器件(图像传感器),摄像器件通过光电地转换光学图像来生成图像数据。摄像设备1的正面配置有镜筒单元2,镜筒单元2具有在图像传感器上形成被摄体像的摄像透镜。应当注意,摄像设备1的主体是指摄像设备1的除了镜筒单元2、显示装置和铰链机构(稍后说明)以外的大致矩形部分(壳体)。

镜筒单元2是可伸缩的。镜筒单元2在拍摄时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伸出,并且在不拍摄时(在被收纳时),如图1a所示,缩回摄像设备1的主体内。应当注意,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配置有主基板和辅助基板(未示出),主基板和辅助基板具有将从图像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图像信号)转换为作为数字信息的图像数据的处理电路。

摄像设备1的上表面设置有电子闪光灯装置3、闪光钮4、释放钮5、变焦杆6、电源钮7、一对麦克风孔8、模式设定拨盘9和电子取景器装置10(第二显示装置,在下文中称作“evf10”)。摄像设备1的一个侧面设置有操作杆11,摄像设备1的另一侧面设置有插口盖12。摄像设备1的背面设置有操作钮组13、接近传感器窗14和显示装置20(第一显示装置)。

在图1a和图1b所示的状态下,电子闪光灯装置3收纳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当在亮度不足的情况下拍摄被摄体时,使用者按下闪光钮4,使得朝向被摄体的发光窗将从摄像设备1突出。当电子闪光灯装置3的发光器件(未示出)发光时,利用闪光照射对被摄体进行拍摄(闪光拍摄)。从摄像设备1突出的电子闪光灯装置3通过以使电子闪光灯装置3的顶面将被推入摄像设备1的方式进行操作而返回到被收纳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状态。

释放钮5被构造成能够实现两段按压操作。释放钮5的半按操作(第一段)开始拍摄准备动作(测光动作(ae)、聚焦动作(af)等)。释放钮5的全按操作(第二段)开始对被摄体进行拍摄,并且开始将被摄体图像的图像数据存储在存储介质(未示出)中。

变焦杆6是可旋转地保持在释放钮5外周的旋转操作构件。当变焦杆6沿一个方向旋转操作时,在镜筒单元2中执行远摄方向(缩窄视场角的方向)上的变焦动作。当变焦杆6沿另一方向旋转操作时,执行广角方向(扩宽视场角的方向)上的变焦动作。当按下电源钮7时,摄像设备1的状态在不可用状态(off状态)和可用状态(on状态)之间切换。应当注意,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包括用作电源的电池(未示出)和存储图像数据的存储介质。

考虑到声音收集性能,在摄像设备1的顶面设置有麦克风孔8,以便将声音收集到内置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麦克风单元(未示出)。以在摄像设备1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麦克风孔,以便能够进行立体声记录。模式设定拨盘9是用于选择拍摄模式的旋转操作构件。模式设置拨盘9的顶面印刷有与各种拍摄模式对应的多个图标(未示出)。当期望模式的图标与设置在摄像设备1中的指标(index)(未示出)匹配时,使用者能够使摄像设备1以期望的拍摄模式操作。

在图1a所示的状态下,evf10收纳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通过使设置在摄像设备1的侧面的操作杆11向下滑动,evf10的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参照图6至图8d)向上突出。这能够使包括在显示单元110中的目镜窗131(参照图6)朝向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露出。以下将说明细节。evf10设置有有机el面板121和透镜122(参照图6)。稍后将说明evf10的构造的细节。使用者能够通过经由目镜窗131观看evf10的内部来检查(目视确认)被摄体图像或拍摄图像(再现图像)。

当设置在摄像设备1的侧面的插口盖12打开时,dc-in插口和信号输入/输出插口会露出,这能够实现线缆相对于插口的插拔。操作钮组13包括多个钮,诸如单独钮和十字钮。为操作钮组13中的各个钮分配预定功能。例如,能通过操作钮组13输入各种指令,诸如用于改变拍摄条件的指令和用于切换到再现画面的指令。

显示装置20具有例如用作显示屏的lcd21,并且显示被摄体图像(实时图像)、拍摄图像、用于摄像设备1的设定菜单等。显示装置20通过铰链机构30(参照图3a至图5c)组装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以便能够沿上下方向旋转。将稍后说明细节。

