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6269发布日期:2019-07-27 10:55阅读:633来源:国知局
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蓝牙耳机,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骨传导蓝牙耳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有的骨传导蓝牙耳机通常采用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的头戴骨架连接左右两侧的耳机主体。上述的头戴骨架式连接结构,不同的人群佩戴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不一样,形状大小都限制于某一类用户耳郭大小。另外,头戴骨架式连接结构体积较大,质量较重,导致耳机不方便携带,很容易丢掉,使用不方便。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对目前的蓝牙耳机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至少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第一耳机体及第二耳机体,所述第一耳机体内设置有带有控制芯片的蓝牙电路板,以及与蓝牙电路板电连接的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所述第一耳机体上还设置有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的操作按键;所述第二耳机体内设置有供电模块,以及与供电模块电连接的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

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的中间段弯曲呈弹簧状,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耳机体及第二耳机体,且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与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通过连接线由控制芯片控制。

其中,所述第一耳机体包括第一壳体,及与第一壳体连接的弧形支架,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外壳、与第一外壳盖合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壳;

所述第二耳机体包括第二壳体,及与第二壳体连接的弧形支架,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外壳、与第二外壳盖合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二内壳。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均呈豌豆荚形。

其中,所述连接线包括芯线,以及包裹于芯线外的软胶套层。

其中,所述芯线包括有数根通信导线,以及包裹于数根通信导线的密封线层。

其中,还包括与弧形支架连接的卡柱接口,所述通信导线的两端均形成有可限位于卡柱接口一端的卡接部。

其中,所述通信导线为记忆钢丝或低碳钢丝。

其中,所述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的外侧均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通信导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还设有与蓝牙电路板电连接的USB插口。

其中,所述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包括振子壳体,套设于振子壳体上的软胶套,设置于振子壳体底端的硅胶垫圈,位于振子壳体内的骨传导振子,螺接于所述振子壳体顶端的振子盖,以及固定于振子盖上的磁质材料传导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第一耳机体及第二耳机体,以及连接第一耳机体及第二耳机体的连接线,区别现有技术中采用头戴骨架连接结构,本方案采用连接线连接第一耳机体及第二耳机体,重量轻、占空小,方便用户携带及收纳;连接线的中间段弯曲呈弹簧状,即连接线的中间段为冗余段,连接线具有较佳的形变性能,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伸缩调节,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提高佩戴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耳机体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耳机体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的分解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耳机体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耳机体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无线骨传导蓝牙耳机,包括:

耳机主体,所述耳机主体包括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所述第一耳机体10内设置有带有控制芯片的蓝牙电路板13,以及与蓝牙电路板13电连接的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所述第一耳机体10上还设置有与控制芯片电连接的操作按键14;所述第二耳机体30内设置有供电模块33,以及与供电模块33电连接的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32;

连接线20,所述连接线20的中间段弯曲呈弹簧状,所述连接线2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且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与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32通过连接线20由控制芯片控制。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灵活配置为对应的左耳机体及右耳机体。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的要求来设置。第一耳机体10内具有蓝牙电路板13,蓝牙电路板13可以与外部终端实现无线通信,以播放声音数据。蓝牙电路板13上带有控制芯片,控制芯片连接有设置于第一壳体上的操作按键14。第二耳机体30内具有供电模块33,以提供装置的电能。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中的任一还设有麦克风。第一耳机体10内具有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包括骨传导喇叭121及位于骨传喇叭121外的防水组件122,第二耳机体30内具有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32,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32亦可设置防水组件122。该连接线20的中间段弯曲呈弹簧状,具有较佳的弹性形变,在佩戴时,连接线20可以根据用户的操作伸缩,可以适配不同的人群。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以及连接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的连接线20,区别现有技术中采用头戴骨架连接结构,本方案采用连接线20连接第一耳机体10及第二耳机体30,重量轻、占空小,方便用户携带及收纳;连接线20的中间段弯曲呈弹簧状,即连接线20的中间段为冗余段,连接线20具有较佳的形变性能,能够根据用户的操作伸缩调节,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佩戴需求,提高佩戴的舒适度。

在一具体的方式中,所述第一耳机体10包括第一壳体11,及与第一壳体11连接的弧形支架,所述第一壳体11包括第一外壳111、与第一外壳111盖合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一内壳112;所述第二耳机体30包括第二壳体31,及与第二壳体31连接的弧形支架,所述第二壳体31包括第二外壳311、与第二外壳311盖合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二内壳312。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的一端连接有弧形支架,第一壳体11与弧形支架一体成型。整个壳体满足人体工学设计,能够提高佩戴的舒适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31均呈豌豆荚形。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31形状为豌豆荚形,具有较佳的视觉效果。另外,采用豌豆荚形状和弧形支架设计,不仅结构牢固,而且能适应不同用户耳廓形状,佩戴舒适度大大提升。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线20的分解示意图。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线20包括芯线21,以及包裹于芯线21外的软胶套层22。进一步的,所述芯线21包括有数根通信导线,以及包裹于数根通信导线的密封线层。进一步的,还包括与弧形支架连接的卡柱接口17,所述通信导线的两端均形成有可限位于卡柱接口17一端的卡接部。进一步的,所述通信导线为记忆钢丝或低碳钢丝。本实施例中,芯线21可以实现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与第二骨传导喇叭模组32通信连接。具体的,该芯线21为数根通信导线,为了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多根通信导线的外侧具有密封线层。在实际的安装时,通信导线的两端分别型号才能有卡接部,该卡接部可以限位于卡柱接口17一端,以提供通信的可靠性,具体的,该卡接部为套孔。芯线21的材质为记忆钢丝或低碳钢丝,记忆钢丝为软性可变形材质,方便弯曲,形状持续不会改变或弹簧状结构连接线20为软性弹力连接线20,具有较佳的弹性形变及机械拉伸强度;低碳钢丝为硬性可变形材质。芯线21的外层包裹有软胶套层22,满足弹性形变的要求。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壳111及第二外壳311的外侧均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通信导线连接。当不同用户佩戴耳机时,连接线20中间段的弹簧状结构需要拉伸,弹簧状结构经常产生弹性形变,这样弹簧状结构会在左耳挂部/右耳挂部的内壁上施加一个挤压力,左耳挂部/右耳挂部长期受到挤压力,由于可以较薄,左耳挂部/右耳挂部上容易产生裂痕,导致破裂。因此设计加强板结构,弹簧状结构产生弹性形变时,挤压力直接作用在加强板上,避免弹簧状结构直接对左耳挂部/右耳挂部的内壁产生挤压力,提升耳机的质量,延长壳体的使用寿命。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11上还设有与蓝牙电路板13电连接的USB插口15。通过USB插口15可以方便为供电模块33充电。USB插口15处还可以设置可拆卸式的防水塞16。

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包括振子壳体,套设于振子壳体上的软胶套,设置于振子壳体底端的硅胶垫圈,位于振子壳体内的骨传导振子,螺接于所述振子壳体顶端的振子盖,以及固定于振子盖上的磁质材料传导片。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31分别对应的第一骨传导喇叭模组12及第二骨传导模组位置凸出设置,以形成骨传导喇叭模组容置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