接近传感器窗14设置在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中。接近传感器窗14由在可见光区域中具有小透过率且在波长超过800nm的红外区域中具有大透过率的树脂制成。另外,接近传感器窗14的内侧配置有配备了发光部和受光部的接近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4a(参照图2b)。接近传感器14a使红外光自发光部发出,并且利用受光部检测反射光。当检测到的反射光的程度超过设定的阈值时,判断出有物体正在靠近。接近传感器14a用于判断使用者是否正在观看evf10的目镜窗131。

图2a和图2b分别是示出显示装置20的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分解立体图。显示装置20主要由lcd21、显示器盖22、双面胶带23和间隔件24构成。

lcd21通过将液晶面板、保护窗和电容感应式触摸面板一体化而构成,其中保护窗保护液晶面板免受外部压力、破裂和污染的影响,触摸面板能够在使用者触摸时进行输入操作。使用沿着保护窗的轮廓被形成为矩形框架状的双面胶带23将lcd21粘接在显示器盖22的正面(当从lcd21的显示屏观察显示器盖22时的前面)。期望双面胶带23具有大的粘接强度和大的抗冲击性。这是因为抑制了lcd21因摄像设备1的下落的冲击而导致的上浮和剥离,从而将抑制lcd21因从显示器盖22飞出而导致的破损。

显示器盖22是覆盖lcd21的周围的框架,并且也是支撑lcd21的外观部件。因此,对显示器盖22的露出外观的表面施加预定的涂装。接近传感器窗14在与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对应的位置处粘接于显示器盖22。

lcd21具有柔性布线板21a和柔性布线板41。柔性布线板41是承担用于显示装置20的显示控制且使用双面胶带(未示出)粘固于lcd21的背面(当从lcd21的显示屏观察时的后表面)的基板。柔性布线板41中安装有连接器43。柔性布线板21a的一端与连接器43连接,另一端与构成液晶面板的透明电极和背光灯电连接。接近传感器14a安装于柔性布线板41,并且固定在面向接近传感器窗14的位置处。

柔性布线板42的一端与安装于柔性布线板41的连接器44连接。柔性布线板42的另一端与配置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控制板(主基板,未示出)连接。因而,来自设置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控制基部的各种电信号通过柔性布线板42向柔性布线板41传递,以便对lcd21上的显示进行控制。应当注意,向显示装置20供给的一些电信号是用于差分传输方式的差分信号。通过以满足预定阻抗规格的方式匹配阻抗,在柔性布线板42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附近,在柔性布线板42上形成用于差分信号的电路图案。

间隔件24是模制的树脂构件,其密封显示器盖22与铰链机构30之间的间隙。间隔件24从与lcd21的组装方向的相反的方向组装于显示器盖22,并且固定为位于显示器盖22与铰链机构30之间的夹持状态。

显示器盖22中形成有凹部。磁体25存储在凹部中并通过粘合固定。通过磁传感器(磁检测元件(未示出))检测由磁体25产生的磁场(磁通量)。磁场的检测结果用于切换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方向。使用巨磁阻(gmr)元件、半导体霍尔元件等作为磁传感器。gmr元件使用磁阻效应检测平行于主平面的磁场,并且由电阻随着磁场变强而增大的合金(具体地,镍、钢和钴是主要成分)制成。通过在判断电路中嵌入gmr元件来构成gmr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gmr传感器安装于配置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柔性布线板(未示出)。为gmr传感器的检测值设定阈值。gmr传感器检测取决于磁体25的位置的磁通量的程度。基于检测到的磁通量的程度与阈值的比较结果,切换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方向。具体地,当显示装置20从图1b所示的基本姿势以底部向上移动的方式旋转时,在由gmr传感器检测到的程度超过阈值的时刻,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画面切换成上下左右反转的显示。

接下来,将参照图3a、图3b和图3c说明使显示装置20与摄像设备1的主体可旋转连接的铰链机构30的构造。图3a是示出铰链机构30的分解立体图。图3b是图3a中的区域c(旋转轴线a的一端)的放大图。图3c是图3a中的区域d(旋转轴线a的另一端)的放大图。

旋转轴线a(第一旋转轴线)位于铰链机构30的上部,并且是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所绕的中心轴线。另外,旋转轴线b(第二旋转轴线)位于铰链机构30的底部,并且是显示装置20向下旋转所绕的中心轴线。旋转轴线a大致平行于旋转轴线b。如上所述,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是指显示装置20以其下边划圆弧的方式绕着显示装置20的上边旋转,换言之,是指显示装置20的底部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拉起并旋转的操作。显示装置20向下旋转是指显示装置20以其上边划圆弧的方式绕着显示装置20的下边旋转,换言之,是指显示装置20的上部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拉起并旋转的操作。

铰链机构30具有立板31、立板32、基底板33、臂板34、压接销(caulkingpin)35a1、压接销35a2、压接销35b1、压接销35b2、板簧36a、板簧36b1和板簧36b2。

立板31和32配置在铰链机构30的左右。立板31具有形成有孔31b的立起弯折部31c。立板32具有形成有孔32b的立起弯折部32c。基底板33在左右具有立起弯折部33c。立起弯折部33c的上部形成有孔33a。立起弯折部33c的底部形成有孔33b。基底板33的孔33b以及立板31和32的孔31b和32b沿着旋转轴线b对准。基底板33的左下部和右下部形成有止动件33d。当显示装置20向下旋转大约45度时,止动件33d抵靠立板31和32的立起弯折部31c和32c,这限制了显示装置20的向下旋转角度。

臂板34在左右具有立起弯折部34c,立起弯折部34c的上部形成有孔34a。臂板34的孔34a和基底板33的孔33a沿着旋转轴线a对准。臂板34的左上部和右上部形成有止动件34d。当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时,止动件33d抵靠基底板33的立起弯折部33c,这限制了显示装置20的向上旋转角度。

压接销35a1压接在插入基底板33的孔33a和臂板34的孔34a的状态。另外,压接销35a2压接在插入基底板33的孔33a、臂板34的孔34a和板簧36a的孔36a的状态。由此,基底板33与臂板34绕着同一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并且防止了压接销35a1和35a2的脱落。板簧36a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固定在弯折状态,以在显示装置20旋转时给予绕着旋转轴线a的旋转扭矩。

压接销35b1压接在插入立板31的孔31b、基底板33的孔33b和板簧36b1的孔36b1的状态。另外,压接销35b2压接在插入立板32的孔32b、基底板33的下侧的孔33b和板簧36b2的孔36b2的状态。由此,立板31和32与基底板33绕着同一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并且防止了压接销35b1和35b2的脱落。板簧36b1和36b2在旋转轴线方向上固定在弯折状态,以在显示装置20旋转时给予绕着旋转轴线b的旋转扭矩。

应当注意,立板31、立板32、基底板33和臂板34是通过压制金属材料而制造的部件,并且针对旋转动作具有高的强度。尽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簧36a仅配置在旋转轴线的一侧(右侧),但是与旋转轴线b的构造一样,板簧可以配置在旋转轴线a的两侧。板簧36a、36b1和36b2对旋转轴线a和b给予作为旋转载荷的滑动扭矩。由此,基底板33能够将其位置维持成相对于立板31和32呈任意的旋转角度,臂板34能够将其位置维持成相对于基底板33呈任意的旋转角度。

接下来,将说明摄像设备1的主体、显示装置20和铰链机构30之间的关系。图4是示出摄像设备1的分解立体图。铰链机构30的立板31和32(参照图3a)利用螺钉26a和26b固定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背面。另外,铰链机构30的臂板34利用螺钉27a和27b固定于显示器盖22的背面,并且利用螺钉28a、28b和28c固定于显示器盖22的底面。因而,通过铰链机构30使显示装置20与摄像设备1的主体连接。

图5a是示出显示装置20的基本姿势的立体图。在基本姿势下,显示装置20收纳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背面所在侧。当位于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的使用者拍摄位于镜筒单元前方的被摄体或再现所拍摄的图像时,使用基本姿势。

图5b是示出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180度的姿势(在下文中称作“反转姿势”)的立体图。例如,在自拍时使用反转姿势。上述滑动扭矩能够使显示装置20将其位置维持在位于基本姿势与反转姿势之间的任意角度。例如,当使用者在将摄像设备1保持在低的位置的同时拍摄被摄体时,使用如下姿势:显示装置20以预定角度旋转,使得显示屏朝向上方。

图5c是示出显示装置20向下旋转45度的姿势(在下文中称作“向下姿势”)的立体图。当使用者在将摄像设备1保持在高的位置的同时拍摄被摄体时,使用向下姿势。应当注意,上述滑动扭矩能够使显示装置20将其位置维持在位于基本姿势与向下姿势之间的任意角度。因而,铰链机构30能够使显示装置20相对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采取各种形态(角度),这能够使摄像设备1应对各种拍摄方式和拍摄条件。

接下来,将说明evf10的构造。图6是示出evf10的分解立体图。evf10具有基部单元100、显示单元110、盖单元140、布线板150和柔性布线板151。显示单元110具有主体120和目镜130。主体120具有作为显示出图像和信息的显示装置的有机el面板121、透镜122和用于检测目镜130被拉出的检测开关(第一传感器)123。目镜130具有目镜窗131、目镜窗框架132、用于调节屈光度的屈光度调节杆133以及用于将目镜130从主体120(盖单元140)拉出的把持部134。

显示单元110相对于基部单元100定位,并且利用三个螺钉111、112和113固定于基部单元100。盖单元140具有通过粘接而一体化的顶面盖141和侧面盖142。盖单元140覆盖显示单元110的周围,并且在evf10收纳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状态下构成摄像设备1的顶面的一部分。盖单元140在相对于基部单元100定位的同时,利用螺钉143和144以及作为与显示单元110紧固在一起的共用紧固螺钉的螺钉113固定于基部单元100。布线板150安装有各种电子零件并控制evf10的显示。布线板150相对于显示单元110定位,并且利用螺钉153固定于显示单元110。柔性布线板151用于与配置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控制板(未示出)连接,并且柔性布线板151通过连接器152与布线板150连接。

图7a是示出基部单元100的分解立体图。图7b是沿图7a中的箭头a-a的截面图。基部单元100具有基底101、机架102、一对轴103、一对轴弹簧104、一对轴垫105、基底板106、锁定杆107、锁定杆轴108和锁定弹簧109。

基底101设置有供轴103插入的两个孔101a。两个孔101a均设置有台阶101b。机架102固定有锁定销102a。另外,机架102设置有臂102b,臂102b的前端形成有接合部102c。机架102设置有供螺钉111、112、113、143和144紧固的螺纹孔。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固定于机架102。

轴103均设置有凸缘103a。凸缘103a抵靠台阶101b并定位。轴垫105粘贴于凸缘103a,以缓和当evf10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向上突出时发生的冲击。轴103插在基底101的孔101a中并压接于机架102。由此,由于轴103的顶端固定于机架102,并且凸缘103a与台阶101b限定了轴103的最上位置,所以防止了轴103从底座101的孔101a脱落。

基底101的两个孔101a中均插入轴弹簧104。当以覆盖两个孔101a的方式安装好基底板106时,轴弹簧104的一端抵靠设置于轴103的凸缘103a,另一端抵靠基底板106。结果,轴103被向上施力。也就是,轴弹簧104对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向上施力。基底板106利用挂钩爪和螺钉固定于基底101。

锁定杆107以能够绕着作为旋转轴的锁定杆轴108相对于基底板106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基底板106的侧面上方。锁定杆轴108固定于基底板106。锁定弹簧109钩住设置于基底板106的钩106a和设置于锁定杆107的钩107a。锁定弹簧109对锁定杆107施加绕着作为旋转轴的锁定杆轴108相对于基底板106沿逆时针(沿箭头r的方向)的力。锁定杆107设置有接触部107b。当操作操作杆11(参照图1a)时,操作杆11抵靠接触部107b并使锁定杆107抵抗锁定弹簧109的施力沿顺时针旋转。稍后将说明细节。

锁定杆107设置有接合部107c,当evf10处于缩回状态时(参照图1a),接合部107c与固定于机架102的锁定销102a接合。另外,锁定杆107a还设置有锁定销107d。锁定销107d在evf10向上突出的状态下与机架102的接合部102c接合。稍后将说明细节。

图8a、图8b、图8c和图8d是用于说明evf10的各种状态的侧视图。图8a是示出evf10的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缩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b是示出evf10缩在摄像设备1中并且锁定杆107沿顺时针(沿箭头s的方向)旋转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c是示出evf10的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顶面向上突出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d是示出从图8c的状态拉出目镜130并且evf10变得可用的状态的侧视图。应当注意,在图8a至图8d中,未示出构成盖单元140的基底板106和侧面盖142。

如上所述,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始终被evf10中的轴弹簧104向上施力。同时,当如图8a所示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缩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时,设置于机架102的锁定销102a与设置于锁定杆107的接合部107c接合。在这种状态下,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不能向上突出。

当操作杆11(参照图1a)从图8a的缩回状态向下滑动操作时,如图8b所示,操作杆11抵靠设置于锁定杆107的接触部107b。然后,锁定杆107绕着作为旋转轴的锁定杆轴108沿顺时针(沿箭头s的方向)旋转。由此,解除了机架102的锁定销102a与锁定杆107的接合部107c之间的接合。结果,如图8c所示,通过轴弹簧104的施力使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与机架102和轴103一起向上突出。

在图8c的状态下,因为锁定杆107的锁定销107d接合机架102的接合部102c,所以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在向上突出的预定位置处停止并维持静止状态。当盖单元140的顶面被超过由锁定弹簧109对锁定杆107的施力的载荷推向摄像设备1的主体内部时,锁定杆107的锁定销107d沿着设置于机架102的接合部102c的斜面滑动。然后,锁定杆107沿顺时针旋转,锁定杆107的锁定销107d与机架102的接合部102c分离,并且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缩回到摄像设备1的主体内。因而,对于使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缩回到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而言,对evf10的盖单元140的顶面的推动操作就足够了。操作杆11的操作不是必需的。

把持部134设置于目镜130。使用者能够通过握持把持部134将目镜130从盖单元140中的收纳位置拉到使用位置。目镜130能够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在握持把持部134的同时将位于使用位置的目镜130推向盖单元140而使目镜130返回到收纳位置。

在图8d的使用者已经将目镜130拉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evf10变得可用,即允许显示单元110显示图像。在evf10可用的状态下,设置于目镜130的接触部135不抵靠设置于检测开关123的开关旋钮123a,并且检测开关123处于off状态。与此相比,在图8a至图8c的状态下,开关旋钮123a被目镜130的接触部135按压,并且检测开关123处于on状态。

当接近传感器14a未检测到有诸如使用者的面部等的物体靠近时,摄像设备1控制显示装置20显示图像并控制evf10不显示图像。同时,当接近传感器14a检测到有物体靠近时,摄像设备1控制显示装置20关闭(停止)显示并控制evf10开启(开始)显示。

为了启用或禁用显示装置20和evf10的上述显示控制,根据检测开关123的状态进行切换。也就是,在目镜130被拉出并且检测开关123为off的状态下,启用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输出进行的上述显示控制。与此相比,在检测开关123为on(目镜130未被拉出)的状态下,即使接近传感器14a检测到有物体靠近,也禁用上述显示控制,并且摄像设备1控制显示装置20显示图像(on)并控制evf10不显示图像(off)。该显示控制由在安装在配置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控制板中的微计算机(mpu(控制器))实施。

进行该显示控制的一个原因是因为evf10被设计成透镜122的焦点仅在目镜130被拉出时位于有机el面板121上。换言之,即使如图8c所示,显示单元110和盖单元140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向上突出,也优选在目镜130未被拉出的状态下不在evf10上显示图像。另外,当evf10不可用时,该构造防止了显示装置20意外关闭(停止)。

由于如图1b和图5a所示接近传感器窗14设置在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中,所以接近传感器窗14的方向取决于显示装置20的旋转角度。另外,由于如上所述在目镜130未被拉出的状态下不执行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所以显示装置20的旋转不会影响显示控制。然而,当显示装置20在evf10可用的状态下旋转时,因为在显示装置20的某些角度下,接近传感器14a可能会检测到摄像设备1的主体或目镜130,所以可能会执行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因此,将说明用于防止出现该问题的构造。

图9a至图9d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20的姿势与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之间的关系的侧视图。图9a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45度的状态。图9b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下旋转大约45度的状态。图9c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90度的状态。图9d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50度的状态。

图9a、图9b、图9c和图9d示出的evf10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突出的状态是优选的。同时,必须明确地说明的是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根据显示装置20的姿势而改变。另外,当显示装置20的姿势变化时,接近传感器14a会检测摄像设备1的主体而不检测evf10。因此,图9a、图9b、图9c和图9d示出了evf10缩在摄像设备1的主体中的状态。

当显示装置20采取如图9a或图9b所示的姿势时,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朝向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在这些状态下,当使用者使evf10从摄像设备1的主体突出并拉出(或已经拉出)目镜130时,能够通过使面部靠近摄像设备1的背面来实施用于开启evf10的控制。

同时,当显示装置20采取如图9c或图9d所示的姿势时,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偏离摄像设备1的背面侧。因此,当evf10可用并且显示装置20处于图9c或图9d所示的姿势时,即使使用者使面部靠近摄像设备1的背面,evf10上的显示也可以不开启。

然而,当显示装置20采取图9c所示的姿势时,在许多情况下,使用者在将摄像设备1保持在低的位置的同时拍摄被摄体。因此,在拍摄时观看目镜130的可能性低。另外,当显示装置20采取图9d所示的姿势时,即使目镜130已经被拉出,目镜130也被显示装置20覆盖,通过目镜130观看显示单元110上显示的图像在物理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即使evf10上的显示在图9c或图9d所示的状态下不开启,实际上也不存在问题。

同时,当evf10可用并且显示装置20采取图9d所示的姿势时,可能会执行如下显示控制:evf10上的显示开启,显示装置20的显示关闭。这是因为摄像设备1的主体将进入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如上所述,由于显示装置20的如图9d所示的姿势用于自拍,所以必须防止显示装置20意外关闭。

接下来,将通过参照图10a、图10b、图10c和图10d说明用于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时防止显示装置20意外关闭的构造。图10a至图10c是示出摄像设备1在evf10可用且显示装置20旋转到预定角度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具体地,图10a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90度的状态。图10b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50度的状态。图10c示出了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的反转状态。图10d是图10b所示的区域e的放大视图。未示出盖单元140。

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下,由于与图9c所示的状态一样,摄像设备1的主体不进入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所以接近传感器14a未检测到摄像设备1的主体。当显示装置20在其从图10a所示的状态向图10c所示的状态旋转的过程中到达图10b所示的状态时,如图9d所示(显示装置20的角度与图10b中的相同),摄像设备1的主体开始进入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然后,目镜130开始被显示装置20推向显示单元110。结果,如图10d所示,目镜130会按压设置于evf10的主体120的检测开关123的开关旋钮123a,并且检测开关123变为on状态。因而,由于evf10变得不可用,所以即使接近传感器14a检测到物体(摄像设备1的主体),也不执行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因此,防止了显示装置20在其向上旋转的过程中的意外关闭。

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超过图10b所示的角度的状态(例如,图10c所示的状态)下,维持检测开关123的on状态。因此,还在图10c所示的状态下,尽管接近传感器14a检测到了有物体靠近,但是不执行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

如上所述,当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主体在显示装置20的旋转期间进入接近传感器14a的物体检测范围14b时,摄像设备1能够停止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这能够防止显示装置20意外地停止显示。

接下来,将通过参照图11a和图11b说明将目镜130推向显示单元110所需的载荷与施加到铰链机构30的旋转部的扭矩之间的关系。图11a和图11b示出了不能通过由使显示装置20旋转而产生的力将目镜130推向显示单元110的参考例的摄像设备1'。图11a是示出摄像设备1'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65度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11b是示出摄像设备1'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的反转状态下的侧视图。由于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与摄像设备1'之间的区别仅是使显示装置20绕着旋转轴线b旋转所需的滑动扭矩,所以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摄像设备1'的与摄像设备1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将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能够通过由使显示装置20旋转而产生的力将目镜130推向显示单元111的构造是期望的,以便容易防止显示装置20在其旋转时意外关闭。当使显示装置20绕着铰链机构30的旋转轴线b旋转所需的滑动扭矩小于推动目镜130所需的载荷时,铰链机构30开始绕着旋转轴线b旋转而不推动目镜130。于是,即使显示装置20从图11a所示的状态向图11b所示的状态旋转,目镜130也不会被推向显示单元110,并且在图11b所示的状态下,显示装置20将关闭。

为了避免该问题,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被设计成使绕着旋转轴线b的旋转的滑动扭矩大于通过推动目镜130所需的载荷的反作用力施加的绕着旋转轴线b的旋转扭矩。因此,当显示装置20旋转时,显示装置20和目镜30的行为如图10b和图10c所示,而不是如图11a和图11b所示。

在以上说明中,显示装置20采用lcd21,evf10采用有机el面板121。然而,可以采用能够显示图像和信息的其它显示装置。另外,铰链机构30在上部和下部具有两个旋转轴线a和b,使得显示装置20能够绕着这两个轴线旋转。然而,铰链机构可以仅具有旋转轴线a。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显示装置20不能向下旋转,但是使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是可行的。因此,如下构造能够适用于仅具有旋转轴线a的摄像设备:使用检测开关123的检测结果,切换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上述显示控制的启用或禁用。

此外,尽管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设置在摄像设备1中的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中,但是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的位置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而是可以配置在显示装置20内、在能够检测到使用者面部靠近的范围中。然而,当接近传感器窗14设置在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中时,优选地不将接近传感器窗14配置在evf10的目镜130正下方。如果将接近传感器窗14配置在目镜130的正下方,则接近传感器14a会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下检测到目镜130,并且显示装置20的显示会关闭。

代替显示装置20,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可以配置于摄像设备1的主体的背面或目镜130。在这种情况下,接近传感器窗14配置在未被处于图1b所示的基本姿势的显示装置20覆盖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当采用如下构造时,防止了显示装置20意外关闭:该构造根据显示装置20的向上旋转角度,切换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的启用或禁用。

应当注意,摄像设备1被构造成通过抵靠显示装置20的lcd21,将已经被拉出的目镜130(目镜窗框132)推向盖单元140。与此相比,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摄像设备可以被构造成lcd21不直接抵靠目镜窗131。图12a是被构造成设置有用于抵靠显示装置20的显示器盖22的肋22a的摄像设备的局部后视图。图12b是示出通过使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而使肋22a抵靠目镜窗框132的状态的侧视图。肋22a的配置能够保护目镜130和lcd21。

接下来,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具有如下构造:显示装置20的上框架中设置有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与此相比,作为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将说明不设置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的构造。

由于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主体、evf10和铰链机构30的构造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相同,所以省略了对它们的说明。另外,由于除了不设置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以外,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显示装置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显示装置20相同,所以省略了详细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的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尽管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不设置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但是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一样,构成evf10的显示单元110的主体120中配置有检测开关123。当目镜130未被拉出时,检测开关123处于on状态。当目镜130被拉出时,检测开关123处于off状态。

与关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1一样,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摄像设备在检测开关123处于off状态时控制显示装置20开启并控制evf10关闭。另外,当检测开关123变成off状态时,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关闭,evf10上的显示开启。也就是,evf10上的显示仅在其可用时开启,这节省了电力消耗。

将通过参照图10a至图10d说明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180度的状态下的显示控制方法。尽管图10a至图10d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但是因为区别点是有无接近传感器14a和接近传感器窗14(图10a至图10d中未示出),所以为了方便起见,也将通过参照图10a至图10d说明第二实施方式。

在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90度的状态下(图10a),由于检测开关123处于off状态,所以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关闭,evf10上的显示开启。当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50度时(图10b),因为目镜130被显示装置20推动并按压开关旋钮123a,所以检测开关123变为on状态。结果,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开启,evf10上的显示关闭。此外,即使显示装置20向上旋转大约180度(图10c),由于检测开关123维持on状态,所以evf10上的显示也维持off状态,显示装置20上的显示维持on状态。

以这种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显示装置20在evf10的目镜130被拉出的状态下旋转时,基于旋转角度在evf10与显示装置20之间切换显示终端(destination)。因此,即使不设置接近传感器14a,也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切换显示终端。

如上所述,尽管已经基于适当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包括各种构造,只要它们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即可。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示例,并且能够将这些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

例如,当摄像设备设置有接近传感器14a时,可以提供用于切换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显示控制的启用或禁用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当禁用基于接近传感器14a的检测结果进行的显示控制时,将执行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控制。

其它实施方式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这些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8年9月26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80670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